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只知大清,不知中國:深入反思鴉片戰爭的失敗!

只知大清,不知中國:深入反思鴉片戰爭的失敗!

原標題:只知大清,不知中國:深入反思鴉片戰爭的失敗!


來稿/施文


一、總述

鴉片戰爭是我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百年屈辱歷史的開端,更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已經由弱變強,但只要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沒有完成,鴉片戰爭的意義和影響便一日不會褪色。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擁有80萬軍隊的大清王朝慘敗給了遠道而來且不到2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呢?真的只是清政府腐敗無能,採取不抵抗政策,投降派佔據上風,排擠了林則徐等抵抗派大臣所造成的結果嗎?筆者認為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全面的落後導致的結果,即使林則徐不被罷官;即使清軍抵抗更加頑強,鴉片戰爭,也是不可能勝利的,鴉片戰爭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那麼中英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戰爭失敗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下文便分條論述。



二、武器裝備和軍隊

武器裝備和軍隊是戰爭能否取勝的最關鍵也是最直接的要素之一,而清軍與英軍相比卻有著兩個世紀的差距。


1、武器裝備


清軍的武器裝備有冷熱兵器兩種,冷兵器的大刀和長矛對戰局影響不大,這裡主要論述清軍的熱兵器,主要有鳥槍和紅衣大炮。這些火器都是明朝末年從西方引入的。


先說鳥槍。清軍的鳥槍長兩米,射程100米,射速為一分鐘一到兩發。英軍則在1838年裝備了最新的布輪士滑膛步槍,槍身長140厘米,射程300米,射速則為一分鐘三到四發。相比英軍的布輪士滑膛槍,清軍的鳥槍笨重,射速慢射程近,綜合的差距為1:4.再加上清軍裝備鳥槍的數量又極少,大多數士兵裝備大刀長矛,所以差距便更大了。


再說紅衣大炮。它的特點是鐵質差,射速慢,射程近。這種炮是前膛炮,彈丸又是火藥球,所以打兩發後炮膛發熱,不得不停一會兒,這樣發射速度便更慢了。而英軍早已裝備了連髮式後膛炮。再加上歷經康乾盛世120年海內承平,火炮長期不更換,很多已經成為一堆廢鐵。而戰前趕造的又打都不合格,林則徐為了備戰在1840年趕造火炮59門,其中試射就炸毀了11門。由此可見,中英武器裝備的差距有多麼大,武器裝備的差距就直接影響到戰爭的結果。


2、軍隊的差距。


(1) 軍官培養和素質的差距。


軍官是一支軍隊的靈魂,軍官的素質對戰爭的勝敗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工業革命後,英國建立了現代教育制度,有專門的軍事院校。比如1802年建立的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在這些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官。而清軍的武將來自於武舉,分為外場和內場,外場考刀法騎射,內場才考兵法戰術,還沒有專門的海軍科目,這樣考出來的僅僅是個優秀的士兵而不是將軍。沒有專業的軍官指揮,打仗又怎能不敗呢?


(2)、軍事指揮權的差距。


在戰前,英國已經建立了現代軍事制度,軍政分離互不統屬。然而清政府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軍隊牢牢掌握在文官手中,武將權力很小。從一品的提督卻要受二品的總督節制。最高軍事指揮權在這些文官的手中,而這些人不懂軍事,瞎指揮,貽誤戰機,從而使得戰爭失去了主動權。


(3)、軍隊管理的差距


第一, 清軍雖然也依據不同的建制分駐各地,但由於清軍是古代舊式軍隊,沒有職業的警察和內衛部隊治安部隊等,兵制含混不清,所以這些職能往往軍隊都去承擔了。兵制含混不清使軍隊的國防職能削弱,從而減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第二,兵制的含混不清也導致了第二個問題,兵力分散。康乾盛世100多年以來,國內戰爭極少,而且清朝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所以軍隊主要職能是鎮壓農民起義。而且由於清軍兵制的含混不清,繼而軍隊職能多,所以往往是盜賊草寇多的地方軍隊駐紮較多,而草寇少的地區甚至可能不駐軍隊,兵力分散屯駐嚴重製約了集中有生力量打擊敵人。同樣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而英軍已經建立現代軍隊管理制度,一個建制下的兵力集中指哪打哪。



第三,調兵速度的差距。有人說即使有這麼多大差距,清朝有80萬常備軍,利用中國廣袤的土地以空間換時間再調集重兵以人數的絕對優勢與英軍展開決戰完全可以扭轉敗局。但真實情況真的如此嗎?事實上,清軍很多時候做不到集中兵力以逸待勞,反而經常勞師以遠,疲於奔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上文分析過,清軍兵力分散為了鎮壓農民起義而不能做到集中兵力,為了戰爭只能臨時抽調,但清軍還處於冷兵器時代,大軍轉運除了騎馬步行沒有任何機械化運兵方式,這比起英軍的堅船利炮運兵速度差距太大了。據《清史稿》記載,清軍的運兵速度大概為鄰省30天,隔一省50天,而隔四省大約需要90天以上。林則徐從北京赴廣州用了61天,而英軍從英國到廣州只用了三個月。戰爭情況瞬息萬變,如此緩慢的運兵速度貽誤戰機,往往軍隊到了前線戰爭卻早已結束。


第四,晚晴時期清軍軍備廢弛,兵匪一家,目無軍紀,大都吸食鴉片,毫無戰鬥力可言。


綜上所述,在武器裝備上清軍與英軍相比有200年的差距,而且清軍的火器大多不合格。在軍隊的問題上有軍官素質低;軍隊建制混亂;兵力分散;軍隊戰鬥力低;軍政不分;運兵速度緩慢等問題。這樣的軍隊怎麼和當時世界上最強大英軍抗衡呢?



三、國家民族意識淡薄


以我們現在通行的觀點認為,清政府對侵略者採取了妥協投降的政策,而廣大愛國官兵和下層民眾卻進行了英勇的抵抗,真的是這樣的嗎?事實上據《清史稿》記載,英軍損失最大的不是虎門之戰,也不是定海之戰和吳淞之戰,恰恰是名氣最小的海齡指揮的鎮江之戰,而參與鎮江之戰的清軍將士已經在此駐守了近200年了,傳宗接代的。


換句話說,這些清軍的抵抗其實是保家而不是衛國。而其他清軍也都是奉命抵抗,他們沒有國家和民族的觀念。而老百姓事實上也是如此。廣為傳頌的三元里抗英其實就是這樣。三元里抗英導火索是英國士兵強姦三元里婦女,所謂的三元里抗英實際上也是保家而不是衛國。據史書記載英軍進攻舟山時當地百姓多給英軍送水和食物夾道歡迎,多是順民和良民。在當時中國民眾不具備也不可能具備近代的國家民族觀念,這與早在17世紀便經歷了啟蒙運動洗禮的英國相比是莫大的差距。筆者認為最後戰爭的失敗也與此有很大關係。



四、對外政策的舉棋不定,對外了解甚少


另外,清政府的對英政策不同於我們戰或和的對外政策,而是兩千年以來的剿與撫的政策。眾所周知,剿與撫是古代中央政府針對山賊草寇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政策。可是,無論是山賊草寇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們入侵的目的都是掠奪財富,這樣中央政府的實力如果遠超他們,就採用剿滅的政策,如果實力不夠便採用招撫的政策,花費一些財富換取和平。如漢初的和親匈奴;漢武帝遠征匈奴;南宋的紹興和議等都是這種政策的體現。然而,工業革命後,英國對外擴張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取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是為了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時代已經變化但還沿用古代對付少數民族的政策,戰爭又怎麼能夠勝利呢?


更何況統治者還在剿與撫之間搖擺不定。還有一點,當時中國官僚醉心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下,對外一無所知。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戰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其中的主要內容中英協定關稅割地賠款和領事裁判權等嚴重破壞了我國的主權,然而清廷真正擔心的卻是洋人滯留中國,在他們看來只要讓洋人離開這些主權就算「賜」洋人也沒問題,這些主權都是清政府主動出讓的。至於關稅等現代概念更是一無所知。我國古代軍事家孫武就曾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對手一無所知,失敗也就很正常了。



五、戰前準備不足。


由於長期的閉關自守和盲目的自大以及對外的一無所知,清廷對英國即將發動的侵略完全不加以防備,從上到下的官僚無一不沉靜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以至於戰爭到來後還視英國人為進貢蠻夷,絲毫不放在眼裡。只有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則徐在兩廣組織手下翻譯了一些介紹西方文化的著作,如《四洲志》等。又趕造了一些火器,但這些準備對於全國的戰局來說是杯水車薪,影響不到整個戰局向勝利的方向轉變。


六、小結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鴉片戰爭失敗是歷史的必然結果。這與用不用林則徐無關,與抵抗不抵抗也無太大關係。戰爭失敗是恥辱但並不可怕,而真正悲哀的是我國在戰敗後沒有進行任何的反思和變革,假設洋務運動能提前二十年進行我國會不會趕上或者超越日本就很難說了。所以,當今天我們回首這段屈辱歷史的時候,需要用新的史觀看待它,才可以真正做到以史為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祥說近代史 的精彩文章:

大功不賞:曾國藩的無奈與鬱悶!
佩服!參透《金瓶梅》「小收煞」秘密的竟是美國學者!

TAG:祥說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