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凌霄一士隨筆》:民國掌故史料巨著,寫盡近世官場百態

《凌霄一士隨筆》:民國掌故史料巨著,寫盡近世官場百態

原標題:《凌霄一士隨筆》:民國掌故史料巨著,寫盡近世官場百態


凌霄一士隨筆(全三冊)


叢書名:民國史料筆記叢刊


徐凌霄、徐一士 著 徐澤昱 編輯


劉悅斌、韓策 校訂

書號:9787101131949


出版時間:2018年6月


裝幀:32開 平裝(共三冊)


定價:158.00元


民國掌故史料巨著


寫盡近世官場百態


內容簡介


《凌霄一士隨筆》系《國聞周報》專欄,由徐凌霄、徐一士兄弟合署,從1929年7月7日第6卷第26期至1937年7月19日第14卷第28期,連載八年,累計120萬字。


本書根據原《國聞周報》重新整理、校勘,全書篇目分為六類,即人物、史料、典制、舊聞、文苑、科舉。每一類別下的文章,按時間排序,並標註《國聞周報》刊出的具體時間。內容主要:一是甄別、排比大量史料,敘述近世重要的歷史人物。二是論述清代科舉制度的演變,以及名人科考故事等。三是以大量史實為依據,梳理了近世官僚派系鬥爭之脈絡。


作者簡介

徐凌霄(1882—1961),原名仁錦,字雲甫,號簡齋。筆名彬彬,凌霄漢閣主。《京報》創始人,與邵飄萍、黃遠生並稱「清末民初三大記者」。


徐一士(1890—1971),原名徐仁鈺,字相甫,號蹇齋。曾自號亦佳廬主人。


徐澤昱:徐一士之子。


劉悅斌: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


韓策:北京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徐凌霄其人


徐凌霄,原名仁錦,字雲甫,齋名凌霄漢閣。生於1886年9月19日。他出身於知名的仕宦家庭,祖籍江蘇宜興。因祖父徐家傑(偉侯)道光年間進京科考入宛平籍,於道光甲辰年中恩科順天舉人,丁未年會試第三名會魁,與李鴻章同科中進士,並在同一考場相識,結為終身通家之好。中式後分派山東即用知縣,歷任臨淄、商河、任邱、陽信、益都知縣,欽加知府銜同知直隸州知州。晚年退休回京,任京師金台書院山長。父親徐致愉,同治庚午舉人,庚辰大挑知縣分發山東,先後任新泰、恩縣、定陶、長山、蓬萊知縣。舉家遷魯,定居濟南。徐凌霄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正值列強覬覦、民族危機加深的年代,其伯父徐致靖(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右侍郎)、堂兄徐仁鑄(湖南學政)銳意革新,因向光緒帝舉薦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骨幹而罹罪,先判徐致靖斬立決,後改判絞監候;判徐仁鑄革職永不敘用,不久憂憤致死,年僅三十四歲。庚子亂後,徐致靖獲釋出獄,曾告誡子女說:「維新之失敗,在於只有那麼幾個人活動。看來做官是救不了中國的,還是應該製造輿論,使維新思想普及全國,共同研究治國救民的實學,喚起民眾,重振中華。」這些話對徐凌霄影響頗大,他最終從事新聞工作,與此有關。


徐凌霄的啟蒙教育,首先來自父兄,父親徐致愉和胞兄徐仁鐸(精通掌故、駢文),對他影響最大。他十三歲初入學為生員,歲經兩考,名列第一,補廩生。親友們認為他才華橫溢,可稱徐仁鑄第二。他先在濟南考入山東客籍高等學堂,兼學中外課程,各門成績均名列前茅,英語可以熟練運用。1910年畢業後,經過京師學部考試,授予舉人出身(俗稱念過洋學堂的「洋舉人」)。進京師後又考入京師大學堂,畢業於土木工程專業。他在一次赴長江考察橋樑工程之時,眼見官場腐敗,保守派故步衰謬,洋務派又仰人鼻息,惟洋人是從。歸來後,他寫了一篇文章投寄上海《民聲報》,文中呼籲,引進泰西技術,必須培養國內人才,這些人才既要具有迫切需要的實學,又必須通達時務,才能使舶來的技術為我所用。他舉土耳其為例,說明完全依靠洋人,終非自興之路,自強求富,也只是一句空話。這篇文章頗引起時人的重視,也是他從事新聞工作的開始。


徐凌霄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首先是一個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從1910年起,他從事過三十餘年的新聞工作,曾先後為上海的《時報》《申報》,北京的《中國新報》《京報》和天津的《大公報》等著名報紙撰寫過通訊和評論。並擔任過北京《京報》《晨報》和天津《大公報》的副刊主編。在應聘為上海《時報》駐北京特派記者期間,他用「彬彬」這一筆名,為該報撰寫了大量的北京通訊,以觀察細緻、剖析入微、才思敏捷、文筆美暢蜚聲於時。特別是他身在北京,毫無顧忌地抨擊袁世凱稱帝的野心,向世人警示「司馬昭之心,已見於路人」。袁世凱稱帝後,他更以犀利之筆,剖析他「實為違背歷史潮流之舉」。他與袁世凱次子袁寒雲(克文)是文字交,而袁寒雲反對其父稱帝,經常向徐凌霄提供一些袁世凱的內幕真相。於是徐凌霄所寫的報道和評論,成為《時報》的獨家新聞,吸引了眾多讀者。袁世凱對徐十分惱怒,曾派原《中國新報》主編楊度做工作收買。楊說:「袁徐兩家本是世交,不應為仇,只要你不再反袁,他願出資保你凌老辦報,並在總統府為你掛一個『咨議』名義。」徐回答:「袁項城是一個出爾反爾的小人,怎能與他共事!我勸你也最好離開他為妙。」然而在袁世凱眼皮底下寫反袁文章,親友們都為他擔心,他卻安之若素。他一度和黃遠生、劉少少並稱為民初三大名記者。劉少少脫離報壇後,又和黃遠生、邵飄萍一道,被當時的新聞界譽為「報界三傑」。


其次,他還是一個著名的歷史掌故家。他親身經歷過戊戌以來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結識過不少清末民初的朝野政要和遺老遺少,既熟悉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又十分注意相關資料的積累,對清代歷史爛熟於胸。他在北京《京報》、上海《時報》等報上開闢的《凌霄漢閣隨筆》《凌霄漢閣談薈》等專欄,以及和他的胞弟徐一士合作由一士執筆在上海《國聞周報》開闢的《凌霄一士隨筆》《曾胡談薈》等專欄所寫的就是這一類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成為海內外清史和近代史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考資料。

再次,他還是著名的詩人和劇評家。作為詩人,他所擅長的是舊體詩詞。青年時代就以詩名於時,經常在《京報》半月刊發表他和袁寒雲、沈南雅、徐半夢等人的唱和之作,曾被當時人譽為「京師四大才子」。據徐凌霄子女的回憶,新中國建立初期,曾有幾位愛好詩詞的解放軍高級將領慕其詩名,或登門求教,或派員攜詩稿請予匡正。作為劇評家,他對京劇(也涉及崑曲、梆子)的歷史、流派、劇本、角色、唱腔、做派乃至劇務等細節,都有十分精湛的研究。他在上海、北京等報刊上發表的以《凌霄漢閣評劇》為欄目名稱的劇評,和他在主編《國劇月刊》時所寫的劇評,都膾炙人口,擁有眾多的讀者,並深為演藝界所推重,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他寫劇評時,對成名演員藝術上要求很嚴,而對一些具有一定才華而不得志的演員,則又極力鼓勵。民初他對余叔岩、奚嘯伯都做過較有影響的評價和推介。程艷秋根據自己嗓音特點創出自己的唱腔,有些人聽不慣,貶他的腔調怪氣。徐凌霄進行反駁,他認為程艷秋的唱腔,別有一番風味,為之獎掖,得到觀眾喜愛。程艷秋創辦中華戲曲學校,徐凌霄極力贊助,和程艷秋結為莫逆之交,經常在一起切磋戲曲表演藝術,來往書信更是頻繁。程艷秋於新中國成立以後對後進講學的文稿,都是徐凌霄著筆,徐凌霄還主編程艷秋創辦的《國劇月刊》。程對他非常敬佩,晚年時對他的生活頗多照顧。1958年程艷秋辭世,徐凌霄在《戲劇報》上為文悼念,情感真摯,足見友誼之深。這篇悼文,也是徐凌霄最後的一篇作品。徐凌霄與梅蘭芳也是比較親密的朋友,梅蘭芳的朋友兼秘書許姬傳,是其伯父徐致靖的外孫、徐凌霄的堂甥,常有往來。許姬傳曾攜同梅蘭芳赴校場頭條徐凌霄家中拜訪,胞弟徐一士也陪同在座,一起探討京劇問題。因有這層關係,徐凌霄、徐一士先後被北京市文史館聘為館員,均是梅蘭芳舉薦的。


除了以上成就外,徐凌霄還是一個有影響的小說家,他對古代和近代小說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發表過一些文章。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利用前半生積累的掌故資料和自己的親身經歷,精心撰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古城返照記》,這部小說從1928年9月1日起,每日在上海《時報》上連載,到1931年2月才全部刊完,是一部八十餘萬言的鴻篇巨構,內容從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到熱河行宮覲見乾隆皇帝引起的一系列糾葛寫起,到1916年袁世凱帝制失敗結束,時間跨度一百多年。全書以這一段時期的歷史為經、以虛實相間的人物和故事為緯,在這樣的一個框架內,對北京這座古城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建築、戲劇、宗教、倫理、語言、民情、民俗等各個方面,用文學的語言,作了詳細的描述。其間還穿插了不少和北京古城有關的趣味盎然的軼聞軼事和歷史掌故。新聞工作者的豐富閱歷,歷史掌故家的淵博學識,戲曲評論家對京昆藝術及其發展源流的深刻理解,以及小說家寫人敘事狀物的生花妙筆,在這部小說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從某種意義說來,這部小說不啻是一部全面了解清末民初北京的百科全書,是一部可以與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等名篇比肩的煌煌巨著,是應該在中國近代小說史中佔一席之地的。(上述評介全文引自當代史學家方漢奇先生的《徐凌霄和他的〈古城返照記〉》一文。)這部小說在刊載中和刊載後,引起廣大讀者極大的興趣和關注。徐一士在《與胡適之博士之一席談》一文中披露了當時談論的九部小說,最後談到《古城返照記》,文中說:「胡君談及上海《時報》所載吾兄凌霄之《古城返照記》,頗稱其佳……惟以分日刊載,未能全閱。余謂將來擬出單行本也。」當時國內外廣大讀者紛紛致函作者詢問出版時間。


徐凌霄一生髮表文章以千萬字計,但他淡於名利,為文深自珍秘,只在報刊發表,從不輕付剞劂,久經滄桑,多致散失。除1935年中國戲曲音樂院研究所內部出版《皮黃文學研究》一個小冊子供教學用以外,只有《古城返照記》是他唯一打算出版的書。面對讀者的期望,1931年4月24日,他寫了一篇文章,題為《有鑒於近時文豪作家之多不敢輕言出版問世》(載於上海《時報》),明確表態:「此書若果出版,必須經過整個審查,逐段修整之層序,而目次之編訂,卷帙之裝潢,尚其次焉。」但是此後出書問題杳無音信。究其原因大約是兩個方面,一是報載的原文無章節目次,不符合小說出版的基本條件,整理起來工作量太大,沒有時間和精力;一是徐凌霄眼見軍閥混戰,政局紊亂,民主共和難以實現,對政治逐漸消沉,同行的記者邵飄萍、林白水、黃遠生的下場,也使他不無感觸,最終放棄了原來的打算。直到2002年,北京同心出版社社長劉霆昭先生慧眼識珠,決定即使沒有經濟效益也要使這部深埋地下七十年的巨著問世。經徐凌霄胞侄徐澤清(徐列)把原書整理成為上下兩卷五十回的章回體,由同心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卻了徐凌霄和已故的知音者生前的遺願。徐凌霄晚年應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聘請,從事整理古籍與研究工作。1954年,受聘為北京市文史館館員,著有《中國戲曲音韻學》,另有一部著作,他只完成一半就溘然長逝了,時在1961年1月17日,享年七十六歲。


(本文為徐凌霄、徐一士著《凌霄漢閣談薈 曾胡談薈》序,中華書局出版)


目錄


整理說明/1


一 人物/1


談李秉衡/3


清末狀元王壽彭/7


談陳國瑞/9

周兆熊之死/12


李鴻勛傳/13


和春張國樑軼事/15


談王士珍/17


談汪大燮/20


左李功名比較/24


熊少牧其人/27


談徐世光/27


曾國藩與李鴻章/31


王有齡其人/36

談和珅其人/38


談徐致祥/42


談陸潤庠/47


談張之洞/51


談孫寶琦/60


談林紓/68


談樊增祥/72


再談林紓/75


鹿傳霖事迹/77


談楊度/78

談善耆/82


劉銘傳軼事/86


李滋然事迹/86


王錫蕃軼事/87


朱淇與北平報界創業史/88


袁金鎧遺事/92


談賽金花/93


讀《南海康先生傳》/97


再談賽金花/102


左宗棠之晚年/104

再談左宗棠之晚年/108


立山之大節/110


劉坤一軼事/113


談王錱/114


再談王錱/117


談岑春煊/121


李文田及命相之學/129


談王小航/132


老新黨王小航先生/137


汪榮寶軼事/145

談盛昱/146


談吳?齋徐縵愔/149


談柳敬亭/158


張之洞與高凌霨/162


徐賡陛軼事/163


徐賡陛軼事(續)/166


張百熙士論不一/169


談史念祖/170


談陳宗媯/173


再談陳宗媯/176

律學大家薛允升/177


張蔭桓軼事/178


薛允升與趙舒翹/180


談李經方/184


談陶模/188


談程學啟/190


談朱洪章/192


談陳弢庵/204


談徐樹錚/209


袁世凱軼事/213


洪鈞生平/217


談孫傳芳/222


談黃侃/226


再談黃侃/228


彭玉麟與楊岳斌(一)/230


彭玉麟與楊岳斌(二)/234


談彭玉麟(一)/238


談彭玉麟(二)/242


談章太炎/246


李鴻章與洪鈞/251


談劉坤一/255


談段祺瑞/263


談梅鍾澍/269


談隆觀易/278


二 史料/287


庚子後劉坤一等密推李鴻章主國政/289


袁世凱重利害輕是非/289


談義和團/291


西人妄談中國事/294


酷吏毓賢軼事/295


酷吏長賡軼事/297


鉛印與石印/298


袁崇煥殺毛文龍/299


再談袁崇煥殺毛文龍/301


梁鼎芬黃興各行其志/302


張之洞倚重梁鼎芬張彪/303


趙爾巽與《清史稿》/304


慈禧之徽號謚號/305


李鴻章薦李秉衡/306


李鴻章程學啟殺降/307


再談李鴻章程學啟殺降/310


李沅發起事及官軍之騷擾/311


彭玉麟王東槐之遷轉/312


張二陵談文慶與胡林翼降級事/313


漫話清季漢臣入閣/314


談火器/318


清末山東官場變遷/320


梁鼎芬力詆維新派/325


康有為躬與復辟/326


清遺老溫肅張學華軼事/328


陳伯陶謁端方/329


辛未談往/331


戊戌年翁同龢被逐/336


西後善待李國傑/337


版式圖






凌霄漢閣談薈·曾胡談薈


叢書名:民國史料筆記叢刊


徐凌霄、徐一士 著 徐澤昱、徐禾 整理


書號:9787101130799


出版時間:2018年6月


定價:48.00元


《凌霄漢閣談薈》為徐凌霄在北京《京報》、上海《時報》等報上登載的《凌霄漢閣隨筆》《凌霄漢閣談薈》等專欄的結集,收錄了七十一篇文章。根據不同類別,分編為六組:史料雜談、通訊筆記、品評論辯、科舉教育、雜文小品、小說戲劇,涉及近代典制、藝文、風俗、民生等多個方面,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參考史料。


《曾胡談薈》為徐凌霄與徐一士兄弟二人在上海《國聞周報》上刊載的同名專欄文章結集,共三十三篇文章,記述了曾國藩、胡林翼及相關晚清政治人物的掌故、軼事,對清史研究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延伸閱讀


(統籌:陸藜;編輯:小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書局1912 的精彩文章:

青山夕照——清朝用香 | 《中國香學》增訂版面世
《蔣百里傳》:兵學泰斗以筆為槍,軍校校長抗戰到底

TAG:中華書局1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