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球鞋黑科技沒落,所以大家都要回家泡jio

球鞋黑科技沒落,所以大家都要回家泡jio

原標題:球鞋黑科技沒落,所以大家都要回家泡jio


最近後台里有很多撕心裂肺求助的,說自己的腳被鐵板一樣的鞋底硌得發麻。



這都 8012 年了,別再穿那麼硬的球鞋了好嘛,現在球鞋緩震科技明明已經這麼發達了。


沒等我說完,有些人的回答真滴是把我氣炸了!

「球鞋緩震?不了解,那不是蠢直男才在意的東西么?」



球鞋設計師們熬掉大把頭髮設計出來的緩震科技就是為了讓你更舒服一點,就這麼被 Diss 了?活該腳疼!


不過,既然有這麼多人還不了解球鞋緩震這件事。今天我就給大傢伙講講,球鞋緩震的進化史。



上古時代:膝蓋震碎又怎樣?


1908:Converse All Star


幾乎完全無緩震



Converse All Star 都穿過吧,要多難穿就有多難穿,它的緩震效果,主要就是靠橡膠底,和一層薄薄的鞋墊,根本沒卵用。當時穿著它比賽的 NBA 球員都不敢扣籃(大霧)。

1935:Converse Jack Purcell


最簡單粗暴的緩震方式



Jack Purcell,國內愛叫它開口笑,跟 All Star 外形幾乎一樣,但卻有著非常軟的腳感。


因為它有一項非常簡單粗暴的緩震技術:超厚鞋墊。



厚鞋墊雖然帶來了很好的緩震效果,但實際上,鞋墊會亂跑,增加了運動時受傷的風險,過軟的鞋墊直接接觸腳掌,也會容易造成肌肉損傷。


啟蒙時代:「全都是泡沫」


1969:Onitsuka Tiger TG-24


緩震方式的革命


因為鞋墊緩震的弊病太多,所以現在絕大多數運動鞋,要想實現緩震效果,都會採用在中底添加緩震材質的方法。


而第一個採用這種方法的,就是 Onitsuka Tiger TG-24。



TG-24 把發泡海綿(鞋底藍色部分)填充進了鞋底以後,因為一體化設計,所以能提供更加穩定且持久的緩震效果。


而且填充在中底也不會讓鞋過於軟,太軟的鞋(像開口笑)並不利於長時間的運動,也容易腳掌疼,TG-24 的填充方法就避免了這種運動損傷。



關於 TG-24 還有個小八卦。


仔細看看 TG-24,會不會覺得有點眼熟?其實 TG-24 還有一個變種鞋,就是大名鼎鼎的 Nike 阿甘鞋 Cortez。


除了 Logo,兩雙鞋幾乎一模一樣


這雙 TG-24,是美國一個田徑教練 Bill Bowerman 為 Onitsuka Tiger 設計的,他的藍帶公司當時也是 Onitsuka Tiger 在美國的大經銷商。


但後來,TG-24 爆紅,藍帶公司意識到了自己也有設計球鞋的能力,就一腳踢開 Onitsuka Tiger,成立了自己的運動品牌。


這就是現在的運動帝國:Nike。而 TG-24 也就變成了阿甘鞋。



TG-24 與阿甘鞋一起出現在


《Runner" World》封面上


1976:New Balance 320


緩震第一次和科技聯繫起來


TG-24 完成了緩震方式的革命之後,各家也都在紛紛效仿,而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 New Balance。



當時的中底填充技術有很多問題,要麼太重,要麼太硬,甚至還有的踩一段時間就塌了。


到了 1976 年,New Balance 推出的 320 跑鞋上,採用了一種之前完全沒有過的中底填充科技 C-CAP。



C-CAP 採用的材料雖然是常見的 EVA,但是它經過嚴密的科學配比,再以新技術發泡熱塑而成,能達到更輕、緩震性更強、形態更穩定。一下子解決了當時緩震的所有痛點。



當年《Runner"s World》


把 NB 320 排在了所有跑鞋第一名


New Balance 320 的出現,可以說是真正把球鞋緩震從技術活,變成了一項科技

C-CAP 科技慢跑鞋


黃金時代:讓全世界高潮的氣墊


1978:Nike Air Tailwind


開啟了氣墊時代的大門



New Balance 320 的緩震科技霸主地位只維持了兩年,因為 Nike 在 1978 年放了一個大招:搭載氣墊的 Air Tailwind



發泡材質一直追求的就是輕、軟,而這兩樣做到極致會是什麼樣?就是空氣。


於是 Nike 通過注塑工藝,把空氣鎖在了鞋底,利用空氣取代泡棉作為緩震材料。


從 Air Tailwind 發布到現在的 40 年裡,Nike 有太多有名的氣墊鞋,但其實原理沒有大改變,無非是變薄或者變大,所以我下面打算講講那些腦洞大開的黑科技氣墊。


1989:Puma Trinomic


把仿生學設計融入氣墊



雖然氣墊在輕和軟上都做到了極致,但是氣墊還有一個問題:不夠穩定,空氣會根據壓力的變化而流通,這是沒辦法阻止的。


而為了穩定,PUMA 開發出了一樣黑科技:Trinomic 蜂巢氣墊。



Trinomic 為了穩定空氣,在氣墊里加入了無數的六邊形結構,讓空氣僅在小小的六邊形氣室內活動,這樣就將氣墊的形變面積大大縮小。



而之所以採用六邊形,則是因為蜂巢的六邊形結構,是自然界中最節省材料、空間容積最大、連接起來最穩定的結構。而且在遇到衝擊力時,六條邊框都能夠很好地分散衝擊力,提升緩震效果。

Trinomic 也因此被稱為蜂巢氣墊。



而且這一結構在日後甚至被 NASA 採用,作為宇宙飛船的著陸緩震裝置。


1997:Reebok DMX


讓氣墊活起來



前面說到氣墊內的空氣不穩定,所以 PUMA 乾脆用六邊形鎖住,而 Reebok 的解決方式更激進,他們決定用流動的空氣當緩震。


這就是傳說中的 DMX 科技。



DMX 緩震的原理是利用空氣的流動性,當你腳跟踩下的時候,空氣會在完成緩震的時候從後掌跑到前掌,而這時前掌充氣量增大,在腳掌踩下的時候,又會產生非常強的彈力。


DMX 同時還解決了氣墊的不穩定問題,通過導管和精心設計過的氣室,能很好地掌控空氣流動量和位置,甚至精確到每個氣室進入多少空氣。


這樣一來,還能順帶解決腳掌內旋和外翻的支撐問題,讓你每一步都走得更健康。



寡頭時代:緩震技術趨於平淡


2013:adidas Boost



當下最火的緩震科技,肯定就是 adidas 的 Boost 了,從 NMD、UB 到 YEEZY、EQT,幾乎壟斷了近年來的大熱球鞋。



購買自 BASF 公司的 Boost 科技,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泡沫塑料,在每個泡沫內有大量纖維空隙,從而存儲空氣,產生緩震效果。



2017:Nike React



Boost 的創意已經略顯不足,而 Nike 的應對更讓人失望。他們推出的 React 緩震科技,雖然在腳感上確實一流,但實際上還是 TG-24 上就用到的發泡棉。



儘管Nike 這次嘗試了 400 多種製造工藝、進行了超過 27300 公里的跑步測試。但還是不能擺脫,它就是一塊發泡棉的事實。


和 Boost 一樣,我並說不出什麼新概念可以介紹。


寫在後面


今天介紹了這麼多緩震黑科技,總有一款適合你的吧,Ball Ball 你們,別再穿那些磚頭一樣硬的球鞋了,我都替你們的腳心疼。


你穿過最舒服的球鞋是哪一雙?在評論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XY APP 的精彩文章:

最近比skr還惹火的品牌到底是個啥?!
史上最可怕的「直男癌」品牌,現在竟然潮爆了!?

TAG:XY 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