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紫禁城裡國家決策中心——養心殿

紫禁城裡國家決策中心——養心殿

養心殿是紫禁城中部偏西的一座毫不起眼的宮殿,也是紫禁城裡最神秘的宮殿之—,從雍正以後,這裡成為中國的政治決策中心。

養心殿建築群坐落在紫禁城內廷的西部,位於西六宮之南,乾清宮之西。

乾清宮前西出月華門,為西一長街,月華門斜對面為一琉璃隨牆門——遵義門,又稱膳房門。養心殿就坐落在遵義門之內。

養心殿建築群是一座東西狹長的院落,佔地5000餘平方米,南北長63米,東西寬80米。

養心殿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製作宮廷御用物品。清宮造辦處創始於康熙初年,是執掌宮內器用製造的機構,由內務府管理,初設於養心殿,後移至慈寧宮茶飯房,故習慣稱養心殿造辦處。造辦處薈萃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逐漸擴設匠作達61種,有「造辦處六十一行」之稱。造辦處制器的類型、工藝、材質、造型、紋飾等體現了皇家的禮儀、審美等需求,也代表了當時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最高成就。

入清以後,據《國朝宮史》載:養心殿是「皇上宵吁寢興之所也。凡辦理庶政、召對、引見,一如乾清宮。」

其實,養心殿清代以前就曾是權力中心。養心殿建成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六月,是明朝皇帝起居聽政的偏殿之一,皇帝偶爾來此閑居。養心殿的位置處於皇帝居住的乾清宮和御膳房之間,所以皇帝偶爾會把這作為吃飯的場所。到了天啟年間,大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他就把這作為辦公的場所,其實也是為了便於他和處理國家大政的前朝位置更加接近。

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也就是順治皇帝,常來這裡寢居,最後病死在這裡。

康熙皇帝病逝在暢春園,四皇子胤禎繼承皇位,在喪儀期間,胤禎以養心殿為倚廬。禮儀規定,在為大行皇帝治喪的二十七天內,嗣皇帝在倚廬身著喪服居住,二十七天後,便脫下喪服,入住正式的寢宮。但雍正皇帝做出了自己的決定,詔通內務府總管大臣,請王大臣簽雲持服二十七日後,應移居乾清宮,朕思乾清宮乃皇考六十餘年所御,朕即居住,心實不忍。朕意欲居於月華門外養心殿,著將殿內略為葺理,務令樸素。朕居養心殿守孝二十七日,以盡朕心。喪禮完畢後,雍正皇帝便以養心殿為寢殿,開始了十三年的帝王歲月。自雍正皇帝起到溥儀,清代共有八位皇帝都住在養心殿。有三位皇帝駕崩於養心殿。

雍正為什麼選擇養心殿作為寢殿呢?前面他說出了自己的解釋——因為他要遵照中國的古代的喪禮,他守孝的地方必須簡單、質樸,不能奢華。二來,聖祖皇帝在乾清宮居住了60餘年,他住在那裡於心不忍。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叫睹物思人。

對雍正皇帝一反常規的做法,除了他自己的解釋,還有其他的說法:雍正皇帝即位,當時在眾皇子中,關於他密謀奪位的種種傳言早就沸沸揚揚,因此雍正有不少潛在的政敵,出於安全的考慮,他沒有入住乾清宮,而是選擇了建築格局更嚴謹的養心殿。。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方便。養心殿在西六宮的最南面,和乾清宮只有一牆之隔,它處於前朝和後寢中間的位置,和當時的內閣也相距不遠,因此對於他處理朝政和生活起居來說,都是一個比較適合和方便的地方。相比乾清宮,養心殿的布局更加緊湊,辦事效率更高。於是,在這裡雍正皇帝開啟了他13年的親政生涯。

雍正皇帝住進養心殿,在養心殿處理政務,乾清宮就用作接見大臣、節慶宴聚、朝會聽政和實行秘密建儲制度的宮殿了。設立軍機處後,乾清門的御門聽政也不再每曰舉行,改為每五六天或不定期在乾清宮舉行。從此,養心殿成為清廷最重要、最機密的地方,成為清王朝的政治權力中樞。

乾隆皇帝沿襲了這種做法,後任皇帝也都因襲不改。

現在所見養心殿是清嘉慶七年(1802)重修的。 遵義門和乾清門廣場的月華門斜對,遵義門裡面就是養心殿。

遵義門內的琉璃照壁,黃色壁身、彩花飾,中心圖案為鴛鴦戲水,下部承以漢白玉石雕刻的須彌座。

遵義門舊照。

遵義門內影壁舊照。

遵義門裡面是一個狹長的院落。院落東西兩端建有值房。東側值房現用作紀念品銷售。

舊照——養心門外西側太監值房。

北面宮牆的正中即養心門。

狹長院落南面宮牆正中,養心門對面,有一塊巨形九龍玉璧。皇上每天處理政務的時候,一抬頭就能看見。

為什麼要立玉璧?寓意為「面璧(壁)思過」。這就是提醒皇帝,每天都要思過、要自省,「吾日三省吾身」!

養心門是一座琉璃門樓,黃琉璃瓦歇山九脊頂,兩側為隨山影壁,紅牆黃瓦,金釘朱扇。養心門前陳設有鎏金銅獅和銅路燈各一對。

養心門舊照。

養心門內進門處是一座朱紅油飾貼金框線的木製影壁,正中裝屏門兩扇。隔扇門平時是關閉的,只有皇帝才能從此門進入。臣公們只能從隔扇門兩側進入院中。

養心門內東西兩側宮牆邊各有一座琉璃照壁。

養心門以北,便是皇帝辦公與就寢的宮殿一一養心殿。

養心殿建築平面呈工字形,分為前殿、後殿。前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前接抱廈六間。前殿用於聽政理政,後殿面闊五間,黃琉璃瓦硬山頂,作生活寢宮,中間有穿堂走廊相連便於往來。

養心殿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瓦。寬36米,深12米,結構上分為三大間,正殿明間和東西次間,明間和西次間前檐接建抱廈,東次間窗前寬敞開闊。

養心殿抱廈舊照。

一名太監站在養心殿前殿抱廈前,攝於1900年。

養心殿示意圖。

養心殿明間設寶座,上懸雍正皇帝御書「中正仁和」匾。東暖閣為慈安、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處」。西暖閣闢為數間隔室,有「勤政親賢」、三希堂、無倦齋、長春書屋、小佛堂、梅塢等。

養心殿前殿明間寶座上方的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龍,龍頭下探,並懸有軒轅鏡。

養心殿明間設有寶座、御案,上懸雍正御筆「中正仁和」匾。寶座後設有書架,藏有歷代皇帝有關「治國」經驗、教訓的著述,專為傳給新皇帝閱讀。

清代皇帝經常在這裡召見大臣,一些官員在提拔、調動之前常被領到這裡覲見皇帝,這種儀式叫「引見」。

有時也在這裡接見外國使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皇帝在這裡接見過羅馬教皇使臣嘉樂,親自接過嘉樂所進的教皇表章,並賜給嘉樂若干衣物用具等。

正殿明間御座之後的屏風兩側,各有掛帘小門一個,分別寫有「恬澈」、「安敦」二字, 由此穿過短廊, 即到達皇帝的寢殿。

寶座後面的黃花梨刻乾隆御制詩文屏風。

兩側楹聯「保泰常欽若調元益懋哉」,為乾隆帝御題。屏風上面乾隆的題詩:「西師歸振旅,東陸舒由庚。執徐奉執規,持躬凜持盈。三白乵宿歲,萬機蕑新正。閑中足養心,而予有所怦。懷安豈良圖,無逸斯元亨。自強歷不息,善長時偕行。」

明間東西側各有門通向 「東暖閣」和「西暖閣」,門上均用毗廬帽作為裝飾。

東側門通向東暖閣。

西側門通向西暖閣。

養心殿舊照——前殿明間陳設。

養心殿東暖閣。

東暖閣就是東次間和梢間,分南北向前後兩室,以隔扇分割。南室靠窗為一通炕,東壁西向為前後兩重寶座,是清末慈禧和慈安垂簾聽政的地方。東暖閣西南原有御筆「明窗」,為皇帝每年元旦開筆之處。北室虛分東西兩室,東1間小室無窗,靠北牆為床,為皇帝齋戒時的寢宮,此室有仙樓,原為供佛處。西室靠北位窗,西小間北窗下設寶座,有匾「隨安室」、「寄所託」等,為皇帝御筆。後「隨安室」匾移到了東小室寢宮床上。「寄所託」原為後室之中室,清末改為「壽寓春暉」。

東暖閣有兩點值得一提——第一就是,它是清朝皇帝新年第一天書寫福字的地方,叫元旦明窗開筆。

清帝從雍正年間開始,仿民間習俗舉行「元旦開筆」寫吉字。元旦(大年初一)子時,皇帝在東暖閣明窗設案,置寓意大清疆土、政權永固的金甌永固杯,注屠蘇酒,點玉燭,以筆端稱「萬年青管」、筆管刻「萬年枝」的專用筆,寫下對新一年的希望與祝福。寫好的吉字則放入專門的黃匣內封存,要求子子孫孫不許開看。

第二,在養心殿的東暖閣,發生過最知名的事就是垂簾聽政。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死後,西太后施展計謀除掉了輔政八大臣,從而得以控制皇權。在同治和光緒皇帝年幼時,養心殿前殿的東暖閣,曾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和東太后(慈安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當時小皇帝坐於前座,西太后坐於後座,兩座之間由一道黃色紗簾隔開。所有的決策就由黃色紗簾後的西太后作出。西太后以"垂簾聽政"的方式,統治中國達四十八年之久。

帘子前面的這個紫檀嵌玉雕雲龍寶座,這是垂簾聽政時皇帝坐的,第一位在上面坐的是慈禧是親兒子同治皇帝,第二位是慈禧4歲的侄子兼外甥載湉即光緒皇帝。這把龍椅的後背上的浮雕值得一提。上面雕著兩條龍。

這兩條龍一大一小,大龍在上,小龍在下,一個俯視,一個仰視。它暗示著,在這個宮殿里,在這個國家,坐在前邊的小皇帝只不過是個擺設,他所有的一切都要仰仗後面的太后,她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宰!能夠乾綱獨斷的人!

在近半個世紀里,慈禧太后就在養心殿里以一個女人的身份,管理著這個古老的帝國,從同治到光緒,同保守治國到主持新政,慈禧漫長的一生對應了中國近代最富戲劇性的時代動蕩。

東暖閣舊照。

這張照片是養心殿東暖閣溥儀「小朝廷」時期景象。可以看到慈禧垂簾聽政的年代已經結束,東暖閣的陳設也發生很大變化。就是在這裡,還發生過袁世凱逼清帝退位的一幕。

公元1911年10月10日,國民革命軍發動武昌起義。二十天後,袁世凱出任清朝政府內閣總理大臣。第二年的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共和。在取得南方革命政府許諾他就任大總統的保證之後,袁世凱便開始逼迫清帝退位。 據宣統皇帝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有著這樣的回憶和描述:「在最後的日子裡所發生的事情,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養心殿的東暖閣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面前地上的紅氈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這個「粗胖的老頭子」就是袁世凱。

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養心殿里舉行了最後一次朝見禮儀,12年後,溥儀被命令在3小時內離開紫禁城,慌忙出宮的他,連隨身的私人物品都沒有帶全,在十幾個小時前,他還安安穩穩地睡在養心殿的龍床上。這次匆忙地離開,才算給養心殿與清代皇帝的關係畫上了句號,這個紫禁城裡最高的潛力中心,也永遠的告別了王權更迭,沉寂在紅牆深處。

溥儀在養心殿居住時的卧室,他不睡龍床了,看樣子是個鐵床。

東暖閣隨安室。

養心殿原貌長什麼樣?這個問題沒有不好回答。因為養心殿在明朝屬於皇帝臨時休息的場所,康熙年間是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到雍正年間,才開始作為皇帝的日常辦公場所。恢復養心殿原貌,可能是恢復養心殿作為皇帝日常辦公場所時候的樣子。那養心殿作為皇帝日常辦公場所時候,長什麼樣子?日本人小川一真給我們留下了11張在1901年拍下的養心殿的照片,給出了答案。

小川一真,是一名攝影師。於1901年,隨同建築工程師伊東忠太、助手土屋純一、奧山恆五郎到北京考察。當時慈禧太后及光緒皇帝都逃離皇宮,到西安避難去了。故宮被八國聯軍所佔,小川一真才有幸進到皇宮內,為我們留下了300餘張光緒年間故宮照片。至今,我們還未發現比小川一真更早的、由外國人系統完整拍攝紫禁城的影像資料。

小川一真那300多張的故宮照片裡頭,其中有10張是關於養心殿的照片。這些照片或許將成為恢復關心殿原貌參考之一。下面,小編帶你看看,小川一真所拍的養心殿照片吧。

上圖養心殿大門。

上圖關心殿中門。

上圖養心殿殿前鼎。

上圖養心殿三鶴香爐。

上圖養心殿前排。

上圖養心殿內部。

上圖養心殿內皇帝寶座,康熙之後的清朝皇帝在此處處理政務、接見大臣。

上圖養心殿內藻井。

上圖養心殿內,皇帝寶座。

上圖養心殿內睡房,應該是皇帝休息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土耳其以匈奴後裔為榮,在歷史上建立過16個大帝國
連戰的母親是滿族人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