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主力退回北方,孫劉趁機奪地,看三家如何瓜分荊州
赤壁之戰後,荊州最重要的兩個重鎮,一個是襄陽,一個是江陵,都還掌握在曹操手中。更重要的是,要是曹操不在赤壁打這一戰,曹操也不可能有比這個更大的戰果。如果沒有這一戰的話,荊州未來的走向是什麼樣子呢?首先,劉備、孫權的軍政實力會完整的保留下來,其次曹操不久便會撤回北方,然後派曹仁等人鎮守在襄陽,江陵,畢竟,曹操的軍事、政治中心在北方,他是不可能把重心遷移到襄陽一線的,更不可能是江陵一線。有沒有這場戰,曹操都不會一直把軍事主力放在荊州。
赤壁大戰之後,周瑜佔領了江陵。劉備則收降了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兵員也迅速增長到十幾萬人之多。荊州的7個郡,被分成了三個部分,曹操佔有一個半郡:南陽郡和南郡的襄陽部分;孫權佔有一個半郡:江夏郡和南郡的江陵部分;劉備佔有4個郡。三分天下的故事,其實是從三分荊州開始的。直到此時,劉備才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以及與曹操抗衡的實力。
等曹操回到北方,孫劉會怎麼做呢?肯定也如赤壁之後那樣,率軍西征,去爭奪,收復荊州。劉備大舉收復江陵以南的四個郡,曹仁等人估計是不敢跟劉備去爭奪的,因為曹操在荊州留守的兵力是有限的,如果曹仁等人敢阻止劉備,他在長江一線的兵力就會減弱,而到時候孫權沿漢水而上,到時候,江陵、襄陽就會落入孫權的手中。那麼曹仁的做法肯定是也如赤壁之後一樣任由劉備收復那四個郡自己老老實實的守住襄陽、江陵。
現在的問題是,曹仁的軍隊能夠抵擋得住孫權的軍隊嗎?答案是不能的。因為在一年以後,曹仁就放棄了江陵,如果沒有赤壁那一戰,曹仁是否就能守住江陵呢,按理說也是不能的。因為沒有任何資料表明,曹仁無法守住江陵與赤壁之戰有關。曹操的軍事中心在北方,所以留下來的註定只能是一支偏師。守住襄陽一個地方是可能的,但是想要同時守住兩個地方,恐怕就有點吃不消。至少,曹仁這支偏師,面對孫權的死纏爛打,他也只能服輸。這也正是曹操、孫權圍繞江陵襄陽作戰一年多,最後曹仁選擇退守襄陽的原因。
208年赤壁之戰後,原先短暫領有荊州的曹操只保住了荊州北部南陽,襄陽與南郡和江夏江北的一部分,而荊州中南部被劉備和孫權勢力瓜分。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由劉備佔有;孫權在赤壁之戰前就佔據江夏郡江南大部,擊敗曹操後周瑜逆江西進,佔領沿江各重要城市(包括入川的門戶夷陵),包圍江陵,於209年從曹仁手中奪取了南郡。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內,曹操並沒有支援過曹仁,原因是什麼?顯然是曹操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且這麼與孫權爭奪江陵,其實是也是徒勞的。曹操派主力,或者派一位高級將領來鎮守江陵,孫權自然不可能拿下江陵了。孫權軍隊看著來到的援軍自然會選擇撤退,可是這支遠道而來的曹軍能夠長久呆在這個地方嗎?而孫權只要等到援軍一撤退,就又能對江陵製造壓力。圍繞一個地區的戰役,哪一方如果更能夠把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這裡,哪一方就更有可能佔領這裡。否則的話,即使你願意不計代價的打下這裡,你也守不住這裡。
其實劉備所謂的借荊州,其實就是劉備讓孫權把江陵給讓出來。因為只有孫權讓出江陵,劉備才能控制荊州地區的長江水道。當然,孫權也不是活雷鋒,他之所以願意把江陵讓給劉備,也是孫權迫於曹操南征重心偏於淮南的形勢(「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為讓劉備頂替東吳在荊州方面面對曹軍鋒芒,再有東吳半個南郡在劉備與曹操襄陽的包圍之下、孤軍深入的危險,這才答應把南郡借給劉備。
後劉備得益州,孫權看劉備力量增大,便想索回借給劉備的南郡,但劉備以得到涼州後再歸還為借口拒絕,雙方一度兵戎相向。再後來,孫權令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隨後關羽兵敗被殺,此時荊州形勢為曹操佔據南陽郡,孫權佔據除南陽郡之外的所有郡縣。
曹操放棄了江陵的原因有三個,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的,曹操的軍事中心在北方。第二個原因,既然曹操不能消滅以劉備為首的荊州主戰力量,那麼劉備率軍收復荊州的主要地盤也就不可避免了,這支偏師是無法讓劉備不敢再返回荊州的。這樣的話,曹操想一直與孫權在江陵對抗的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第三個原因,江陵對孫權太重要了,因為誰控制了江陵,誰就控制了荊州的長江水道,這樣孫權註定是沒有安全感的,這樣的長江天險就等於孫權和曹操共有了,因此孫權攻打江陵的決心顯然要強於曹操防守的決心。就這樣,荊州最後被曹孫劉三家給瓜分了。
TAG:巡歷史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