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語教學中的「因材施教」

英語教學中的「因材施教」

上篇與大家分享的Dr Krashen的"i+1"輸入假說,大家聽起來可能覺得很熟悉?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觀點,也與西方主流現在提倡的"個性化學習」(personalise learning)相類似。我國幾千前就有這麼先進的教育理論,為何現在淪落到要擔憂「中國芯」的問題?在美劇頻出新品的同時,我們這邊除了穿越就是宮斗,要不就拿經典翻拍再翻拍。我認為差距是我們創新能力缺失造成的,而造成這一差距,可能是雙方的教育理念差異造成的。

小屁孩在家裡剛刷得雪白的牆壁上塗鴉,我們這邊家長見了一般要把他(她)抓來臭罵一頓,並教育其以後不要亂塗亂畫。而歐美國家的家長看到了,他們可能會拿來一疊紙,告知小孩:「在紙上畫的畫會更漂亮哦!」更有家長選擇不再刷牆,免得把自己孩子美麗的「作品」給刷沒了。據我了解,在我國,創新能力被絕大部分人視為是後天培養的,而在外國則被認為它是與生俱來的,無需培養,只需呵護。我同意我們孩子的創造力部分原因是因為被考試給考沒的,很多時候標準答案只有一個,你沒按出題者的意願寫,就有可能要冒離題的風險。

比如這篇作文你就必須寫鴨媽媽的想法是不對滴,因材施教嘛,鴨子就應該在水裡游,學什麼猴子爬樹啊?那如果我們所有人都抱有這種態度的話,恐怕我們世世代代都會待在陸地上。

本篇我們就不再爭論「鴨子為什麼要學上樹」或者「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這種無聊的問題了,今天更想談的是「鴨子該如何上樹」或者「我們該如何學英語」。

簡單來講,就兩個字:閱讀。

詳細來說,通過不斷地閱讀,同學不僅增長見識,而且還能找到自我,發現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並最終在該領域不斷地發展和創新。

那我們這些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包括家長)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同學到達能夠「自由閱讀」階段,讓(她)他能夠依照自己的興趣繼續讀下去。我們可能要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讓同學進行個性化學習,好發揮同學的潛能。

舉個真實的例子,我上學期任教的六年級,五月底就把新課教完了,複習兩周之後,課堂出現這三類同學:第一類,看天花板、玩手指或者找人聊天,因為他們覺得我在講火星語,完全沒有聽的必要;第二類,認真聽講,雖然她們聽了很多遍,仍然需要做筆記,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第三類,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我講的他們都懂了,他們正等著看不認真聽講的同學出洋相。

傳統的教育模式怎麼同時應對班級出現的這三種情況?

其實答案早已出現,電腦的出現已經重塑了生活的幾乎方方面面,唯獨我們教育技術是個失敗,至少中山目前是如此。早些年我們市搞得風風火火的「跨越式教學」現在已經銷聲匿跡,我覺得並不是信息技術不好,我們不能因為要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不能簡單地把投影幕變成另外一塊黑板來處置。我們應該更加關心的是,如何運用這些教育技術?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定製教學,讓每一位同學都找到適合自己開始學習的位置,然後循著「自身水平+1」這樣的節奏學下去?從不及格到優秀(60分以下至85分)這段其實是很快追上的,也就是說後進生用這種「個性化、數字化的學習」方法會進步很快。從我個人經驗來看是這樣的,使用電腦軟體接受補習教育的學生受益最大。

那接下來問題就在於,撇開我們平常的教學常規任務已經很重這一事實,如何設計出一套軟體,能夠快速定位同學的知識水平,並且根據他們的水平產生一套「自適應」學習系統,讓她們早日到達「自由閱讀」這一階段呢?我想這些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個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對之處,還望各位在下面留言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IENDENG 的精彩文章:

TAG:SCIEND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