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宋清官梅摯為何作《五瘴說》?

北宋清官梅摯為何作《五瘴說》?

原標題:北宋清官梅摯為何作《五瘴說》?


北宋清官梅摯為何作《五瘴說》?


梅摯(公元994-1059年),字公儀,北宋成都府新繁縣(今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人,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進士,歷任殿中丞、殿中侍御史、龍圖閣學士、右諫議大夫等職,先後還出任過蘇州、昭州(今廣西平樂縣)、滑州、杭州、江寧府以及河中府等處的地方父母官。卒於河中府任上。


梅摯為官,一生清正廉潔,光明磊落,公忠體國,從不阿附權宦,敢於直言進諫,而且才智敏捷,博學多聞,深得人心。宋仁宗曾褒獎他「言事有體」,蘇東坡稱頌他「執事骨鯁」,歐陽修讚揚他「清慎好學」。在任期間,梅摯十分體恤百姓。在滑州時,每年的修河護堰,工程浩大,原來都是百姓承擔,而梅摯在任時,卻抽調金州兵丁協助護堰修河,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一次河水猛漲,為了保障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梅摯多日晝夜帶領部下親臨現場,督修堤岸,防止了水患帶來的災難。仁宗得知後特下詔嘉獎他的功勞。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梅摯被派往杭州上任,宋仁宗在為他送行時,特賜詩一首。詩中勉勵梅摯,到人間天堂的杭州後,要大力宣揚宋朝的政化,以獲得當地百姓的頌揚。景佑年間,梅摯被調到昭州做官,他愛昭州的峰林、曲流,那綠洲、寺觀盡收眼底。面對這不尋常之處,梅摯深受啟發,寫下了《十愛詩》五律十首。


梅摯愛憎分明,足智多謀。他憎恨那些貪官污吏的貪贓枉法,橫徵暴斂,腐化墮落。在昭州,寫下了著名的《五瘴說》,在他的任職期間,他努力革除地方弊政,關心民瘼,為大眾百姓多做好事。這樣一位被老百姓稱為「青天」的人物,很快在民間廣為流傳。「人走茶不涼」,昭州民眾為他建了一座「梅公亭」,並把《十愛詩》和《五瘴說》刻在石壁上,以此表達對梅摯的崇敬和懷念。

梅摯留給後人的《五瘴說》文章不長,僅有一百二十字:「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弛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幃薄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土瘴,不亦謬乎!」


瘴,又叫瘴氣,是指在我國南方的亞熱帶潮濕地區流行的惡性瘧疾。人一旦染上這種疾病,就很難醫治。因此,在瘴氣特別流行的地區,人們很害怕染上。在梅摯看來,自然界的瘴氣的確可怕,但是對於為官之人來說,官場仕途上的五種瘴氣更為可怕。


梅摯認為,凡為官之人一旦染上「五瘴」之一的,通通會遭到百姓的反對、歷史的懲罰,要想僥倖逃脫是不可能的。梅摯寫下的這篇《五瘴說》,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如匕首投槍,擊中當時官場仕途的要害。六十年後,在北宋元符年間,因直言上疏,受蔡京詆毀而被貶官昭州的鄒浩,讀到《五瘴說》這篇好文,感而賦詩曰:「五瘴作時雖不染,一篇留誡指其然。」


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由廣西經略安撫使朱晞顏跋文,請書家右俛特書《五瘴說》,雕刻在風景秀美的桂林龍隱崖。古往今來,人們一直把梅摯的這篇文章作為「官家藥石」,警醒世人。


1963年3月,郭沫若遊覽桂林山水時,當登上榕樹樓,看到梅摯的這篇《五瘴說》後,激情勃發,特作詩一首,其中有兩句這樣說道:「榕樹樓頭四壁琛,梅公瘴說警人心。」可見。這篇文章對後人的深遠影響。

新繁東湖公園李德裕石碑的像後面,刻有梅摯的《五瘴說》。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新繁人嚴渭春做廣西巡撫,巡訪桂林時,在龍隱崖看到了刻在崖壁上的梅摯的《五瘴說》,回到新繁後,多次提起這事。新繁人呂子丹,在貴州羅斛當官上任後,遂派人前往廣西拓制梅摯的《五瘴說》;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呂子丹返回新繁後,特意把《五瘴說》的拓片贈送與龍藏寺方丈雪堂和尚。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雪堂方丈請工匠將梅摯的《五瘴說》刻於龍藏寺的碑林。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新都知縣段瑩又將梅摯的《五瘴說》刻在了新繁的東湖公園內。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知無不言的北宋直諫之臣
迷人的小七孔:黔桂交界處由清代建的一座跨境七孔小橋而得名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