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把中國邊界線前移16里,獲得出海權,晚年卻靠賣畫謀生
在吉林琿春沙丘公園北側,有一個白色石雕,是個中年男子的模樣,穿著清朝官服,望著圖們江入海口。
正是這個人,為中國邊界線前移了16里,收復領土327平方公里,最重要的是為我國爭得了圖們江出海權。
此人就是清末名臣吳大澂,江蘇人,同治六年進士,因為辦理陝西、甘肅的賑災受到左宗棠認可,推薦做了京官。他還是著名的書法家,隸書取法漢碑。
當時正是多事之秋。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逼迫清廷簽訂了大量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多數條約不費吹灰之力就簽訂了,但也有些中國談判代表堅強不屈, 節節抗爭,爭取了國家利益,讓國人在屢屢欺凌中看到揚眉吐氣。
早在咸豐八年, 沙俄便乘英法侵華聯軍攻陷天津、威脅北京時, 以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璦琿條約》,隨後又強迫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我國大量國土,但沙俄並不就此罷休, 他們偷移界碑, 繼續蠶食中國領土,虎視耽耽,時屬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的琿春地區隨時有遭到進犯的危險。
由於左宗棠曾經大力推薦吳大澂,清政府遂派遣吳大澂辦理東北邊務。他肩以欽差大臣之責奔波于吉林、琿春和寧古塔之間,帶領官兵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認真勘察邊地。東北大地神奇而瑰麗的山川風物,富饒的資源,都深深地吸引著吳大澂。對東北這片土地的熱愛, 使他更加忘情地投人到對邊陲的巡察整治中。
1886年, 吳大澂任中國首席代表在岩杵河同俄國進行正式勘界會談。這次談判, 中方著重要求解決補立「土」字界碑和歸還黑頂子問題。面對強橫的沙俄帝國,吳大澂義正嚴辭地提出, 按《中俄北京條約》記文,由海口量准中國里20 里處立土字碑。俄方執意按舊圖原立界碑之地不變,但由於吳大澂始終在為此做著細緻、充分的準備,他據理力爭,再三辯駁,推翻了俄方的的無理要求,從而收回了被沙俄非法強佔的黑頂子。 黑頂子就是現在位於吉林省琿春市東南部的敬信鎮地區,面積多達327.33平方公里,最主要的是位於三國交界,緊靠入海口,軍事地位和戰略地位及其重要。
簽訂協議後,吳大澂來到立碑處,看著國土悲喜交加,寫下「龍虎」二字,意為龍盤虎踞,永守國土,被刻成碑文立下。
甲午戰爭爆發,吳大澂時任湖南巡撫。他雖為一介文臣,又年過六旬,但感於國家積弱,憑著一腔熱情和對外敵的激憤,毅然請纓投筆從戎,不料兵敗「麥城」,不久被清廷降旨革職,永不敘用。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晚清帝國乃至中華民族都是大悲劇,對吳大澂這個有著強烈民族自尊和人格自尊的人來說更是一個悲劇,回到故里不久,生活困頓,他不得不賣自己的字畫和古器為生, 4年後,黯然死去。 真是可惜!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