你,距離真我有多遠?
真我能做什麼?
或許,他能幫助你找到成功。
這是一個很光怪陸離的世界。你睜開眼的每個清晨,各種各樣的壓力便隨之撲面而來,甚至,有的人為了生計,要迫不得已的夜以繼日。累,是每個成年人心裡最頻繁的自我對白。
相對於身體上的勞累,工作和生活中,在每個人心靈上刻畫的疲憊則更為深刻。於是,怎麼抵禦心理上的疲憊,怎麼疏解心中的鬱悶,怎樣在心靈上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慢慢的成了一種學問。
在諸多的關於心理學或者哲學的探討中,「真我」的概念,慢慢成型、演變,時至今日,已經發展成一門龐雜的學問。佛教的參禪,王陽明的心學,弗洛伊德、柏拉圖、蘇格拉底等大哲學家的研究成果,道教的悟道,印度的瑜伽,或多或少的,都參雜著本我或者真我的學說。
這是一個龐大的命題。
真我,到底哪裡呢?
佛教說,世間煩惱皆源於世人心中貪嗔痴的執念,換句話說,無窮盡的慾望是煩惱的根源,要達到心靈的解脫,必須要放下心中的執念,無欲無求,才能達到一種超脫的狀態,心靈自然獲得寧靜。
佛教的道,在很多時候,都是一種勸人出世的姿態,不爭不搶無欲無求,打我左臉送之右臉,不求不索隨遇而安。但是,世間的芸芸眾生,畢竟要養家糊口,畢竟人人都有慾望,社會才能發展,在現實的物質世界,佛教的理論似乎行不大通,讓人不著邊際。
但是,佛教的開山鼻祖,釋迦穆尼佛,在兩千年前,悟道成佛,參透了世間萬象,隨之有了各種神通,無所不能,無所不知,那是一種何嘗的洒脫與自在。這是人人嚮往的狀態。這也是佛教徒終生之所求。但是,人到底能否達到這種狀態,只有當事人知曉,別人則無從體會,這也是佛教的神秘所在。
當然,為了佐證有人能夠得道成佛,為了證明佛教堅持的東西是正確的,有人提出了舍利子這一物證,但凡得道的高僧,歸天火化之後,在骨灰之中,會出現許多焚而不化的大小珠子,凡人是沒有的。除了舍利子,還有幾百年肉身不腐的得道高僧。精神的升華是否能引起物質的在原子態甚至量子態的變化,至今也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但是,目前的科學理論好像不支持佛教的這種說法,但真正的現代科學才剛剛起步百餘年,巨多的疑問科學不能解答,佛教學說的對與錯,就此蓋棺定論未免唐突。
人們無法判斷佛教這一套理論的真實性到底如何。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想像到,他們所宣揚的得道,大概就是僧人找到真我的一種狀態,即現實中的自己能夠與心中那個潛伏在身體內或者宇宙中的「真我」對話。按照佛教的說法,「真我」應該是至善的,是無所不知且能夠指揮現實中的軀體去做違背當下科學常識的事情。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宇宙的自然法則里,存在善與惡的邊界嗎?
在佛教學說中,在得道之時遇見了真我,基本上就是成了無所不能的超人,但對人類社會而言無害的。真我或者本我,如果有,真的這麼厲害嗎?
作為一個需要養家糊口需要在社會中立足的普通人怎樣才能找到他,接近他呢?真我如此之強,對現實中的自己指點一二,那這個人是不是就能飛黃騰達了嗎?
如果真的存在這種邏輯,這個「真我」,對於想出人頭地的普羅大眾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慰藉。於是,更多的人加入參禪悟道這一龐大陣營。有的人想通過悟道尋求心靈的解脫,有的人怎想獲得更高層次的智力進而幫助自己在事業上獲得進步,還有的人想得到某種神通實現某些在現實世界無法實現的目的,比如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當年得了胰腺癌,在用盡了各種現代醫學治療手段後又複發,最後關頭,他想到了東方的參禪悟道,試圖通過悟道獲得一種神通,進而抑制身體內的癌細胞發展,但,不幸的是,他沒有做到。
喬布斯沒有不到,並不意味著別人也做不到。
宋代的王陽明雖然沒有通過與真我的對話獲得神通,但他確實是通過尋找真我獲得了人生巨大的成功,不僅做了高官得了厚祿,還創造了「心學」理論,至今還存在極大的影響力。王陽明的「心學」就好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成功學,他雖然也勸人向善而行,但是相比較佛學的出世勸解,「心學」的理論更加適合世間的普通人去做入世的操作。
「知行合一」是心學理論的核心,也就是王陽明常說的「事兒上練」。但是,憑什麼說王陽明就是找到了真我,或者至少與真我達成了對話呢?這要從他的理論「心學」說起!
按照王陽明的理論,「知行合一」中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知」,區別於古人的「格物致知」他有著更深層次的涵義。通俗的理解,包含兩層意思,一個是良知,一個是知道,在王陽明看來,天理即為人慾,也就說你可以去追求你內心的慾望,但是必須要遵循天理才行,人性是向善的,即凡是人都是有良知的,正是這種存在於心的良知,成為了人做事的基本導向,面對一件事情,良知會告訴你怎樣做才是對的,進而你會知道怎樣去做,然後你去實施了良知告訴你應當做的而且做成了,這大體上就是知行合一。
因此,在王陽明看來,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存在善念的真我,這個真我,會告訴你怎樣做事,遵循真我的意思行事,就能獲得成功。所以他說: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說到這裡,好像還沒開始說,我們普通人到底距離真我有多少遠?
但至少探討了一個問題,就是這個神秘的真我到底存不存在呢?
在本人看來,真我,卻是存在的,就在你我的心中。他雖然因你而存在,卻是與你完全不同一個人,他是純潔清澈的,沒有受世俗的半點污染,且對每件事都有獨到的見解和近乎完美的解決方案。
真我距你到底有多遠?
在我看來,遠在天涯,近在咫尺。
或許,我們作為普通人,永遠無法找到真我本身,但卻可以無限接近他。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當遇見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事後或者事中,覺得心裡很不舒服,那麼這件事往往就會黃。相反,如果心中感覺很順暢,那麼事情往往會處理的很漂亮。
在我們的心裡,確實存在這麼一桿秤,他會告訴你,怎樣做,事會成。對於此,有的人敏感,有的人愚鈍,這就造就了在同樣一件事上你我他的千差萬別。既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真我,為什麼人還會有差別呢?這就取決於每個人「悟道」功夫的深淺,就好像在真我的身前有一萬重的磨砂玻璃,有的人用手剝去了一千層,依稀看見了真我的影子,聽見了真我的聲音,而有的人則僅僅剝去了幾層磨砂玻璃,真我依然是朦朧無比,根本無法看清真我的尊容或者根本無法察覺真我的存在,行事的尺度自然會有差別,結果也就因人而異。
其實歷史上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接觸到了真我的範疇。
但凡有獨立思想或者有一定成就的人,都在無限的接近真我。
老子因為寫了《道德經》而被後人尊為道教的鼻祖和創始人。他的學說,全部濃縮在僅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中。
在這本書中,老子闡述了自己所悟出的宇宙觀、人生觀、世界觀。他認為,我們面前的這個世界,無論是人魚鳥獸還是日月星辰,都起源於一個他無法準確描述或者根本無法描述的一個東西,他給起了個名字叫做:道。《道德經》通篇都在講這個無法名狀的「道」為何物。
很顯然,老子所悟出的這個道,是老子內心的真我告訴他的。這個答案本來就存在,只是老子用了大半輩子,達到了這個層次,找到了心中的那個真我,從他那裡得到了這個答案。
雖然老子只是東周朝一個普通的圖書管理員,並沒有像王陽明那樣通過「結識」真我而加官進爵,但很顯然,老子比王陽明更加接近真我的狀態。
一個人越接近真我,就會散發出異於常人氣場和影響力。
當是時,老子並沒有著書立說,僅是言傳身教,就能達到一種讓世人景仰,且普天下皆知的影響力,非真我狀態難以達到。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丘,在當時已是士大夫階層,曾兩次以弟子得身份問道於老子,且每次都得到了醍醐灌頂式的收穫。老子的高深莫測已是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很顯然,老子的學問已經超越老子本身,而達到了一種真我的狀態。
寫到這裡,無非就是想說明四個問題:
第一,每個人心中都存在那個很厲害的「真我」。
第二,現實中的你,距離那個真我,有十萬八千里。
第三,你在現實中所遇到的所有問題的正確答案,想擁有的成功的方法,已經存在,就在真我那裡。只是你沒有辦法觸摸到他。或者只能很少的觸摸到他。
第四,每個人心中的真我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你能在與之對話。
在尋找真我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做法是不同的,但卻有著相同的邏輯,你必須以認真的態度對待你的人生,然後在人生過程中不停的通過與自己內心的對話來修正自己的處世法則,最大程度達到一種內心的平衡。
在不斷的自我調整中,以王陽明所說的良知來衡量自己的所為,以老子所悟的道與德為邊界,以自己真正的內心感受為標準,來重塑自己的所作作為,以接近那個神聖的,光芒萬丈的真我。
你,距離真我有多遠?
下面是一個形象的比方:
真我,釋迦穆尼,老子,孔子,愛因斯坦,華盛頓,達芬奇,亞歷山大,朱元璋,魯迅,莫言,崔永元,馬雲,這裡還有一萬個普通人,你佩服的身邊人,你。
其實,真我雖然高度高出十萬個你,然而離你並不遠,他就在你的心裡,或就在你的身邊。
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升華自己的靈魂,提升自己的高度,盡量與真我匹配。
具體怎樣做到,一萬個人有一萬種答案。
【版權說明】本文系作者天際在咪蒙的夢公眾號原創首發,如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TAG:咪蒙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