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困於情緒中動彈不得,何談把握人生?

困於情緒中動彈不得,何談把握人生?

文:靜怡苑?心靈樂園

外境還是那個外境

因審視對境的

角度換了換

我們就像

一名攝影老司機

輕易就將過爆的廢片

調整成了

一張完美作品

困於情緒中動彈不得,何談把握人生?

-01-

《前行》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跟睿智的老人打賭,他手裡握著一小雛鳥問:「既然你能洞悉一切,現在請告訴我,我手中的鳥是死是活?」年輕人得意地認為他勝券在握:老人若說是活的,他手指輕輕一動,就把小鳥捏死;如果說是死的,他手心一張,小鳥就會飛走。不管怎麼樣,老人一定會輸!

老人微微一笑:「生命在你手中。」

上師講的每句話,

都那麼具有深意,

這樣一個小故事,

言語不多,

也沒有過多的劇情渲染,

卻讓我們的內心被深深感動著。

困於情緒中動彈不得,何談把握人生?

-02-

就像兩個孩子,同時遇到一位非常好的老師,其中一人精進學習,多年後學有所成,感念恩師傾囊相授;另一個玩世不恭,成天混日子,一提到老師就連連搖頭:那個老頭兒呀,根本沒什麼本事,我什麼都沒從他那裡學到!


弟子們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總是特別說某某上師有加持,某某上師就一般般,精密技術般比較分析,到後來好像我們要不要從摔倒的地方站起來最重要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看哪個幼兒園老師更能抱小孩。抱起一個摔倒的幼兒還容易些,要將我們的心識在不斷流轉的輪迴中力挽狂瀾,卻沒有那麼簡單。佛為我們說了解脫法,究竟而言,解脫的路,還要自己走。生命在你手中!

生命如何在我們手中呢?當遇到一季的大雨,我們可因推遲的夏季高溫高興,而不必抱怨老天老不給個好臉兒,整得人也蔫蔫兒的;當遇到天氣炎熱,我們可以為農民伯伯可以晒乾糧食而慶幸,否則陰雨連綿,莊稼會爛在地里,而不用抱怨烈日毒辣,一動就汗如雨下,妝整天都是花的。

當遇到老闆黑著臉衝進來,整個辦公室都陰雲密布,此時我們大可不必立刻拉臉回擊:可沒人惹你,都是憑本事吃飯,甭動不動裝什麼大爺,而是可以生起真實的悲心:眾生如此痛苦,整天被業的煩惱逼迫,不管是凡夫草芥還是如何看似高貴.......或許我們因此有了安慰對方的機會。

得罪過我的辦公室主任心量狹小,卻總是順風順水,今天還居然在我們面前幸福感爆棚;

LISA和你無話不談,但你們的友情只能維持在雙方都月薪5000的水平上,當她住進富人區,這竟然拉低了你的幸福感,於是義無反顧先拋棄了她......

那個事事都請我參謀的小跟班,完全不如我,竟然找了個那麼優秀的男朋友,而且對她那麼好,一點都不配!

......

這些不平和暗涌,誰又沒有過呢?

看看周遭的人,能夠展開胸腔大聲笑的有幾個?誰不是被壓力壓得舉步維艱,無論那個壓力源自何處,或被冠以何種虛名。

他人的福報必定來自此種福報因緣的積聚,真心的隨喜可使我們獲得正面能量。內心不爽,見不得別人好,不過是赤裸裸的恨。對情緒的覺察可使我們免於繼續鞏固我執。真是不開心吶,但當在情緒中動彈不得,此刻我們又何曾把握了人生?

困於情緒中動彈不得,何談把握人生?

-03-

學了佛,修了行,卻依舊貪睡貪玩,習氣堅固。說著生生世世不離師,今生遇到了上師,自問又有多麼精進?心情不好不能修,天氣不好不能修,事情太忙不能修......明明白白一條路,卻千千萬萬不肯修。

上師在《山法寶鬘論》中教誡道:

"感到心能專註所緣境就精進修持,覺得心無法專註便懈怠不修,這是不行的。

心能專註所緣境,說明是上師的恩德與前世的微薄善業習氣所致;心不能專註所緣,也是由於自相續被十分濃厚的煩惱黑暗所遮蔽,而使善心不能夠顯露出來。

如今我僅僅以此還不足夠,因為無始以來煩惱將內心層層遮障,我只憑修持一兩次的修法怎麼能撥開煩惱的厚厚遮掩呢?"

外境還是那個外境,

因審視對境的角度換了換,

我們就像一名攝影老司機,

輕易就將過爆的廢片調整成了一張

完美作品。

在眾生迷惘的生命中,上師們用生命與智慧度化群迷,只爭朝夕。教授我們獲得快樂的本事,希望長在我們身上,而不用從外面拿。

讓我們慢慢從小朋友開始,培植心力,並最終獲得內心自由之匙。

-04-

《次第花開》中說,有時候,人們並非不快樂,只是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如果你試著去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會發現情緒就像天空的浮雲,多變而易散,遠看一朵朵,彷彿人能在上面漫步起舞,但走近一看,才發現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儘管如此,天空還是經常出現浮雲,在我們心性的天空中,情緒的浮雲聚成雲團,構成我們的心境。快樂滿足的情緒多,心境便安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思修佛學 的精彩文章:

如孝法師:所有的人與事物,都在讓你成長
索達吉堪布開示《維摩詰經》12課講記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