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下半年基建投資有望加速,哪些領域最有可能優先獲益?

下半年基建投資有望加速,哪些領域最有可能優先獲益?

  近期,隨著多種利空的進一步擴大,A股市場接連出現了大幅回調。不過,基建概念板塊雖然在近日有所回落,但仍然表現相當強勢,多隻與基建概念相關的個股仍有較大的漲幅。

  業內人士稱,近期基建板塊之所以能有強勢表現,主要是因為隨著中美貿易糾紛問題的進一步激化,中國的下半年的貿易出口活動可能受到明顯不利影響。在消費增長乏力,出口增長受影響,及房地產投資被限制的背景下,我國為了穩定經濟,基建投資可能是當下最主要的拉動經濟的手段。

  上半年基建投資增速下滑明顯

  近年來,中國基建投資增速一直維持在20%左右的高位,遠高於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不過今年以來,其增速一路下挫,1-5月甚至跌破了10%。根據測算,2018年上半年全口徑基建投資增速下降至4%左右,為2012年以來的低點。

  從地方數據來看,部分地方基建投資增速已經負增長,如天津、山西、湖南、江蘇四省。其中天津的基建投資增速幾乎腰斬。在這些地方,基建投資穩增長已漸行漸遠,甚至對經濟增長形成負貢獻。

  從基建投資分項看,上半年的所有類別的項目均出

  現了連續下滑的趨勢,其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的投資下降趨勢最為明顯,已經出現了負增長的態勢。

  據專家表示,基建投資的資金來源包括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利用外資和其他資金等5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預算資金、貸款和自籌資金三大項,2016年佔比分別達到16%、15%和60%。但是自從2017年下半年以來,在金融去槓桿疊加地方政府債務整肅的影響下,預算資金和自籌資金兩個分項收縮力度最為明顯,導致 了年初以來基建投資增速不斷下滑。

  不過,隨著近幾個月的宏觀經濟指標持續回落,疊加貿易糾紛,房產投資限制等因素,下半年的經濟增長將出現明顯壓力,因此,基建投資有可能因為托底經濟而鬆綁,重拾增長態勢。

  政策強力加持,投資穩步推進

  從近幾次重大的政策會議看,基建投資確實被賦予了很重要的任務定位。

  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新聞通稿,對於「大基建」有三段表述:

  一是加強相關方面銜接,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

  二是有效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督促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台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

  三是要對接發展和民生需要,推進建設和儲備一批重大項目。

  這三段表述,意義可謂重大!不但成立專項債券,為推動「大基建」提供強力資金支援。還要求金融機構對融資平台公司放行,並且要發展和推動一批重大民生項目,這說明政府對基建投資已經有了思路及政策上的大改變。

  此外,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給出了明確的信號,規定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其中會議一連提出六個 「穩」字——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這樣的表述還是第一次。

  實現這六「穩」目標,核心還是穩增長,而穩增長的關鍵是穩投資。因為基建投資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在60%,穩住了基建也就穩住了投資。因此不難理解,政治局會議要求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

  基建主要投向何處?

  在今年政府報告里,提出的部分基建目標是:完成鐵路投資7320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萬億元左右,水利在建投資規模達到1萬億元。

  據業內人士表示,我國面臨經濟新舊動能轉化,經濟發展模式新挑戰的問題,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要走的是基建投資結構升級的新路。目前有幾個方向可作為基建投資的重點發展方向:

  首先是部分在建基建項目有望延續,近期國內在建項目中基礎設施的比重接近40%,尤其是電力、環保、市政公用、交通運輸、農林水利等方面。據悉,我國目前擬建基礎設施項目數量是在建項目的11.3倍,其中擬建基建項目中大部分處於可行性研究和勘察設計階段,佔比近87%。施工準備階段的擬建基建項目數量是在建項目的1.29倍,這些已經進行了前期投入的項目不可能停止,很可能繼續得到延續。

  其次,傳統的鐵路、電力基建還有結構性發力空間。根據「十三五」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鐵路網規模將達到15萬公里,高速鐵路3萬公里。截至2017年底我國鐵路網規模為12.7萬公里,高速鐵路2.5萬公里,離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針對我國鐵路發展現狀的不足,因此,鐵路網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城市群之間等鐵路網將有望繼續得到投資。同時,電力方面,貧困地區、邊疆地區的配電網或有望得到改造升級。

  三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投資有望加強。通過區域經濟優先發展來拉動周邊地區經濟的戰略早已得到有效驗證。截止目前,我國在此方面已經出台了多個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布局,比如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各大地區自貿區、海南新區等。這些新區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功能,交通網路,現代化基礎設施系統等行業將迎來極大發展機遇。

  四是,鄉村振興戰略有望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基本保障,同時也是推動鄉村綠色發展和產業興旺的重要前提。推動農村生態保護與治理、嚴控新增污染將成為實現綠色鄉村的重要手段,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將是重中之重。因此,與鄉村綠色發展有關的基礎設施主要有環保、電力、水利水務、供氣供暖、電子通信、廢棄資源利用等領域將得到優先發展。

  基建資金從何而來?

  基建投資資金來源一般分為五個部分: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根據統計,基建資金來源中自籌資金佔比最大,近兩年來穩定在60%左右,國家預算內資金和國內貸款佔比較為穩定,近兩年均為15%左右。2018上半年含電力的全口徑基建增速處於3.9%-4.05%區間,如果取4%的增速,那麼上半年基建投資規模為7.7萬億。如果全年基建增速為8%,那麼全年基建投資額為18.7萬億,即下半年仍有10.9萬億的基建資金缺口。

  那麼,基建投資的資金究竟來自哪裡呢?

  一是預算內資金。據測算,基建投資占公共預算支出較近兩年均為12%左右。而2018年全年的一般公共預算為20.98萬億元,因此預計全年用於基建投資的一般公共預算約為2.52萬億。由於上半年基建投資增速放緩,下半年有望釋放約1.5萬億的一般公共預算資金投向基建領域。

  二是地方政府債券融資。2018年財政預算方案明確,今年地方財政赤字規模為8300億元,地方專項債發行規模1.35萬億元,全年地方債淨髮行規模2.18萬億元,加上今年地方債到期規模8389億元和非政府債券形式存量政府債務1.7258萬億元,2018年地方債發行總規模約為4.74萬億元。然而,今年上半年地方債發行規模僅為1.41萬億元,同比下降24.2%。要完成全年發債目標,下半年地方債發行將超過3.3萬億元,這些資金將成為基建投資的重要支撐。

  三是國內貸款。是指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投資單位向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借入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的各種國內借款,相對應的是銀行表內對基建行業的貸款。根據往年同類數據測算,下半年投向基建的貸款規模約為1.55萬億。

  四是政府性基金是基建資金。其主要來自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土地出讓收入。根據歷史數據,近兩年地方政府基金收入的90%來自於土地出讓收入。2017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為5.21萬億,如果2018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和去年持平的話,根據比例政府性基金大收入約為2.8萬億。同時2017年政府性基金收入結餘0.84萬億,可以調入一般公共預算資金和結轉下年支出,因此預計下半年有望新增2.8萬億政府基金支出投向基建領域。

  此外,據專家表示,下半年還有約0.8萬億的城投債投資基金、1萬億左右的PPP項目資金、0.34萬億資金的信託資金以及0.7萬億的其他資金,共計2.84萬億的資金有望投入到基建領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格隆匯 的精彩文章:

拼多多在「拚命」創造什麼?
許楓獲任為MEGAEXPO HLDG執行董事及公司行政總裁

TAG:格隆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