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二孩時代,年輕父母別因孩子而於無形中「捆綁」了老人

二孩時代,年輕父母別因孩子而於無形中「捆綁」了老人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不少家庭都在緊趕著或被催著拼二胎,然而,那些已經有兩個小孩的家庭,卻不時在上演著「家庭大劇」。

「啊——」一聲尖利的哭喊聲,王蕾家1歲半的二寶躺在地上哭得喘不過氣來,5歲的大寶愣在一旁。這是家裡最常出現的一幕——哥哥又把弟弟給弄哭了。奶奶心疼地抱起二寶,開始口無遮攔責罵大寶。大寶又怕又委屈,繼而大哭不止。「媽,怎麼能這麼說孩子呢!」王蕾有些生氣,奶奶不理會。接下來的幾天,王蕾和婆婆之間較著勁,誰也不跟誰說話。王蕾怪老人看孩子不細心,還偏心。奶奶氣得直抹眼淚,跺腳要回老家:「我成天被『捆』在你們家,累得腰酸背痛,還落了一身埋怨!」這似乎已經成為很多家庭的一種生活常態,而造成這種狀況發生的,很大原因也是迫於現實無奈。


壓力大,「隔代幫忙」為必然選擇

現在的年輕父母,上班經常要加班,有的還帶回工作在家做;房價高、房貸重,經濟和精神負擔都不輕,根本沒有太多時間來照顧孩子。如果父母不能給自己帶孩子的話就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把孩子送到幼托去,二是請保姆照顧小孩。而這兩種情況一般又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經濟拮据而請不起、托不起;二是市場管理制度不夠完善,請保姆或送幼托多少都讓人擔心諸多問題和風險。這樣一來,「隔代幫忙」就成了很多家庭不得不作出的現實選擇。但「隔代幫忙」並非等同於「隔代撫養」,年輕父母直接把孩子「甩」給家中老人,對孩子不聞不問,不陪伴孩子一起成長。這樣既不利於小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會給老年人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

二孩時代,年輕父母別因孩子而於無形中「捆綁」了老人


責任重,風險高,帶娃老人力不從心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

陳阿姨這6年住在女兒家始終覺得很寂寞。退休這些年,她覺得自己「一下子老了十幾歲」。為了照顧兩個孫女,她告別老同事老朋友,收起自己五顏六色的衣裙和廣泛的興趣愛好,從老家來到北京的女兒家。可至今,北京給她印象最深的,不過是樓下的花園和小區外的菜市場。陳阿姨老伴來女兒家住了半年不習慣,又回老家了。原以為咬牙堅持幾年,等孫女上小學就能回老家了,可1年前,女兒又生了二寶。不久前,陳阿姨不小心,讓二寶從床上翻身跌落到地上哇哇大哭,她當時嚇得直心慌。孩子很快沒事了,可她半天都緩不過來,甚至開始失眠,做夢都會夢到孩子出意外。

天津師範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副院長、天津市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心主任吳捷長期關注老年人心理和隔代教養問題。他根據調查總結道:「帶孩子責任重、壓力大、風險高,而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卻一直在走下坡路,他們越發感到力不從心,往往容易形成過重的心理負擔,可能會導致情緒障礙。」他注意到,現在一些老年人的情緒和心理問題「很大比例都來自帶娃的焦慮」。而老人的焦慮等情緒,很容易傳遞給孩子和家裡的其他成員,這樣一來,勢必導致家庭人際關係緊張,特別是婆媳之間的矛盾更容易激化。

子女要關注老人隱藏的「心病」

年輕父母的眼睛總是「往下看」,對孩子的成長極為關注,認為父母「應該」幫自己分擔養育下一代,卻忽視對父母的身體和心理的關心和照顧。

有一位老人總丟三落四,愛忘事,年輕的子女覺得「年紀大了,挺正常」。一次老人把孫子帶出門,卻怎麼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家人嚇得四處尋找。等家人找到老人時,他手裡一直緊緊抱著孫子,誰說也不肯鬆手。經診斷髮現,老人已出現了輕度認知障礙。

這並非個案,風險非常大,究其原因,是年輕子女長期忽視了自己父母的身心健康狀況。吳捷認為,從老年人心理學的角度講,讓他們帶孩子確實有好處,比如能排解寂寞,享受家庭溫暖,體現自身價值等等。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老人的身體機能下降,能力也有所欠缺,加上與年輕一代受教育的差異,帶孩子的觀念和方法都不一樣,特別容易造成家庭關係緊張,甚至對立。

要引起重視的是,比起身體上的疾病,那些藏在老人心裡的隱疾更加難以察覺。大多數的中國老人,受傳統觀念影響,會主動幫助子女帶孩子,哪怕自己的身體狀況不那麼好,或者犧牲晚年生活的自由,也往往能忍則忍。而如今的年輕父母,都是獨生子女,習慣了被照顧,甚至理直氣壯地認為,老人為自己帶孩子就是理所應當,很少去考慮老人的情緒以及他們的難處。

比較中肯的做法是老年人可在適當範圍內幫助子女照顧孩子,但如果老人自己不願意,子女就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

(本報綜合)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采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衛生報 的精彩文章:

服了光敏性藥物,更要防晒
炎炎夏日,你真的會洗澡嗎?

TAG:大眾衛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