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來源:本文由 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轉載自「SIMIT戰略研究室」,謝謝。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電子產業飛速發展。龐大的需求也推動國外半導體企業在國內的生根落戶。在本文,作者總結了國外知名半導體公司在國內的布局,讓大家對這部分有深刻的了解。另外,如果文中有錯漏,請各位讀者補充。謝謝!


一、國外IDM企業在華布局

(一) 三星電子(Samsung)

三星在中國的發展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在中韓還沒有建交的歷史背景下,經香港從中國大陸進口煤炭,這是韓國企業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和中國進行的第一筆貿易。

1992年8月,中韓兩國建交以後,在中國的發展開始加速。三星電子1993年4月在天津成立第一家合資企業。1994年三星電子的半導體業務進入中國。1995年1月,為增強在華業務,三星集團中國總部成立,1996年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

三星在中國布局沿襲了其國內的戰略思路,即不僅是單純的投資,而是打造一個貫穿於產品策劃、設計、研發到生產、銷售全過程的本土化體系,進行上下游全產業鏈的延伸。從更深層次講,三星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布局對於拉動中國電子產業往上游延伸與技術提升意義重大。

2017年三星電子晶元業務銷售額達690億美元,超過英特爾的同年銷售額627.6億美元,首次成為全球最大晶元製造商。

三星電子近年來業績的飆升,主要得益於旗下的晶元業務。雖然三星電子Note 7的爆炸事件對公司智能手機業務構成極大影響,不過憑藉著內存晶元業務,三星電子在利潤上卻出現了大漲。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表1:三星電子在華成立公司列表

1. 三星電子中國研究院

三星電子中國研究院成立於2000年,是三星電子在華投資設立的第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研發機構,是國家批准認定的高科技軟體企業,具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運營資質,現有研發人員800餘名。

研究院自2010年起,在強化研發成果商用化的同時,更加註重未來前沿關鍵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研究院十分重視與國內著名高校的技術合作,目前已與清華、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十餘所著名大學及科研機構密切合作,並成功將合作成果商用化。

三星電子中國研究院以人工智慧關鍵技術,包括模式識別、多媒體處理、人機交互、計算機視覺等;下一代無線通信核心技術,包括無線通信網路、晶元和終端技術等研發為目標。2013年9月13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三星電子中國研究院 智能媒體計算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2013年5月6日,與三星電子株式會社共同成立"清華-三星半導體聯合實驗室"。三星電子中國研究院在人工智慧技術有一定的儲備,同時也在業界積極尋求優秀人才。三星每年從清華、北大、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以及各大高校的計算機系招募AI人才。三星電子中國研究院第一位研究人工智慧的專家15年以前就已經加入該研究院。這些AI專家剛進入時做的是技術儲備工作,之後做相應的研究工作,現在做的是產品。三星電子看好AI未來的發展,一方面,AI技術在手機領域發展非常迅猛。

另一方面,未來5到10年,基於自然語言的理解,AI技術會結合典型的生活場景以實現萬物互聯。

2. 在華投資

1996年3月,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在國內目前有14家公司由其直接控股。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表 2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華投資公司列表

三星電子有三個風投業務,分別是三星催化劑基金、NEXT和「三星風投」(Samsung Ventures)。NEXT部門,創辦於2017年1月,總投資額為1.5億美元,專註於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物聯網,以及其他新的前沿技術企業。

2016年10月,GE、三星、沙特基礎工業等外資企業與上海市寶山區政府共同合作參與的創投基金正式啟動運營,基金主要投資領域將為新材料及應用,投資對象以創業為主,海外技術引進為輔。

2017年10月,國內AI晶元初創公司深鑒科技完成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螞蟻金服與三星風投領投,招商局創投與華創資本跟投,共融資約4000萬美元。三星具體投資金額未知。三星與深鑒科技之間側重於存儲等方面的合作,為AI晶元打造以深度學習處理器為核心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和高效的整體系統,以便多領域拓寬和產品落地,加速深鑒科技邁進商業化階段。這次三星第二次投資海外的AI新創公司,2016年10月三星曾向英國的Graphcore 投資3000萬美元。

3. 重要事件

2012年9月,西安高新區成功引進三星電子存儲晶元項目,其一期項目總投資達100億美元。該項目成為三星海外投資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子信息行業最大外商投資項目,陝西乃至西部地區引進的最大外商投資高新技術項目。

2017年8月30日,三星電子株式會社與陝西省政府簽署了投資合作協議,決定追加投資70億美元,在西安高新綜合保稅區內建設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存儲晶元二期項目。2018年3月28日,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存儲晶元二期項目開工奠基儀式在西安舉行。這個項目早就已敲定,薩德風波導致的壓力延緩了三星在華髮展的步伐。

2017年3月,三星官方正式宣布以80億美元的價格完成對哈曼國際的收購。本次收購案三星斥資80億美元,是三星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購案。三星收購哈曼加強自己在娛樂電子領域的地位,同時哈曼旗下擁有有AKG、HarmanKardon、Infinity、JBL等知名品牌也被三星收入囊中。哈曼對三星的吸引力在於汽車互聯業務,包括汽車導航服務,車載娛樂系統以及車聯網能力。三星電子錶示,該交易將幫助三星電子進軍汽車電子領域,開拓車聯網市場。哈曼國際在華旗下12家公司均收於三星旗下。

(二) 英特爾(Intel)

公司自1985年開始進入中國,在北京設立代表處。英特爾在中國的三十幾年中,共經歷了三大階段,每?個階段又都面臨不同的拐點。

第一個階段是學習期,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十年間,英特爾和其他跨國公司一樣,剛來到中國,對中國的市場、產業、技術發展、用戶需求,在學習過程中有了深入的了解;

第二個階段是高速發展期,從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是英特爾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十年,英特爾與聯想、方正、同方、紫光、TCL、海爾等本地PC廠商一起推動中國PC產業發展。

第三個階段是共同發展和未來探索期,從2014年開始,英特爾進入一個全新階段,英特爾開始找到新的踏板。在這個階段,英特爾與中國產業有了更加緊密的對接與合作。

英特爾2017年全球總銷售額為627.6億美元。其中在中國銷售額為147.9億美元,佔比23.6%。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表 3 英特爾在華成立公司列表

1.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

作為英特爾研究院在海外設立的三個「地區性的研究機構」之一,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目前主要聚焦於研究與未來自主系統相關的關鍵技術,包括人工智慧演算法、自主系統平台和智能基礎設施三大部分。1.人工智慧演算法,主要是視覺和人臉技術,從識別、跟蹤、到表情分析、物體檢測、場景理解等等對應到一些硬體上,例如Movidius晶元或者FPGA。2.自主系統平台,是人工智慧相關的一個研究方向,目標是推出一套基於CPU+FPGA異構計算的自主智能機器人開發平台,幫助研究人員基於此平台進行開發。3.智能基礎設施,即通信、智能存儲。

2. 在華投資

1998年開始在中國投資,至今投資了140多家中國技術公司,總額超過19億美元,近 40家公司已經上市或被收購,目前有40家投資組合公司,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重慶、杭州、無錫、蘇州等地。

2014年9月,英特爾公司和紫光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一系列協議,英特爾同時將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的控股公司投資人民幣90億元(約15億美元),並獲得20%的股權。雙方稱,上述協議旨在通過聯合開發基於英特爾架構和通信技術的手機解決方案,在中國和全球市場擴展英特爾架構移動設備的產品和應用。兩家公司預計,此次投資將在2015年初完成。這是迄今為止,英特爾在中國投給第三方最大的投資金額。

英特爾在中國的重點投資領域主要關注在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智能設備、可穿戴技術、智能機器人技術、無人機、車聯網、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等。

專項投資基金有:

2015年4月設立「英特爾投資-中國天使基金」,總額8000萬人民幣;作為 「英特爾眾創空間加速器」計劃的一部分,天使基金為有潛力的創客提供創業基金和孵化服務;已經投資多家創業公司;

2014年4月設立「英特爾投資-中國智能設備創新基金」,總額1億美元;該基金重點投資智能設備,包括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個人電腦、2合1、可穿戴設備、物聯網及其他相關技術;基金已全部投出;

2008年4月設立5億美元的「英特爾投資-中國技術基金II期」;該基金主要投資雲計算、大數據、軟體服務和解決方案及半導體設計生產等領域;

2005年6月設立2億美元的「英特爾投資-中國技術基金」;該基金主要投資互聯網設施和服務、無線寬頻通信、半導體設計和生產、數字多媒體等領域。

3. 重要事件

英特爾希望在人工智慧、無人駕駛、5G、虛擬現實、中國製造2025、精準醫療、體育、機器人等8個領域與中國展開合作。目前英特爾已在晶元、5G、無人駕駛和人工智慧等領域與中國企業展開合作,包括其與紫光集團旗下的晶元廠商展訊在無線通訊和手機晶元的合作,與清華大學合作推展數位晶元領域的研發,與中國移動等電信業者及一些電信設備企業在5G方面深入合作,與上汽、四維圖新在自動駕駛和高清地圖領域展開合作。

2014年5月,英特爾與瑞芯微達成合作,這是英特爾與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首次戰略合作。雙方的合作將有助於提升全球入門級Android平板電腦的產品數量和上市速度。

2014年10月,大華股份聯合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舉行發布會,正式宣布達成戰略合作,結合自身優勢強強聯合,圍繞視頻監控領域展開新的探索,加快其在物聯網及智能家居行業的全面布局。

2015年 4月9日,清華大學與英特爾公司正式簽署備忘錄建立戰略合作,宣布以英特爾的處理器架構和清華大學的可重構計算研究成果為基礎,攜手推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於可重構計算技術的新型計算硬體和軟體研發,以服務中國及全球的市場。

2016年1月21日,英特爾公司、清華大學和瀾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簽署協議,宣布聯手研發融合可重構計算和英特爾X86架構技術的新型通用CPU,以滿足市場和用戶需求。英特爾公司將提供資金及其它重要資源支持項目研發。

2017年11月,在「2017英特爾人工智慧大會」上,中國電信和英特爾宣布雙方加大合作力度,為了讓AI技術真正落地,未來雙方的聯合實驗室主要聚焦兩個維度:基於至強系列,打造AI基礎平面平台;融合AI、物聯網、5G、大數據等技術,拓展行業多場景應用。此外,英特爾和中國電信雙方在AI的合作主要關注技術的積累、生態系統和應用場景的培育上,雙方將通過共同努力,充分釋放AI在支柱行業的能力。

2018年1月,英特爾宣布與美光將在第三代3D NAND研發完成之後,大約2019年分道揚鑣。隨後,DIGITIMES稱,英特爾與紫光集團一直有意擴大合作,傳出有延伸至存儲器產業的跡象,業界推測英特爾與美光「分手」的原因之一,可看作英特爾大連3D NAND廠與紫光集團展開合作所做的前期布局。

2018年1月,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科再奇在CES 2018上宣布,英特爾將同上汽集團、四維圖新一起,在自動駕駛和高清地圖領域展開合作。上汽集團將基於Mobileye技術在中國開發3、4、5級自動駕駛汽車。英特爾還宣布,將和上汽以及四維圖新一起在中國展開 REM 新合作。

2018年2月22日,紫光集團旗下核心企業紫光展銳攜手英特爾公司正式宣布雙方達成5G全球戰略合作。兩家領軍企業將面向中國市場聯合開發搭載英特爾5G數據機的全新5G智能手機平台,並計劃於2019年實現與5G移動網路的部署同步推向市場。

2018年2月27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期間,中國移動聯合全球20家終端產業合作夥伴在GTI國際產業峰會共同啟動「5G終端先行者計劃」。作為中國移動在5G領域的重要合作夥伴,英特爾首批加入到該項計劃中,攜手廣泛的5G生態合作夥伴,共同推進5G終端產業的創新與成熟。一方面,英特爾不斷加強對於無線產品的研發力度。另一方面,英特爾還在攜手合作夥伴,利用英特爾移動試驗平台(MTP)進行基於預5G或5G NR的互操作性測試(IODT)。

(三) SK海力士(SK Hynix)

SK海力士在中國建有完善的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基地。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表 4 SK海力士在華成立公司列表

1. SK海力士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

2005年4月和意法半導體合資在無錫成立海力士-意法半導體有限公司,2008年3月更名,海力士-恆憶半導體有限公司,2010年9月正式更名為海力士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2012年5月正式更名為SK海力士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主要生產12英寸DRAM晶元,應用範圍涉及個人電腦、伺服器、移動存儲等領域。SK海力士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在無錫進行了多次增資及技術升級,累計投資額達105億美元,是中國半導體、也為江蘇省投資規模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SK 海力士無錫廠目前最高產能每月可達13萬片,約佔 SK 海力士 DRAM 產能的一半。

2017年11月,SK 海力士與無錫市政府簽約,計劃投資86億美元擴充DRAM產能,二工廠項目建成後,將形成月產20萬片10nm級晶圓的生產能力。廠房預計2018年底完工 ,在2019年搬入機台設備開始實現量產 。

2. SK海力士半導體(重慶)有限公司

2013年5月,SK海力士和重慶市政府簽署了關於封裝測試的投資協議,同年7月成立公司並開工建設。SK海力士重慶封裝測試工廠佔地28萬餘平方米,2014年9月舉行竣工儀式,一期項目投資2.99億美元,目前月平均產能已超過7000萬隻,實現了大幅增長。

本項目在2013年和2014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選定為重點項目,獲得政府有關機關的積極支持。SK海力士將與重慶的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攜手促進人才培養和技術開發活動,同時,積極開展奉獻活動,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謀求與重慶社會的共同發展。

2017年9月23日, SK海力士和重慶市政府簽署了關於「SK海力士重慶封裝測試2期項目」的諒解備忘錄,擬在西永建設年產9億隻晶元的存儲晶元封裝測試項目,建成後將使其成為SK海力士全球最大封裝測試基地。

3. 海辰半導體(無錫)有限公司

2018年2月,原位於韓國清川的海力士M8廠遷到無錫註冊落戶,改名為「海辰半導體(無錫)有限公司」。該廠是SK海力士獨立出來的8寸晶圓廠,在無錫的註冊資本為1.5億美元,規劃月產能為10萬片。

該廠主要生產面板驅動IC(DDI)、電源管理IC(PMIC)、CMOS影像感測器(CIS)。原M8廠最大客戶為LG,替LG代工生產液晶屏幕的DDI。M8也替韓廠Silicon Mitus製造PMIC,並為SK海力士生產CIS。

SK海力士旗下全資子公司System IC將持有中國合資公司50%的股權。SK海力士System IC公司表示:新成立的M8項目合資公司將以無錫為基地,以在中國上市為目標,植根中國本土,實現本地化發展,這對SK海力士集團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希望市、區領導能一如既往地對項目給予支持。SK海力士System IC公司,其前身SK海力士代工業務部從2010年起開始代工業務。

4. 無錫政府支持

自SK海力士落戶無錫以來,江蘇無錫檢驗檢疫局通過建設「一站式服務窗口」、實施「全程報檢無紙化」,以及啟動 「兩直、三通、四統一」為主要內容的檢驗檢疫區域一體化工作模式,既方便企業快速便捷報檢,又幫助企業大幅提高通過效率,受到了轄區企業的廣泛好評。此外,針對SK海力士投資項目大、進口設備多、通關要求急、響應速度高等特點,無錫檢驗檢疫局還特別實施了「全程項目管理」,通過實施「三維一體式」報檢、專人專崗檢驗、「點對點」技術支持,為企業「量身定製」檢驗監管模式。

近年來無錫紮實推進產業強市主導戰略,把集成電路產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專門制定出台相關政策意見,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加快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2015年,無錫市委、市政府確立實施產業強市主導戰略,提出要構建以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位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全力打造現代產業發展新高地。

2016年,為進一步發揮無錫的產業基礎優勢和資源特色優勢,無錫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明晰了推進產業強市的路徑和重點,提出要以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優先選項,制定出台《加快發展以物聯網為龍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三年行動計劃》,大力發展物聯網、高性能集成電路、大數據和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產業。

在「十三五」期間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重點聚焦培育若干個國內外知名的集成電路龍頭企業,扶持一批中小型集成電路企業,力爭全市集成電路產業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這是無錫市首次對集成電路產業設立專項基金。

2018年2月,無錫市政府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支持以物聯網為龍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關於進一步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兩個文件,將強化政策引導,推動物聯網、集成電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加快發展。今後,無錫全市符合條件的廣大信息技術領域企業,都將有機會享受到這份政策紅利。上述兩個《政策意見》出台後,將與現代產業發展政策、太湖人才計劃等現行政策相互銜接、互為補充,與《加快發展以物聯網為龍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三年行動計劃》相輔相成、互為支撐,從而構建了一個目標明確、特色鮮明、科學完備「升級版」的現代產業政策體系。

(四) 美光(Micron)

美光成立於1978年,總部位於愛達荷州,專註於存儲晶元的設計與製造,自有晶圓廠,目前也是美國唯一一家存儲晶元製造商,主要產品為DRAM和Flash。美光市值在全球半導體行業始終保持在第5-第10位,並且在存儲行業一直穩居第二。美光2017年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營收達104億美元,占其總營收的51%。

美光的業務分布全球,在全球擁有三萬名正式僱員。在中國,美光科技公司在西安設有封測工廠;在上海設立了市場營銷辦事處和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在北京、深圳設立了市場營銷辦事處,致力於為上海、北京、深圳、福建和其他省市的客戶提供高水平的服務。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表 5 美光在華成立公司列表

1. 美光半導體(西安)有限責任公司

2005年9月美光宣布在西安投資建立封裝測試生產基地。一期投資2.5億美元,於2006年開工,2007年3月建成投產;2010年2月投資3億美元建設二期測試基地,2011年4月投產;2013年1月,投資2.16億美元用於三期測試產能,2013年底項目投產;2014年2月攜手力成科技,新建一先進之封裝項目廠房,做為未來數年力成提供美光封裝服務使用,2016年3月25 日正式投產。

從2005年開始美光已經先後4次選擇在西安高新區進行投資投產,總投資額已經超過了10億美元,達到了10.16億美元。美光(西安)的半導體封裝測試產能將佔美光全球產能的97%以上。

2. 美光上海研發中心

美光還在上海設有兩個研發中心。一個是美光半導體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位於浦東外高橋保稅區,從事並行NOR和eMMC的產品開發和NAND設計驗證。另一個是美光半導體(上海)有限責任公司,位於漕河涇開發區,從業內先進工藝技術的DRAM設計,SSD和e?MMC產品的軟體開發。兩個研發中心相互輝映,為位於亞洲的手機和消費類電子設備製造商提供有力支持。

美光半導體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脫胎於原英特爾快閃記憶體事業部(Intel Flash Business Group)。2010年為美光科技收購。該公司始創於1996年,2000年轉型成為研發公司,其後逐漸涵蓋設計部,開發部,質量部,市場部和應用部,成為一個功能完整的研發中心。該公司的研發產品皆基於業界領先的工藝技術,包括業界領先的45nm NOR,20nm NAND,以及世界上第一款相變存儲器 (PCM) 晶元。同時該公司亦為客戶提供完整的存儲器解決方案,幫助客戶開發高質量、高性能、低成本的電子系統。該公司設計開發的產品被應用於幾乎所有的電子產品領域。

在4大存儲巨頭中,美光是唯一將研發機構設立在上海的,成立了美光半導體(上海)有限責任公司。在過去的10多年中,上海研發中心已經獨立tapeout了數代產品,如今最新的3D Memory設計也落戶於上海。美光上海的設計主要分為IC,System和Controller(MCU)設計。

3. 重要事件

(1)美光:3年內不在大陸設廠

2015年,紫光集團就有意投資230億美元收購美光公司,但被拒絕了,而且為了讓外界放心,美光公司還表示三年內不會在大陸建立晶圓廠。2015年12月,美光宣布以32億美元收購台灣華亞科,但一波三折。2016年,美光申請併購華亞科800億元新台幣聯貸時曾提出五大承諾事項:一是,美光並沒有任何在大陸製造DRAM的計劃或決定;二是,在大陸製造DRAM並非美光既定的公司目標,也未向紫光或任何大陸公司承諾製造DRAM及技術移轉;三是,倘若未來美光有在大陸投資及製造DRAM的計劃,會在第一時間對外自行揭露,而且該計劃至少要耗時2-3年,短期內不可能;四是,美光透過併購華亞科與台灣市場有更進一步的聯結,才是美光發展策略的首要重點;五是,美光合併華亞科之後,單是直接聘僱的團隊人員就會超過5500名。

(2)美光起訴福建晉華

2017年12月4日,美光根據「保護營業秘密法」(Defend Trade Secrets Act),以及「反勒索及受賄組織法」(Racketeer Influenced and Corrupt Organization Act),在加州北部聯邦法庭提起民事訴訟申請,狀告台灣代工廠聯華電子(UMC)和福建晉華盜竊其商業機密等不當行為。美光公司發言人證實了這一訴訟,並表示:「美光積極保護其全球智財權,並將利用所有可用的法律武器來解決一切盜用行為。」

(五) 德州儀器(TI)

自1986年進入中國大陸以來,德州儀器除在中國建立了龐大的代理商銷售網外,還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南京、南通、西安、武漢、廈門、東莞、珠海、青島、蘇州、杭州、長沙以及香港設立了銷售、市場營銷、和技術支持團隊。目前德州儀器已在中國大陸設立18個分公司,有超過1400名員工,5個研發中心、1個產品分撥中心,以及1個集晶圓製造、封裝和測試於一體的製造基地。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表 6 德州儀器在華成立公司列表

1. 成都政府支持

目前,成都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計算機、網路通信、電子元器件、信息安全等領域已具備相當規模,吸引了英特爾、華為、戴爾、緯創、富士康、仁寶、聯想、京東方、德州儀器等一批世界級企業來蓉投資,具有較為完整繁榮的產業鏈,形成了領先中西部乃至全國的發展優勢。

德州儀器選擇成都設立其首個在中國國內的生產基地主要有4方面的考慮:一是成都市政府、高新區給高新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二是成都的基礎設施非常完善,空港運輸能力排名全國第四;三是成都在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德州儀器在成都建立製造廠將幫助自身更好地在西部大開發中為中國客戶提供支持;四是四川特別是成都的電子行業人才儲備充足。德州儀器和當地的大學進行了密切的合作,如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就同德州儀器建立了聯合實驗室,成為德州儀器全球核心大學計劃中的7所高校之一。

2. 重要事件

(1)德州儀器與電科院通信用電分公司簽署智能電網戰略合作備忘錄

2011年2月,德州儀器宣布與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通信與用電技術分公司聯合簽署《智能電網戰略合作備忘錄》,旨在支持電科院通信用電分公司在中國智能電網、智能能源及智能家居等相關領域的發展。根據備忘錄要求,雙方均視對方為中國智能電網、智能能源及智能家庭等相關領域的戰略合作夥伴,TI將向電科院通信用電分公司提供針對智能電錶、智能終端及智能能源產品從晶元到系統的全方位支持,以推動國家電網晶元產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

(2)德州儀器為中國多家領先互聯網企業帶來物聯網解決方案

2016年初,德州儀器宣布其與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及京東四家中國領先的互聯網企業建立了IoT合作夥伴關係。通過久經行業驗證的低功耗和超低功耗SimpleLink無線MCU產品組合,TI針對四家企業的不同IoT應用提供了多種創新的無線連接解決方案。

(3)德州儀器攜手寧波中車時代共建「智能感測聯合實驗室」

2016年5月,德州儀器日前攜手寧波中車時代感測技術有限公司在寧波舉行了「寧波中車時代—德州儀器智能感測聯合實驗室」揭幕儀式。未來,依託智能感測聯合實驗室平台,雙方將致力於在智能感測,工業物聯網系統,無線通信技術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為寧波中車時代邁進更為廣闊的汽車、工業和新能源市場提供戰略支持。

早在十餘年前,TI就與中國中車旗下的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及子公司株洲中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於2012年在長沙設立銷售與技術支持辦公室,以進一步將資源貼近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本地支持與服務。2013年,TI成為時代電氣最大的半導體供應商,並為其提供領先的模擬和嵌入式處理產品。2015年,為解決株洲所下一代列車驅動系統的整體功耗疑難,TI 數字處理器(DSP)產品線與株洲所緊密配合,聯合定製出全球第一款適用於軌道交通市場的高可靠性,低功耗,高性能的數字處理器晶元。

(六) 恩智浦(NXP)

恩智浦半導體於1986年以荷蘭飛利浦公司半導體業務部的前身在中國設立辦事處並開展業務,至今已在華深耕30年。為有效實施技術互動和促進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協作發展,恩智浦中國區總部於2015年正式設立於上海。

恩智浦目前在上海、北京、深圳、蘇州及其他十四個城市設立了辦事處,並成立六座研發中心,一座技術領先的工廠,並與多家中國企業建立了合資公司,在大中華區員工總數超過7000人。2000年在東莞設立封測廠,隨著標準產品部門的出售,現在歸屬安世公司。1992年摩托羅拉開始在天津開展業務,2001年開始封測業務,2004年5月1日,作為摩托羅拉半導體業務重組的一部分,飛思卡爾繼承摩托羅拉所有的半導體相關業務。2015年12月恩智浦完成併購飛思卡爾。目前在天津有一座封測廠,在北京、蘇州和天津有3個研發中心。恩智浦在華布局主要集中在汽車電子、物聯網和安全支付領域。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表 7 恩智浦在華成立公司列表

1. 合作事件

2014年12月,恩智浦與同濟大學建立針對車對車和車對基礎設施通信(V2X)的聯合實驗室,為中國市場定製互聯汽車解決方案。

2015年11月,恩智浦與同濟大學深化合作,共同支持「中國製造2025」試點項目之一的「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示範項目」,恩智浦為該項目提供智能互聯汽車解決方案。

2016年2月,恩智浦與中芯國際宣布開展長期技術研發與本地化合作,進一步推動本地集成電路產業創新升級,支持中國在金融信息自主可控方面的發展戰略。

2017年4月,恩智浦正式獲得由國家密碼管理局頒發的《商用密碼產品生產定點單位證書》,成為國家商用密碼產品生產指定單位。恩智浦是首個獲得該證書的國際半導體企業。商用密碼是指對不涉及國家秘密內容的信息進行加密保護或安全認證所使用的密碼技術和密碼產品。

2017年4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與恩智浦簽訂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領域的國際技術交流與人才培養。

2017年4月,經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可,恩智浦正式成為「中德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標準及測試驗證試點示範企業」。

2017年5月,恩智浦正式加入國內首個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範區,成為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範區新成員,全面支持上海市開展車聯網DSRC技術道路測試。

2017年6月,恩智浦攜手保隆科技深化汽車胎壓監測領域合作,共同推進中國汽車胎壓監測產業發展。

2. 重要事件

2016年,恩智浦標準件業務被建廣資產牽頭的中國財團以27.5億美元收購,並以此為基礎組建了全新的Nexperia(安世半導體),這不僅是中國半導體行業史上最大的一筆海外併購案,同時也讓安世半導體成為中資控制的規模最大且利潤最高的傳統IDM模式半導體企業。安世半導體產品包括分立器件、邏輯器件及PowerMOS等產品,關鍵應用領域涉及汽車電子、工業控制、電信通訊、消費電子等,在多個細分市場均名列前三,具有很高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安世半導體被中資收購後,其運營和管理繼承了恩智浦標準器件業務的傳統,總部依然設在荷蘭,不過企業的戰略重心明顯向中國市場傾斜。雖然建廣的整體收購除了技術設計部門之外,還包括恩智浦位於英國和德國的兩座晶圓製造工廠和位於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的三座封測廠和位於荷蘭的恩智浦工業技術設備中心,及標準產品業務的全部相關專利和技術儲備。

在業務上,安世半導體專註於分立器件、邏輯器件及MOSFETs的生產和銷售,重點聚焦汽車和移動通信兩大市場,其中汽車業務佔比達到40%。在2017年,其營收超過14億美元。

2018年3月初,安世半導體宣布安世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著力擴建的廣東新分立器件封裝和測試工廠正式投產,全廠總面積達到72,000 平方米,新增16,000 平方米生產面積,年產量達到900 億件;根據產品組合,實現增長約50%,有力地支持了安世半導體業務發展計劃。廣東新工廠的投產,使安世半導體全年總產量超過1 千億件。

2018年4月23日,合肥市產權交易中心發布了一則公告,內容顯示,,受合肥芯屏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委託,安世半導體部分股權進行公開轉讓,已於22日確定轉讓給合肥中聞金泰半導體投資有限公司、雲南省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上海矽胤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聯合體。

(七) 意法半導體(ST)

意法半導體成立於1988年,公司一直從事數字消費電子、微控制器、汽車產品、智能功率、MEMS和感測器的研發,目前業務區域包括歐洲區(德、意、法)和亞太區(中、日、韓及南亞),意法一直堅持走多元化產品戰略,旗下眾多的半導體產品以及解決方案已經滲透到製造業的各個領域。但是行業不景氣也確實影響了其營收。現在,意法半導體業務重點放在智能駕駛和物聯網領域。能駕駛業務涵蓋ADAS、V2X以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符合汽車行業安全、聯網以及綠色的發展大方向,其中安全領域的業務越來越占重要地位。智慧工業、智能家居與智慧城市,以及智能硬體作為物聯網主要構成部分,未來對於半導體產品及解決方案的需求也非常龐大。意法半導體20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投資建廠,重點發力汽車電子和物聯網領域,中國已經成為其最大營收地。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表 8 意法半導體在華成立公司/聯合實驗室列表

1. 重要事件

2017年5月,意法半導體與華大北斗宣布合作開發、營銷汽車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解決方案。

2017年5月,中科芯時代、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和意法半導體集團簽署產品開發合作協議,簽約後,三家機構將聯合開發應用於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管理系統晶元。該合作計劃利用意法半導體的最先進的智能功率(BCD)技術和SPC5x汽車微控制器開發系列電池控制器晶元。為滿足市場對性能、質量和可靠性的要求,三方將與中國電池廠商和車企密切合作定義電池控制器解決方案。通過聯合研發,中科芯時代的團隊將積極學習意法半導體在新能源汽車電子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提升中國團隊在新能源汽車關鍵元器件,包括功率器件、智能驅動器、微控制器、控制及連接器等方面的設計生產能力,聯合研發的解決方案將使得中科芯時代在汽車電子市場的搶佔優勢地位。

(八) 英飛凌(Infineon)

西門子半導體事業部作為英飛凌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的前身於1995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自從1996年在無錫建立第一家企業以來,英飛凌的業務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長。英飛凌在中國建立了涵蓋研發、生產、銷售市場、技術支持等在內的完整的產業鏈。在研發方面,英飛凌在上海、西安建立了研發中心,利用國內的人才資源,參與全球的重點項目研究;在無錫的後道生產工廠,為中國及全球其他市場生產先進的晶元產品;並以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為中心在國內建立了全面的銷售網路。目前英飛凌在中國已獲得和正在申請的專利數量達3300項,成立了20多個聯合實驗室。2017年英飛凌在華銷售額在占銷售額的25%,中國已成為英飛凌第一大市場。英飛凌主要聚焦於汽車電子、工業功率控制、電源管理與多元化市場和智能卡與安全等領域。

英飛凌深耕中國市場,積極推進「與中國共贏」戰略,助力「中國製造2025」是重要的戰略舉措之一。為落實這一舉措,英飛凌根據目前全球智能製造發展和中國製造業現狀,獨創了三角商業模式。一方面,歡迎本土製造企業參觀無錫智能工廠,通過多種形式將全球成功經驗與本土製造企業分享,包含與通富微電子及金邦達的智能製造管理合作項目;另一方面,與政府領導部門、生產系統設備、方案、集成商以及中國一流高校合作,為本土製造企業提供智能製造管理標準和諮詢服務,由合作雙方提供實施服務,合力幫助本土製造業開展積極有效的轉型升級,包含作為工信部智能製造聯盟副理事長為中國智能製造建言,與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合作的智能製造試點項目,以及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發布《智能製造管理白皮書》。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表 9 英飛凌在華成立公司/機構列表

1. 英飛凌無錫

英飛凌在無錫設有兩家公司,分別是英飛凌科技(無錫)有限公司(1995年)、英飛凌半導體(無錫)有限公司 (2015年)。

2014年底,英飛凌總部與無錫市政府簽訂新的戰略合作協議,在未來注資3億美元,將無錫打造成其在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還計劃將高端汽車半導體部件等項目從德國引入無錫,持續擴大中國區的業務。

2015年10月,英飛凌科技宣布成立其在無錫的第二個工廠。新工廠投資總額近3億美元,佔地面積34030平米,將於2016年底完工投產,待所有產線全負載運行後,預計新增員工約2500名。

2015年,英飛凌在錫增資,設立了英飛凌半導體(無錫)有限公司,生產IGBT(功率半導體)模塊。

2017年4月,德國英飛凌科技集團與無錫高新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英飛凌半導體(無錫)有限公司設立能力創新中心。這意味著,無錫將成為英飛凌在全球集運營和創新於一體的區域性功能總部。

2018年3月,為更好滿足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上汽集團和英飛凌集團合資成立了上汽英飛凌汽車功率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總部在上海,生產基地位於英飛凌無錫工廠擴建項目內,主要生產適用於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IGBT功率半導體模塊新品。項目計劃今年7月投產。

2. 重要事件

2012年,英飛凌汽車電子事業部開創了業內第一個汽車電子電控單元系統方案交互平台——汽車電子生態圈。2017年,英飛凌已連續六年舉辦汽車電子生態圈活動,共有800位參會者,其中400位是購票入場,足見其火爆程度。同時,英飛凌繼續把生態圈建設發揚光大,由工業功率控制事業部牽頭成功在廣州舉辦了第一界家電生態圈群英匯活動。在生態圈上,並不是英飛凌要推薦自己的產品和技術,而是聯合合作夥伴一起,探討產業的未來,探討合作的多元化。」生態圈的建設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的合作夥伴、幫助學校培養人才,一起成長,是英飛凌贏在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英飛凌還將在電源管理和多元化市場事業部嘗試生態圈的建立。

2014年9月,英飛凌與總部位於中國無錫的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建立長期、全面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充分利用各自的戰略資源、優質渠道和核心能力,協力開發物聯網相關技術和產品,開展物聯網示範工程。並且在自有的無錫工廠運用物聯網技術,開展智能生產,成為無錫的物聯網十大應用案例。

2015年1月,英飛凌宣布正式加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國際專家諮詢委員會。作為百人會成員中唯一晶元企業,英飛凌科技與國家政府部門、汽車產業鏈上下游、能源、信息、交通規劃、高校及研究機構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共同出席,探討我國電動車發展新生態,規劃產業未來發展藍圖。

2016年5月,英飛凌科技與昆騰微電子在北京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整合研發技術和優勢資源,攜手研發麵向中國智能卡和移動支付市場的高性能、雙界面安全控制晶元。

2016年11月,英飛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包括美的、華為、騰訊、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等合作夥伴在北京聯合發起成立「智慧家居互聯安全開放實驗室」。

2017年3月,英飛凌攜手美的為安全智能家電提供智能WiFi模塊,並與美的研發基於硬體安全的智能門鎖,協助其通過BCTC安全認證。

2017年4月,全國首個物聯網開放實驗室在福州揭牌,英飛凌成為首批戰略夥伴,搭建了集結智能找平、電動充電樁等多種功能合一的eluminocity智能路燈系統。

2017年5月,英飛凌科技股份公司與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將通過分享德國工業4.0的經驗和知識,幫助提升通富微電的製造能力和生產力。根據合作協議,英飛凌將為通富微電提供諮詢支持,從設備生產力、生產周期、按時交付和質量等方面評估通富微電目前的製造績效情況,並提出製造力提升方案。

2017年9月,英飛凌科技股份公司與金邦達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達成共識,英飛凌通過分享德國工業4.0的經驗與知識,協助金邦達從架構上改進現有多系統的集成,進一步提升金邦達智能運營水平。

2017年10月,英飛凌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發布由雙方合作編寫的《智能製造管理白皮書(2017版)》。白皮書的出版旨在為政府制定智能製造發展政策及相關國家戰略,提供依據和實施方向;同時,也為有志於推動智能製造發展的企業,提供製造管理指南,幫助企業實現智能製造管理的有效落地。此次活動是繼去年雙方攜手成立「西安交通大學—英飛凌智能製造管理聯合實驗室」後,在推動「中國製造2025」道路上邁出的又一堅實步伐。

2018年1月,英飛凌宣布加入百度阿波羅計劃。基於百度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能力以及英飛凌汽車電子硬體平台的優勢,雙方將開展深入合作,致力於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提升大眾智能化生活水平。百度自2017年推出阿波羅自動駕駛平台以來,建立了上到雲端服務及開源軟體,下至參考硬體與車輛平台的強大技術框架和完善生態體系。在阿波羅計劃的硬體平台中,微處理器、雷達和激光雷達感測器晶元、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領域,都是英飛凌所涉及的重點產品和應用,並將成為雙方合作的主要方向。

(九) 東芝(Toshiba)

東芝1980年在香港設立了海外分公司「東芝電子香港有限公司」,開始開展大中華地區的半導體銷售業務;1988年在中國大陸創立了香港有限公司的上海分公司,以華東地區為中心正式開展業務;1996年,東芝技術發展(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接管中國大陸的半導體業務;2002年,公司名稱變更為東芝電子(上海)有限公司,隨著業務進一步擴大,2012年整合北京、大連、深圳、廈門等銷售公司,2014年2月正式更名為東芝電子(中國)有限公司。對東芝的半導體、存儲產品事業而言,目前中國已成為最大的銷售地區,中國市場已經成為東芝最重要的市場。

2002年成立東芝半導體(無錫)有限公司,2016年8月註銷,廠房和設備被日月光上海購得。

2018年3月「慕尼黑上海電子展」期間,東芝電子元件及存儲裝置株式會社數字營銷統括部總監吉本健、東芝電子(中國)公司副總經理野村尚司、存儲器戰略業務企劃統括部總監中藤俊輔、存儲&電子元器件解決方案市場統括部總監譚弘先生介紹了東芝的「超越手機」規劃及展示的重點產品。當智能設備逐步超越手機的範疇,進入到物聯網或整個世界時,東芝布局了許多重點晶元產品來支持這些應用,例如連接類晶元、圖像處理晶元、馬達驅動晶元、電源和功率器件、存儲器等。布局VR、智能家居、自動駕駛、車聯網、機器人等領域。


二、製造企業在華布局

(一)台積電(TSMC)

台積電在大陸投資模式有別聯電、力晶以「和大陸官方合資」進行,而是獨資設廠;在大陸布局20多年的巨大,目前在陸共6座廠,大陸市場銷售額佔整體營收約3成。

台積電投資重心仍集中台灣,除了12寸規模已近百萬片,是大陸的50倍外,未來配合台灣全力協助解決3nm所需的水、電、土地及環評,投資金額高達5000億元新台幣的3nm投資計劃。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表 10 台積電在大陸成立公司列表

1. 重要事件

2016年3月份由張謀忠親自領軍與南京市政府簽署協議,將投資30億美元,也是台灣歷年來對大陸最大的單筆投資,在南京建立一座12英寸晶圓工廠及一個設計服務中心。

台積電規劃,南京12英寸晶圓廠預計2018年下半年開始量產16納米製程,單月產能規模約2萬片,預計佔台積電總產能的2.5%。

大陸只是台積電全球布局的一環,因大陸客戶近年來佔台積電營收佔比快速成長,為就近服務客戶,才會選在南京設廠。「獨資」南京建廠的台積擔心核心在大陸建廠會讓機密泄露。電台積電也回復,首先「獨資」的形式就是一種保護,另外台灣最先進的製程、最重要的生產與研發基地仍在台灣。

通過分析「獨資」的台積電在大陸建廠卻並不願意分享技術果實,實為形勢所迫,張謀忠說「即使現在去也已經晚三星一年,但再不登陸,未來恐將毫無競爭力,實在是時間已晚,不得不去」。這就是來大陸開廠的本意。

2017年12月,台積電取得坐落江蘇省南京市浦口經濟開發區步月路以北、雲杉路以西、秋韻路以南土地的50年使用權。取得土地面積達503627平方米,總交易金額達人民幣1.73億元,等於一坪新台幣5,159元(每平方米僅345元人民幣),以南京當地工業土地價格每平方米約人民幣1215元相比,台積電的取得成本只有市價的28.4%。台積電的南京廠將在2018年第2季開始生產,後續還有擴產計劃,新取得的土地將用來興建南京廠第二期工程並擴充產能。

台積電南京廠2018年將以16nm工藝接單生產,將成為大陸地區唯一可提供16nm先進工藝的晶圓代工廠,而根據台灣政府規定,台積電台灣廠區2018年可進入7nm量產,所以南京廠2018年將可以進入10nm製程,未來擴充的產能將可用來建置10nm產能,繼續維持在大陸的先進工藝領先地位。

(二)格芯(GlobalFoundries)

格芯在北京、上海設有設計中心,主要著重在特殊應用IC領域、各技術節點代工設計服務。作為全球信息技術產業都在關注的項目,格芯成都項目是格芯在全球投資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生產基地,也是四川改革開放以來最大外資項目,為業內人士所熟知。

2017 年2 月10 日,格芯成都項目宣布開工,美國Globalfoundries 時任CEO 桑傑?賈親臨成都,為該項目培土奠基。3月16日,格芯( 成都) 註冊成立。格芯成都項目總投資約100億美元,將建設全球首條22納米FD-SOI 先進工藝12 英寸晶圓代工生產線,格芯占股51%,攜手成都打造世界級的FD-SOI 生態系統。

該產線屬於特色工藝,建成後有望改變目前國內廠商始終處於追趕地位的現狀,實現「換道超車」,同時會讓四川的晶圓製造業一步躍入國際主流水平。

格芯成都項目分為兩期建設完成,預計2018年年底完工的一期工程, 建設當前主流CMOS 工藝12 英寸晶圓生產線,0.18/0.13um工藝,月產20000片,預估2018年投產;二期工程建設格芯最新且獨有、全球領先的22nm FD-SOI 工藝12 英寸晶圓生產線,月產65000片,2018年開始從德國FAB轉移,計劃2019年投產。

1. 重要事件

2017年5月,格芯與成都市政府合作啟動「FD-SOI 產業生態圈行動計劃」,首先是基於格芯獨有的、最新的、全球領先的22 納米FD-SOI 工藝,計劃用6年時間,合建世界級的FD—SOI生態系統,助推成都成為全球卓越的集成電路設計和製造中心。幾家領先的半導體公司已經承諾共同支持生態圈動議,格芯的領先IP開發合作夥伴Invecas承諾在成都建立一個研發中心為FD-SOI開發先進的IP和設計並提供支持。

從格芯公司本身來看,格芯需要推廣這項工藝,借用「生態圈」鼓勵中國的客戶,基於這項新工藝去開發企業的產品,這對增強格芯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助力頗多;

另一方面,從成都乃至四川的產業發展來看,格芯成都項目所採用的22 納米FD-SOI 工藝,能夠大力支持成都和四川的半導體和系統公司在移動、互聯、5G、物聯網和汽車市場等方面, 開發出能耗更低、成本更低的產品, 去贏得未來市場。因此這是一個多方共贏的計劃。

格芯不僅不斷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也以其領先的差異化技術為中國客戶提供支持。格芯22FDX技術近日已被三家中國本土客戶採用。上海復旦微電子集團有望採用格芯22FDX平台開始設計開發具有高可靠性的伺服器與人工智慧及智能物聯網領域的智能產品;瑞芯微電子計劃採用格芯22FDX工藝技術技術設計超低功耗基於無線連接的智能硬體SoC,同時也用於設計高性能的人工智慧應用處理器SoC。此外,國科微計劃在下一代物聯網晶元產品的研發中導入低功耗的22FDX技術,並在未來進行正式量產流片。

2. 成都政府支持

在四川省、成都市和成都高新區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成都項目採用「5+2」 「白+ 黑」的施工方式,並增配管理人員及機具設備、加倍資金投入,與項目設計方、承建方的通力協作,保障項目高效的建設進度,以期在預定期限內建設完成。

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牽頭多部門共同研究制定「FD-SOI產業生態圈行動計劃」,在全市率先提出實施生態圈推進方式。鼓勵金融機構以多種方式參與成都市優質企業和重大項目股權投資。

2018年年3月23日,成都市印發了「集成電路十條」,內容涉及對集成電路相關企業在基礎設施配套、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在有效踐行「外引+ 內培」模式下,德州儀器、聯發科、飛思卡爾、展訊等國際巨頭相繼引入成都。隨著格芯成都項目的落戶,無疑加速成都形成了從集成電路設計、晶圓製造到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的完整產業鏈,進一步強化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生態系統, 完成成都「一屏一芯」的戰略布局。

(三)台聯電(UMC)

台聯電(UMC)成立於1980年,早於台積電創建,曾經領導了中國台灣地區半導體業的發展。聯電也是台灣第一家上市的半導體公司(1985年)。

台聯電擁有包括28納米Poly-SiON技術、High-K/MetalGate後閘極技術、混合信號/RFCMOS技術,以及其它涵蓋廣泛的特殊工藝技術。聯電現共有11座晶圓廠(包括正在建設中的),其中包含位於台灣的Fab 12A與新加坡的Fab 12i,以及廈門在建的Fab 12X這三座12英寸廠。Fab 12A廠位於台南,目前生產28nm製程產品,其單月晶圓產能超過50,000片,第一至四期目前生產最先進至28nm的產品,第五、六期已興建完成,第七、八期則已在規劃當中。Fab 12i位於新加坡,這座第二代12英寸晶圓廠單月晶圓產能為45,000片。除了12英寸廠外,聯電擁有七座8英寸廠與一座6英寸廠,其它Fab及服務據點則分散在台灣、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新加坡、歐洲及美國等地。

國外集成電路企業在華布局|半導體行業觀察

表 11 台聯電在大陸成立公司列表

1. 福建晉華項目

福建省晉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是由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晉江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資設立的先進集成電路生產企業。公司與台聯電開展技術合作,投資56.5億美元,在福建省晉江市建設12英寸內存晶圓廠生產線,開發先進存儲器技術和製程工藝,並開展相關產品的製造和銷售。

2017年7月,台聯電與福建晉華集成電路公司合作的12英寸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生產線 (晉華項目),在福建省泉州晉江市進行動工奠基儀式。整體晉華項目的第1期,總計將投入53億美元,並將於2018年第3季正式投產,屆時導入32nm製程的 12英寸晶圓月產能,預計達到 6 萬片的規模。

晉華項目已列入國家 「十三五(2016~2020年)」集成電路生產力規劃的重要布局中,並且獲得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支持,也就是來自福建省安芯產業投資基金的投資。該基金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與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等三級政府所共同發展設立,目標規模為 500 億人民幣。

2. 重要事件

2017年12月4日,美光根據「保護商業秘密法」向北加利福尼亞州聯邦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並針對聯電和中國福建晉華集成電路公司盜竊其商業秘密和其他不當行為。晉華集成電路公司已從聯電轉讓技術,並在當地投資56.5億美元建一家工廠進行內存晶元生產。

2018年出,台聯電錶示,正在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美光半導體(西安)有限公司和美光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提起訴訟。這起訴訟涉及涉嫌侵犯聯電在中國的專利權的三個方面,包括與DDR4、固態硬碟和顯卡所使用的內存有關應用。在訴狀中,台聯電已經要求法院命令被告停止生產、加工、進口、銷售和打算銷售涉嫌侵權的產品,銷毀所有庫存和相關的模具和工具,並要求美光賠償聯電的總金額2.7億元人民幣(4180萬美元)的損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導體行業觀察 的精彩文章:

Arm伺服器晶元路在何方
高通:蘋果計劃在下一代產品放棄我們的Modem

TAG:半導體行業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