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動物園
在城市裡,動物園生存的成本奇高。
小時候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家門口的動物園。
難以想像在二十年前一座巨大的光怪陸離的動物園和家只有一街之隔。在斑駁的記憶里總是能想起和動物隔欄相望的時光,摩肩接踵的人群、不友好的氣味,時不時還冒出一些動物們『越獄』的新聞。那時候的動物園是整個城市的活力之所在,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的動物園承載著一座城市巨大的流量和幻想。
2017 早春
園子的門票很便宜,如果早上六點之前進去就可以免費。也就是在那裡我認識了大部分現在能叫得上名來的動物;而也就是一夜之間,整個園子全部搬空動物們全都移往郊區一座山崗上,它們有了新家;原址的公園周圍被開發商密不透風的『公館』、『花園』合圍,整個公園變得更加袖珍了。
現在回到那個公園,回到那些日已逼仄的花壇、步道,轉過某些裝點精緻的角落還假裝期待見到之前客居在這的某種鹿,某種羚;也不知道它們在新家生了幾胎,現在怎麼樣了,『鳥獸作人散』。
夏天,更多的人的聲音、氣味在夜晚掩蓋了這座園子,它變得更陌生了。
現在的動物園真他媽小啊。
一代人成長起來,身邊的動物園卻逐漸消失殆盡,或許動物園本身的存在就是人類發展過程史上的某種奇觀吧。它成了我們為區別自己和其他種群的不同營造的迪士尼樂園。
而攝影師Robin Schwartz似乎將種群關係之間無形的隔閡利用攝影消解成了另一種存在,動物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成了家庭成員,成了女兒成熟長大的目擊證人。
Amilie從三歲就被她媽當做模特和各種各樣的動物拍照。
初看這些照片時你會凝視它們很久,動物給予人巨大的信任,把自己的肖像交由人類處置。你會疑惑這裡面的動物為什麼鎮定自若,如此配合地拍完一張張戲劇性瞬間。
動物和人是如何交流的?為什麼雙方都能如此默契地對待彼此?
更讓人驚奇的是直到故事的主人公長大成人,動物體型和女兒對比都變得嬌小起來我們才意識到它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從未缺席,這些可愛的動物成為了見證Amilie成長道路上的目擊者。
它們的眼神中沒有急躁,沒有恐懼,有的是信任和專註,長頸鹿會放心地把頭靠在Amilie頭頂上,看著是那麼的自然,舒服。可是畫面下方的Amilie就沒有那麼自然了,看似吃力地望向比她大數倍的長頸鹿幼崽,手臂吃力地別到後面去。
Robin Schwartz在對畫面進行處理的時候大致遵循了兩個原則,【融入】和【突出】;女兒的衣服要麼和周圍的環境形成統一色系變為環境的一部分,要麼讓Amilie身著撞色在畫面中心凸顯出來。
作品中還有許多和靈長類動物拍攝的『合影』,這些可愛的人形生物構成了攝影師眼中人類在動物世界的投射。
如果說之前的照片是人在看動物的不同,那麼這組照片則在討論人和動物的相似之處,動作,眼神,甚至表情你都能讀出人和它們之間微妙的聯繫。攝影師故意給它們穿上人類的衣服,
那種互相依賴和信任隨著時間逐漸在兩個種群間積累,延展。
得益於不斷變化的景別,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宏觀的世界,沒有圍欄,沒有假山,也沒有應激反應的動物就像生活在它們世代生活的地方那樣好奇,休息,覓食——即使畫面中有人存在。
其中一些照片還參照了古典主義的肖像畫作,而Robin將每次肖像的背景都進行了精心挑選和布置。
成長的煩惱不光帶給Amilie憂鬱的眼神,也改變了她孩童的天真,後期的一些照片Amilie的眼神中難以掩飾的疏離感,暗示著隨著女兒的逐漸長大,動物和她之間的那種親和力也在逐漸衰減。
Amilie在成長過程中扮演了夥伴,父母,兄弟姐妹,監護人···在這些故意被營造地非常生活化和私密的空間內,人和動物的關係在我們看來變成了一種不真實的關係;隨著Amilie身上的社會屬性逐漸增加,孩童般的天真已經悄然消失,也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吧。
TAG:吟影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