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淞滬會戰,中國為什麼會失敗?其主要原因是什麼?看完就知道了

在淞滬會戰,中國為什麼會失敗?其主要原因是什麼?看完就知道了

在軍事上,淞滬戰役是不可能打贏的。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損失少點,取得影響大點,作戰持久點。

從軍事上來看,淞滬會戰中國軍部隊補充速度、後勤供給速度、海陸空協調程度、火力密度都遠遠遜於日軍。尤其是大口徑海軍艦炮、航母飛機的優勢完全沒法抵補。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一下淞滬會戰,中國為何會戰敗!

為什麼會發生淞滬會戰

在盧溝橋事變後,國民黨統帥部進行了多次會議討論,初期,老蔣對日寇的作戰目的還不是很了解,在盧溝橋事變是局部化還是全面化上,舉棋不定,老蔣最忌諱的還是全面開戰,尤其是日軍從上海登陸。從淞滬開戰,然後順著長江往內陸開始打,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這個時候在華北的部隊在出擊,整個華中及中原地區就唾手可得,事實上日本人也可能正是這樣的想法。

很多人都在強調淞滬會戰是中國主動出擊引起的,實際上,根本就是日本早有準備,不然不可能短時間內準備出三十萬軍隊。在中國人看來,是通過淞滬會戰聲東擊西,實際上縱橫認為,盧溝橋事變才是日本的聲東擊西,通過在盧溝橋發動事變,吸引國軍北上,然後再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但是淞滬會戰又是國民黨不得不打的戰鬥,如果國民黨完全放棄上海,估計全國一人一口唾沫也讓老蔣的政治生命結束了,為了顯示自己抗戰的決心,也是給了給租界的西方列強看看,爭取國際的關注,小日本動手了,你們瞅啥呢?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在上海南京的物資進行轉移,為持久抗戰做準備。

淞滬會戰的過程

從淞滬會戰來看,老蔣的抗戰決心還是很強烈的,將北伐以來學習德國訓練的德械師,也是國民黨的主力師,全部拉了上去,在八月十三日,中國軍隊率先發動攻擊,日本當時海軍陸戰隊只有三千多人,因此,中國部隊是佔據優勢的,但是依然無法突破日本依靠堅固工事進行的頑強抵抗。蔣介石當時認為在上海作戰物質補給會比在大後方方便一些,因此大規模增兵上海,到8月份中國投入將近六十萬兵力,日軍投入五個師團,一個旅團達十三萬人。

結果就是地圖上顯示的,中國主力全都在上海這個突出來的部隊,日軍企圖對整個在上海的國軍進行包抄,最後老蔣才下令撤退,結果因為撤退的時候太混亂,撤退變成了潰逃。中國以慘敗結束戰鬥,在淞滬戰場,中國傷亡三十萬於人,日本傷亡四萬餘人,實在是奇恥大辱。

為什麼淞滬會戰會失敗

說白了,淞滬會戰根本就是一場中日雙方軍事實力差距極為懸殊的戰爭,怎麼打國軍都是輸,但是為何卻輸的這麼慘?

首先,淞滬戰場根本就不適合國軍和日軍進行戰略決戰

已經說到上海的地形,如果將部隊全部放到淞滬戰場,則日軍進行反包圍,實際上幾十萬國軍反而成為瓮中之鱉,老蔣以為淞滬的鐵路線發達,戰略物資能夠及時送達,實際上,靠近海的地方,有碼頭的地方,更適合日軍的補給。如果把日軍放進上海避開日本海軍空軍的侵擾進行巷戰,如徐州會戰的台兒庄戰役一樣,即使國軍慘敗,但是也會讓日軍吃盡苦頭,日本之所以猖狂,就在於侵華的過程過於順利。

其次,日本準備充分,中國準備不足

在該次戰役中,日軍投入30萬人,從七七事變到八一三抗戰,短短只有一個月的時間,日本已經安排就緒,只能說,在淞滬登陸,並且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戰鬥,日軍早有準備,甚至根本就是日本的既定政策,盧溝橋事變很可能是聲東擊西之策;

與日本進行精心準備的中國相比,在淞滬會戰真正發生之前,根本沒有想好和日軍進行決戰的地點,先前誤認為是在山東登陸,因此為了韓復榘能夠堅決抗日,給予極大的武器彈藥支持,但是老蔣還是想多了,在決定淞滬進行會戰的時候,卻沒有進行更詳盡的作戰計劃,尤其是撤退的計劃。蔣介石在上海地區集結兵力迎戰,可能出敵不意,而敵之對策亦出蔣之不意。

最後,中國的軍隊素質相對日軍實在是太差

從指揮官層面來說,由於幾十萬國軍在一起作戰,實際上在之前的中國大地上並沒有進行過這樣大的戰役,但是從指揮官上來說就缺乏大兵團作戰的統帥,即使到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也缺乏這方面的人才,至於老蔣雖然後來給自己封了一個特級上將,然而實際上老蔣的軍事水平,也完全達不到能夠指揮八十萬的水平,淮海戰役時,國軍也是八十萬,老蔣總是越級指揮,結果也是大家看到的。

從部隊方面來說,都是各種部隊組成的,協同作戰能力太差,總之,還是準備不太充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譚老師 的精彩文章:

網友偶遇鞠婧禕,模樣清純眉清目秀,卻沒想到她的腿竟是這樣的
「春宵一刻值千金」大家都知道,卻誤解其原意,其實下一句更經典

TAG:歷史譚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