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儀式感有多重要?決定著孩子的幸福指數

儀式感有多重要?決定著孩子的幸福指數

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細節,賦予它一定的儀式,便有了特殊的意義。

儀式感有多重要?決定著孩子的幸福指數

儀式感有多重要?決定著孩子的幸福指數


@Maggie: 記得小學一二年級,媽媽每天先開廣播叫醒我起床,然後去做我愛吃的蔥油餅。現在的我,一想到那個場景,彷彿還能聞到蔥油餅的味道。

@Hello World: 小的時候過春節,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湯圓心子(花生、芝麻),一起手搓湯圓,然後問吃幾個,4個,6個還是8個?

@b.gu: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爸爸為了教我2的n次方,帶我去吃了碗拉麵,拉著我看師傅怎麼把1拉成n次方。

這是前些天看到一篇名為《終其一生,孩子最能記住父母的5個時刻》的文章底下,讀者關於家庭傳統的分享。

從這些描述來看,在與父母的相處過程中,讓孩子們印象深刻、感到幸福的,從來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一些暖心的小細節。

或是獨有的家庭傳統,或是某個特殊場景,但無一例外,它們都帶有儀式感。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就曾做過一個社會調查,發現家庭傳統等儀式帶給孩子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的成功。

儀式感妥善地為孩子們保存了美好記憶,儀式感更給了孩子們極大的安全感。

生活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幸福。

儀式感有多重要?決定著孩子的幸福指數

儀式感有多重要?決定著孩子的幸福指數

《小王子》中王子問狐狸:「儀式是什麼呢?」

狐狸回答他:「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而正因為這份不同,才讓孩子印象深刻,記憶猶新。

人總是容易遺忘的,特別是懵懂孩童時期發生的事,多數都不太記得了。

所以聰明的父母,懂得利用儀式感為美好的記憶加一層保鮮膜。

曾經看過一期名為《父女情緣,一年一拍》的TED演講。

演講人是美國攝影師Steven Addis,分享的內容是關於15張照片。

但這次Steven 不是掌鏡者,而是出鏡人。

儀式感有多重要?決定著孩子的幸福指數

故事的開始要追溯到十多年前。

那年,Steven受邀去紐約演講,又恰逢女兒1歲的生日,於是妻子讓他抱著女兒在紐約街頭拍了張照片。

一年後,因緣巧合之下,他們再次來到紐約,於是父女回到同樣的街道擺出同樣的pose再次合影留念。

等到女兒快過3歲生日的時候,妻子就建議,「嘿,你為什麼不帶薩比娜回到紐約來個父女之旅,繼續這個小傳統?」

於是這個獨屬於父親Steven和女兒薩比娜的生日儀式就這麼延續了15年。

Steven說,「這是我和女兒最期待也最珍惜的時間。我們並不知道這樣的旅程會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對我們而言,它漸漸變得神聖起來。」

對父親而言,拍照的小儀式見證了女兒的成長,妥善地保存了父女之旅的美好回憶;

那女兒的感受呢?

照片中她越發咧開的嘴角,一次比一次燦爛的笑容就不言而喻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生命是由生活體驗組成的。

而體驗生活,需要儀式感。

它能為記憶保鮮,讓幸福綿延。

因為有了這些小傳統、小儀式,哪怕再平淡簡單的日子,在孩子的記憶里,是幸福雋永的。

儀式感有多重要?決定著孩子的幸福指數

儀式感有多重要?決定著孩子的幸福指數

心理學博士Barbara Fiese 和她的團隊研究「家庭儀式傳承」長達50多年。

根據他們的研究,維持良好親子關係的秘訣就是,這個家庭能夠一代代有效地傳承他們的家庭「儀式感」。

研究發現,家庭儀式感有強有力的黏合作用,能夠有效地把家庭成員凝聚在一起,讓成員體會到歸屬感、安全感和愛。

美劇《This is us》講述的是美國一個平凡的五口之家的生活日常,從播出至今,收視率和口碑都居高不下。

所有觀眾都為皮爾森一家的溫馨幸福的氛圍所感染,而這份幸福與這個家庭濃重的儀式感分不開。

三個孩子與父親Jack是同一天生日,於是到了生日這一天,全家會一起拉上橫幅,布置房間,玩驢貼尾遊戲;

每天早上起床,爸爸會帶著孩子們回憶一遍他們的出生過程,喊一遍家庭口號,互動逗趣有愛:

儀式感有多重要?決定著孩子的幸福指數

關於感恩節,這個家庭的傳統也與其他美國家庭有所不同。

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有一年全家受邀去外婆家過感恩節,沒想到半路車子拋錨,一時間也找不到修車拖車的,於是父親就棄車帶著全家徒步穿行小樹林,在饑寒交迫中住進了一家小旅館。

看著孩子們和妻子都擠在一個小房間里,又冷又餓,疲乏倦怠,父親Jack決定行動起來,不能讓孩子們的感恩節過得如此不美好。

於是他串起香腸放在暖氣爐上烘烤,借來一頂帽子扮先民里克,帶孩子們玩遊戲,給他們講故事,帶他們看影碟。

旅館外大雪紛飛,旅館內暖氣不足,但孩子們早已忘卻了飢餓和寒冷,笑著鬧著,蹦著跳著,不亦樂乎。

從這以後,徒步旅行,戴幸運帽表演節目,看《警察學校3》就成了皮爾森一家獨有的感恩節活動。

哪怕後來父親去世,母親再嫁,三個孩子分離各地,但只要到了感恩節,繼續著這些傳統,就像父親沒離開的那些年一樣。

而無論孩子們成長路上遇到什麼困難,都會想一想父親帶他們做過的事,想著如果是父親會怎麼處理,想著想著,就有了前進的動力和勇氣。

記得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兒童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

儀式感從來不是華而不實的小花樣,它會浸透到孩子的骨血中,隨著年歲增長變成安全感,信念感,歸屬感與愛。

讓孩子在漫長的人生路上不感到孤單,因為知道家永遠是他強大的後盾和可以依靠的港灣。

因為有了儀式感,孩子們就有了安全感;也因為有了儀式感,家庭才有了凝聚力。

儀式感有多重要?決定著孩子的幸福指數

儀式感有多重要?決定著孩子的幸福指數

但不幸的是,很多父母都認識不到儀式感的重要性。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就曾做過一個關於家庭儀式感的社會調查,結果顯示有74.3%的人感覺家庭的儀式感越來越淡漠了。

究其原因,有61.5%的人認為,是儀式教育的缺失,導致很多人不了解儀式感的內涵。

其實,儀式感並不抽象,也不複雜。

它不需要父母去做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只要記得關注一些日常生活的小細節,賦予它一定的儀式,便有了特殊的意義。

《紐約時報》曾評選出美國十大經典家庭傳統:

  1. 秘密的拉手方式
  2. 生日帽
  3. 每周在固定的時間吃同樣的飯
  4. 每年問同樣的問題記錄孩子的回答
  5. 開學第一天/最後一天留影
  6. 家庭時間膠囊
  7. 開心罐
  8. 固定的家庭活動
  9. 和爸爸/媽媽的單獨約會
  10. 特別節日的全家福

當然,中外傳統有別,每個家庭的狀況也各不相同,但儀式感從來沒有固定的內容和固定的模式。

一次旅行,一次聚會,一場觀影,一個平淡如水的日子……哪怕一花一草,一針一線,只要你賦予了它特殊的儀式,那就是孩子生命中的一抹亮色,會是他們記憶里最美的光景。

畢淑敏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負責為自己的人生尋找一個意義。」

而為人父母,不僅要為自己的人生意義負責,更要對子女的人生意義負責。

哪怕不能負上全部的意義和責任,但這一世父子母女一場,至少要教會他們獲得人生意義的手段。

那就是,儀式感。

來源:洞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孔子網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聰明人,懂得丟掉3樣東西
看人長處,記人好處,眼中有你,知你難處,心中有你,諒你不足

TAG:中國孔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