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彈落在戰友身邊你會撿起來扔出去嗎?這個美國大兵居然做到了
右手殘廢的英雄,你可認得
照片上這哥哥不是耍酷,外行估計就看到那隻特殊的右手——很有科幻般的金屬質感,不由令人想起電影中的金剛狼。稍微內行的兄弟才能看出兩個特別之處:第一,他是美國陸軍三級軍士長;第二,脖子上掛的乃是榮譽勳章,象徵美國最高軍事榮譽!
這隻特殊的右手和這枚最高軍事榮譽勳章大有來歷。
他叫勒羅伊·佩特里(Leroy Petry) ,10年前的2008年還是一位上士,擔任第75遊騎兵團第2營D連的一名班長。在阿富汗帕克蒂亞省的一次巡邏中,美軍進入一處房子的院落,屋內據信有多個高價值目標。
穿過院子時,佩特里和另一名遊騎兵遭到敵方火力猛烈襲擊,雙雙負傷。儘管兩條腿均被擊中,但佩特里毫不顧及自身傷勢、帶領其他遊騎兵組織火力掩護。電台通告情況後,他向敵對武裝分子投擲了一顆手雷,掩護另一名遊騎兵向敵人方位移動。
那位遊騎兵戰友就位後,敵方加強了攻擊火力,向佩特里靠近並向受壓制的美軍士兵投擲手榴彈。其中,一顆手榴彈在其他兩名遊騎兵身邊爆炸,將兩人炸飛並使其遭受大量彈片的傷害。當又一顆手榴彈在身邊幾英尺處落下時,佩特里下士一躍而出、撿起敵人的手榴彈並奮力擲回。不幸的是,手榴彈剛丟出就爆炸了,他的右手從手腕處被切斷,紛飛的彈片又使他身上添了多處創傷。佩特里的舍己壯舉挽救了遊騎兵戰友們,他儘管身負重傷仍堅持戰鬥,意志毫不動搖;迅速在手腕上打上止血帶並通過電台呼叫支援。
戰鬥結束後,佩特里被送往醫院,並安裝了最新科技的機械手,就是圖中我們看到的那個充滿科幻感的假肢。他因上述壯舉,於2011年獲得榮譽勳章。在此期間,他一直在休養康復中。
佩特里於2010年重新申請入伍,美國陸軍和他簽訂的合同,注意是「無固定期限合同」喲。不過,他已經不可能重返前線,而是在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擔任聯絡官,幫助患病受傷的遊騎兵及其家屬。他希望在美國陸軍服務至少20年,但因健康等因素,不得不於2014年離開部隊,退役時為二級軍士長,退役典禮上獲頒功績勳章(Legion of Merit)。
2011年7月12日奧巴馬向佩特里頒榮譽勳章,此時他已是三級軍士長
2010年5月佩特里重新入伍,注意其假肢,當然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黃褐色貝雷帽,這正是第75遊騎兵團的
佩特里軍事生涯最高光時刻,大概就是上述戰鬥中扔回敵方的手榴彈的壯舉了。畢竟在交火的過程中,士兵們大多處於低身姿姿態,如果對方的手榴彈不幸落在身邊,一般不方便用腳去踢,用手丟回是迫不得已的賭命之舉。至於說本文主人公在被炸斷右手之後還能繼續戰鬥,真算得上是「鋼鐵戰士」了。
不會是假的吧?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這位鐵血硬漢的履歷,一切好像又能得到解釋:
首先,佩特里是一名遊騎兵
要獲得遊騎兵的標誌可不簡單,需要通過遊騎兵學校為期61天的嚴格訓練,能通過的不足半數。
遊騎兵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7-18世紀美洲殖民地時期,當時英國正規軍並不習慣前沿作戰。1622年詹姆斯頓印第安人大屠殺後,為了應付善於突襲戰術的印地安人,一些全日制士兵被殖民地當局用來在屯墾區前沿巡邏、提供早期預警以及再進攻時提供偵察和引導。由於其巡防距離稱為「Range」,因此被稱為「Ranger」,這是北美遊騎兵的肇始。
本傑明·丘奇上校(Benjamin Church)被尊稱為「遊騎兵之父」,在菲利普國王戰爭中,他於1676年組織了美國第一支遊騎兵部隊,這場戰爭中還產生了由約翰·戈勒姆(John Gorham)組織的戈勒姆遊騎兵(Gorham"s Rangers)。1751年,羅伯特 羅傑斯少校(Robert Rogers)組織了有9個連的遊騎兵部隊,並制定了沿用至今的19項遊騎兵信條。
美國獨立戰爭中,產生了弗朗西斯·馬里恩(Francis Marion)所率領,多次配合華盛頓的軍隊進行游擊戰的部隊——「Swamp Fox」。南北戰爭時期較著名的遊騎兵部隊是南軍上校約翰·莫斯比(John S. Mosby)率領的騎兵部隊。綜上所述,遊騎兵在美軍中佔有獨特的重要性。
美軍遊騎兵標誌
其次,佩特里所服役的部隊——第75遊騎兵團,是現代美國陸軍中唯一一支全部由遊騎兵組成的整建制的團級部隊,隸屬於美國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United States Army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 「USASOC」)。
二戰美國陸軍第5307合成部隊(暫編)(5307th Composite Unit (Provisi
這支部隊的歷史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二戰也是現代美軍遊騎兵的起源。請特別注意這支部隊的徽章——左上角怎麼會有國民黨軍隊的青天白日徽?
這其實是對歷史的紀念。
弗蘭克·道爾·梅里爾(Frank Dow Merrill)准將(中)與下屬及中國軍隊聯絡官(右二)進
1943年,盟軍決定在中緬印戰區進行反攻。鑒於該地區原始熱帶森林的惡劣自然條件,美軍效仿英國將軍奧德·溫蓋特(Orde Wingate)組織欽迪隊(Chindits)在緬甸特種作戰的成功經驗,組建了第5307合成部隊(暫編)(5307th Composite Unit (Provisional)),代號「加拉哈德」(Galahad, 加拉哈德是亞瑟王傳說中的一名聖杯騎士,他在亞瑟王朝中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只有他才能最終尋得聖杯的下落),指揮官為弗蘭克·道爾·梅里爾(Frank Dow Merrill,又譯「麥瑞爾」)准將,因此被稱為「梅里爾突擊隊」(簡稱「梅支隊」;又譯「麥瑞爾突擊隊」,簡稱「麥支隊」)。
這支突擊隊共約3000人,相當於陸軍一個團的規模,官兵系志願參加且均有太平洋島嶼戰的實戰經驗。該部在緬甸的原始森林裡神出鬼沒地打擊日軍,因此又被稱為「梅里爾的搶劫者」(Merrill』s Marauders)。由於緬北原始森林惡劣的自然條件導致的病患及與日軍連續作戰導致的傷亡,攻佔密支那後,該部隊於1944年8月10日解散,最初的2997名官兵僅剩下130名尚可作戰,這些倖存者隨即又加入1944年7月底組建的專門執行遠程穿插作戰的第5332旅(暫編)(5332nd Brigade (Provisional)) ,即「火星特遣隊」(Mars Task Force),編入其下屬的第475步兵團(475th Infantry);該團於1954年6月21日改編為第75步兵團(75th Infantry),該團於1969年合併了所有執行長程偵搜(Long Range Reconnaissance Patrol, 「LURP」)任務的單位,並最終在1986年吸收多支遊騎兵營,成為現代美軍唯一一支全由美國陸軍遊騎兵組成的團級特種作戰部隊——第75遊騎兵團(75th Ranger Regiment)。
二戰美國陸軍第5332旅(暫編)(5332nd Brigade (Provisional))
介紹美國陸軍火星特遣隊(Mars Task Force)的文章;CBI Roundup, 1944年
上述三支美軍特種作戰部隊成立於不同時期,但具有共同歷史淵源,徽章也非常近似,主要元素為「青天白日」徽章+閃電符號+以及五角星徽章。對此,有兩種解讀:其一,「青天白日」徽章代表中國,五角星為「印度之星」(很多資料中說這是緬甸之星,據筆者考證,這是不對的);其二,「青天白日」徽章即太陽,代表白天;五角星徽章代表黑夜;二者表示該部隊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均可持續作戰。閃電符號的含義是唯一的,代表這支部隊迅猛出擊的特點。該部徽章上的中華民國國徽「青天白日」徽章,正是為了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梅里爾突擊隊與當時中國駐印軍在緬甸戰場並肩作戰的輝煌歷史。
現代美國陸軍第75遊騎兵團(75th Ranger Regiment)徽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75遊騎兵團的座右銘是拉丁文「Sua Sponte」,大意為「志願」。怎麼來的呢?當年參加梅里爾突擊隊的成員均為征戰過太平洋島礁的老兵,他們明知加入該部隊九死一生,仍志願加入。
第三,佩特里所在的聯隊——第2遊騎兵營,這又是一支光榮的隊伍!
第2遊騎兵營目前是第75遊騎兵團的下轄的三支遊騎兵營之一,二戰期間活躍在歐洲戰場,其最出名的是諾曼底登陸中在奧馬哈海灘的血戰:其中一部攀登懸崖,攻克奧克角;另外第2遊騎兵營A連、B連、C連和第5遊騎兵營與「大紅一師」及第29步兵師並肩作戰,參與奧馬哈海灘正面登陸作戰。
在激烈的戰鬥中,美國第29步兵師副師長諾曼·柯塔准將(Norman Cota)走近第5遊騎兵營指揮官馬克斯·施耐德少校(Max Schneider),問道:「這是哪支部隊?」施耐德回答說:「第5遊騎兵營,長官!」諾曼·柯塔說:「好吧,該死的,如果你們是遊騎兵,做開路先鋒吧!」從此,「遊騎兵開路先鋒!(Rangers lead the way!)」就成了美軍遊騎兵的格言!D日一整天,第2遊騎兵營達成了預定的作戰目標,但也付出了驚人的傷亡,其中A連傷亡率高達96%,僅剩2人可繼續作戰。
第2遊騎兵營肩章標誌
1944年6月6日,第2遊騎兵營攀登懸崖、攻佔奧克角(Pointe du Hoc)
TAG:這才是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