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立秋的養生與民俗文化

立秋的養生與民俗文化


立秋的養生與民俗文化

一、立秋簡述

(一)立秋的時與度

立秋的黃經度數

立秋度數信:以七月節為周期律中的空間之度和時間之數,以義德能量之氣依時而至為信

陽曆時間:2018年8月7日21:30:34。每年8月7日至9日期間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135度

天地能量主運:金炁義德能量輸布開始期

人體脊椎對應:第2胸椎體(T2)

節氣序列: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實為第16個

前後節氣:大暑,立秋,處暑

(二)立秋天氣氣候

GIF

立秋至,自然界開始呈現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的趨勢,正如諺語中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後每降一場雨,氣溫就會隨之下降。

中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高度不同,造成南北的溫差比較大,所以並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天氣。從立秋氣候特點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在立秋之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氣象資料表明,炎熱的天氣往往要延續到九月中下旬才會逐漸消退,到那時才會真正地涼爽起來。

二、立秋物候

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一候涼風至:否卦,初六。《周易·否卦》爻辭:「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坤純陰,故曰涼。坤為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初候,涼風至(《禮記》作「盲風」至。「盲風」的「盲」其實就含有內修之意)。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否卦,六二。《周易·否卦》爻辭:「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互艮覆震,震為白。二爻動,坤變為坎,坎為露。本卦坤下,故曰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聚成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蟬鳴:否卦,六三。《周易·否卦》爻辭:「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坤純陰,故曰寒。互艮覆震,震為鳴。三爻動,卦變遯,互巽為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蟬(知了),《爾雅》曰寒螿[jiāng],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於暑者,其聲變之矣。」

《七十二候考》中的記載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有所不同:「立秋三候,腐草化為螢,土潤溽暑,涼風至。」

《歲序總考全集》:「涼風至。涼,薄也,寒也,西方凄清之氣曰涼風。前小暑節言溫風至者,溫厚之極也,此言涼風至者,嚴凝之始也,溫變而涼氣始肅也。」

三、立秋的正善治養生

道德能量養生,是「聖人之治」的修身明德實踐,是對身中內部無為而治系統(內臟)進行「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實踐,是在外王修身基礎上的提升。

《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生方面,《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修之身的人們應當將這句話作為必須恪守的一個法則,做到在春夏養陽,到了秋冬則開始養陰,「以從其根」,進入護根的階段。什麼是命根,什麼是身根,在秋冬階段如何養我們的體內之陰,要帶著這些問題展開思悟。所以,從立秋開始,修身實踐的方向要發生一個變化,比如肺臟在身內所處的位置相當高,但是我們在實踐中卻要把握住「下」和「賤」而「從其根」。(編者註:人體內是一個小的宇宙天地,人體內的天、地、水之間的關係與外天地具有同頻共率性。人體內天根是骶骨,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地根是陰蹻區域,是人體的後天之本。)

古人對四時調攝的總結,就是告誡人們要順應四時之度、數、信而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天時,遵循天時和地利。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氣候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既是萬物成熟收穫的時季,也是體內氣機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順應天地規律而扶體內真陰之長,防邪陰之生,真陰長而不損正陽,則符合這一時期的自然法則。

秋季養生,精神靈魂,心意情志,身血骨肉,精氣神質,飲食起居以及運動鍛煉,都需要以養收為原則。秋對應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生成邪陰能量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耐受性下降,因此,在進行自我調養時,不可背離自然規律。要遵循《黃帝內經》中的秋季養生告誡:「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一)身識養生

「秋七月,審天地之氣,以急正氣,早起早卧,與雞俱起,緩逸其形,收斂神氣,使志安寧。卦否,否者,塞也,天地塞,陰陽不交之時也。故君子勿妄動。生氣在午,坐卧宜向正南。

孫真人《養生》曰:肝心少氣,肺臟獨旺,宜安靜性情,增咸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毋冒極熱,勿恣涼冷,毋發大汗,保全元氣。」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秋卷》

這裡所引用的孫真人《養生》中的這段話是說,這個月肝氣和心氣都微少,只有肺臟獨自旺盛,適宜安心靜養性情,飲食增加鹹味減少辛味,來助氣補筋,養脾和胃。不要讓自己太熱,不要貪涼縱冷,不要出大汗,這樣才能保全元氣。

1.肺臟秋旺論

秋季三個月,金氣旺盛,主殺伐,萬物枯萎消損。在秋季要注意多用仁愛之心去養育萬物,多施仁惠,收斂殺氣,嚴肅容貌,夫婦不同寢,萬物在凋零時收斂,在鳥雀歇息時睡覺,在公雞啼鳴時起床,砍伐草木,順應金秋的殺氣,可以助長肺的陽剛之氣,使邪氣不能侵犯。反之,就會使五臓不和,導致百病發作。

「肺之脈出於少商」,立秋時節,在人體的穴位當中,應當運用好手太陰肺經的「少商穴」,可以經常用適當的力度對此穴位進行點壓揉按,或者用小木棍按壓輕敲進行疏通,以及運用想像力的方法進行觀想呼名交流等,每次15至20分鐘,都是調節肺的有效方法,簡單易學。

2.肺臓養生法

「當以秋三月朔望旭旦,向西平坐,鳴天鼓七,飲玉泉三(注云:飲玉泉者,以舌抵上齶,待其津生滿口,漱而咽之,凡三次也),然後瞑目正心,思吸兌宮白氣入口,七吞之,閉氣七十息。此為調補神氣,安息靈魄之要訣也,當勤行之。」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秋卷》

3.肺臓導引法[七、八、九月宜行之]

「可正坐,以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去肺家風邪積勞。又當反拳捶背上,左右各三度,去胸臆閉氣風毒。為之良久,閉目叩齒而起。」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秋卷》

4.《靈劍子》導引法

以兩手抱頭項,宛轉迴旋俯仰,去脅、肋、胸、背間風氣。肺臓諸疾,宜通項脈,左右同正月法。又法:以兩手相叉,頭上過去,左右伸曳之,十遍。去關節中風氣,治肺臓諸疾。

5.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立秋

立秋坐功圖勢

運:主太陰四氣。

時:配足少陽膽相火。

坐功:每日丑、寅時,正坐,兩手托地,縮體閉息,聳身上踴,凡七八度,叩齒、吐納、咽液。(即:每天1~5時之間,盤坐,上體前俯,兩臂伸直以撐地,兩臂分開與肩同寬。然後含胸縮體,閉住呼吸,聳身向上,重心前移,稍停,還原。如此反覆做56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主治:補虛益損,祛腰腎積氣,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面塵,體無澤,足外熱,頭痛,頷(hàn)痛,目銳眥(zì)痛,缺盆腫痛,腋下腫,汗出振寒等。

(二)口識養生

立秋宜食

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飲食方面「秋不食辛辣」,少吃辛辣食物,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同時,立秋濕熱交蒸,飲食宜以健脾祛濕、益胃生津為法。可多食酸、甘味食物,佐以苦味食物,如胡蘿蔔、蕃茄、冬瓜、沙葛、蓮藕、豆角、玉米、葡萄、黃花梨、龍眼、水蜜桃、菠蘿、哈密瓜等。

剛入秋時不宜大補,應以調理脾胃功能為主,為秋冬寒冷季節進補打下良好基礎。所以立秋宜清補,日常飲食應食用一些潤燥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蓮子、銀耳、大棗、蓮藕、赤小豆、蜂蜜等。立秋的清補應注意「菜、酵、薯、拌」。

綠菜為主,補維生素。夏季飲食,人們大多以瓜果類為主,其中類胡蘿蔔素和B族維生素含量不高。所以立秋後可選擇應季綠葉菜,如菠菜、芥藍、萵筍等,來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B族及葉酸的缺乏,以防止視力下降、眼睛乾澀、皮膚粗糙、呼吸道易感染等。

發酵食物,幫助消化。夏天人們食欲不振,又多吃寒涼,胃腸消化功能較弱。秋天不妨多吃些發酵食物,如饅頭、醪糟、酸奶、豆豉等。食物在發酵過程中,既消除了食物本身的抗營養物質,又利於消化吸收,還會產生維生素B12,這種物質在體內以輔酶的形式存在,能促進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防止毒素產生。

薯類為先,預防肥胖。秋季是薯類出產旺季,吃些山藥、甘薯、芋頭、馬鈴薯等,很有益處。薯類食物屬於粗糧,富含B族維生素,鉀、鎂等礦物質含量也比較高,另外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及由此引發的多種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等。

蒸拌菜做主打,降低熱量。秋天人們胃口大開,一不留神就容易吃多,可以試試把菜蒸熟了以後熱拌,像茄子、西蘭花、蘑菇、柿子椒等放在一起去蒸,好看好吃,熱量不高,營養還不流失。蒸拌菜不能蒸老了,三分鐘立即停火,放涼後就可以拌了。拌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口味,加芝麻醬、亞麻籽油、香油、番茄醬等都可以。

花生是中國人喜歡的傳統食品,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古人稱之為「人蔘果」,而且花生屬平肝潤肺的食物,所以立秋後可以多吃些花生。腸道傳染病是兒童在夏秋之際的常見傳染病,立秋後兒童多吃點花生,能夠提高機體抵抗腸道傳染病的能力。

儘管立秋後晝夜溫差變大,但是白天有時仍然很熱,有時暑氣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溫要繼續,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一下子從餐桌上全部撤除,西瓜、黃瓜等果蔬適度食用也是可以的。

立秋後適合多吃的蔬菜是扁豆(豆角)。立秋節氣里喝扁豆粥,有祛濕、健脾、助消化、增食慾的作用。吃扁豆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顏色不再翠綠為止。如果喜歡吃涼拌扁豆,則要注意放醋、加蒜等,以增強解毒作用。

四、立秋民俗文化

東漢崔宴在《四民月令》寫到:「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就有從立秋日開始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風俗,面朝西,取7粒至14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據說可使整個秋天不犯痢疾。

(一)感恩祭祀

《禮記·月令》中記載:「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在立秋當天,天子會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京城的西郊去迎接秋天的到來。

漢代時期仍然延續了周朝的習俗,《後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曰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古代奏樂時,以八人為一行,即一佾,八行共六十四人稱為八佾,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

在唐朝時期,每逢立秋日,都要去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

(二)秋社

陸遊《秋社》詩曰:「雨余殘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賽廟回。又見神盤分肉至,不堪沙雁帶寒來。」秋社始於漢代,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後人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適時秋收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還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云:「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習俗。

(三)貼秋膘

清代時,一些地方在立秋節這天有懸秤稱人的習俗,以與立夏日所秤重量相比,檢驗前後的肥瘦變化。在有些地方,民間至今還有流行。因為在夏天天氣炎熱,人們都沒有什麼好胃口,平時的飲食比較清淡,幾個月下來,大多數人體重都會減少一點。待立秋以後,秋風起,胃口一開,就想吃得好一些,以增加營養,補償在夏天期間的損失,這就是「貼秋膘」。但是「貼秋膘」的同時要注意防止病從口入,而且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合的飲食,否則一旦吃出病來就得不償失了。因此,立秋後的飲食也不能毫無節制地亂吃亂喝。應繼續以清淡為主,多吃些當季蔬果,然後逐漸增加飯量。

(四)啃秋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被稱為「咬秋」。我國民間有些地方講究在立秋之日吃西瓜、香瓜,稱之為「咬秋」,寓意用西瓜「咬」去暑氣,「咬」掉「秋老虎」,迎接涼爽秋天的到來。另外,江蘇一些地方還有在立秋日吃西瓜而不生秋痱子的習俗。

清朝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在浙江等地,民間習慣在立秋日當天取西瓜與燒酒同食,認為能夠防治瘧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處暑以後,就應該盡量避免過多食用西瓜等瓜果。因為秋後的西瓜等已經不是時令的瓜果狀態了,如果過多地食用瓜果,反而對身體有害。

五、立秋治事與民諺

.(一)立秋治事

1.治事之宜

《雲笈七籤》云:七日曝皮裘,可以避蛀。

又曰:十一日,取枸杞煎湯沐浴,令人不老不病。二十三日沐,令發不白。二十五日沐,令人長壽。

《修真指要》:中元十五日,可修齋謝罪。

《雲笈七籤》雲:秋宜凍足凍腦,卧以頭向西,有所利益。

《書》曰:八月望後少寒,即用微火暖足。

2.治事之忌

《養生書》曰:秋谷初成,不宜與老人食之,多發宿疾。

《書》曰: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又曰:立秋日勿宜沐浴,令人皮膚粗糙,因生白屑。

七月,甲子日忌雷,多暴疾。晦日忌風,多主痛。

初七日勿想惡事。

《楊公忌》:初一日,二十九日不宜問疾。

是月初七為道德臘,十五日為中元,二日戒夫妻入房。

《養生論》曰:秋初夏末,熱氣酷甚,不可脫衣裸體,貪取涼風。五臟腧穴皆會於背,或令人扇風,夜露手足,此中風之源也。若覺有疾,便宜服八位地黃丸,大能補理臟腑,御邪。仍忌三白,恐沖藥性。

(二)立秋農諺

《馬首農言》:

夏至三庚入伏,立秋五戊為社。

麥子不受中伏氣。

伏里無雨,谷里無米。

頭伏摟,滿罐油,二伏摟,半罐油,三伏摟,沒來油。

頭伏蘿蔔末伏菜。

立秋有雨萬物收,處暑有雨萬物丟。

立秋三日不下子。

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曬煞牛。

《歲序總考全集·七十二候歌》:

大火西流又立秋,涼風才透入房幽;

一庭白露微微降,幾個寒蟬鳴樹頭;

瞬息之間逢處暑,鷹乃祭鳥誰教汝;

天地屬金始肅清,禾乃登場收幾許。

立秋日對農民和農業尤為重要,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修身者體內如果不打這個雷,如果我們的暴怒、火爆脾氣不產生,那也就不會傷這個金,就不會發生「冬半收」的狀態。

農諺說:「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地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立秋日,我們體內的「天氣睛朗,風和日麗」,對修身的意義具有同樣的價值。所以要把握好自己對內在情志的調節,在立秋之日,我們心曠神怡不就是天氣晴朗嗎?我們慈懷內充,不就是風和日麗嗎?所以,把握住這個時間點,調節我們自己的生命內環境,同樣極其重要。

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乾河底」的說法。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易五穀不熟歉收;立秋前颳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生乾旱。這些總結,都是古人對立秋天氣物候的深度觀察所得出來的結論。

節選自熊春錦先生著《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略有編輯),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117-3077-0。如有轉載,請保持圖片與文字內容原樣,勿擅自編輯,並須註明書名、作者與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立秋 的精彩文章:

有生之年,有幸相遇!立秋中愛情而立的三大生肖
算命說3生肖了不得,立秋後富貴難當,發橫財遇貴人,註定要暴富!

TAG: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