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溥儀自剪辮子因受洋老師的刺激:「辮子像豬尾巴」

溥儀自剪辮子因受洋老師的刺激:「辮子像豬尾巴」

原標題:溥儀自剪辮子因受洋老師的刺激:「辮子像豬尾巴」



電影《末代皇帝》劇照,它由中、意、英合拍,曾獲得第60屆奧斯卡九項大獎,在全球範圍內贏得滿堂彩,是唯一一部進入世界電影殿堂的中國題材史詩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電影《末代皇帝》講述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悲劇人生,從三歲登基成為皇帝到復辟登基成為日軍傀儡,從一個歷史戰犯到新中國一個普通的公民。整部影片採用了時空交錯的劇作結構,以溥儀在戰犯管理所交待問題的回憶為線索,見證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京政變、偽滿洲國、戰犯改造、「文革」等重大歷史事件,將人物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貝托魯奇在創作劇本時,參考了兩本書,一本是溥儀的《我的前半生》,還有一本是溥儀的英國老師庄士敦寫的《紫禁城的黃昏》。在電影中,庄士敦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幾乎是溥儀身邊唯一的光明,充當了溥儀精神上的父親。在溥儀的書中,庄士敦也被溥儀稱為「靈魂的重要部分」。庄士敦的這本書在影片中出現多次,作為審訊溥儀的證據。而庄士敦如何來到中國,電影並沒有提及。



溥儀(最右)、潤麒、溥傑與庄士敦(從右至左)在御花園中

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洋帝師」


庄士敦,1874年生於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原名雷金納德·弗萊明·約翰斯頓,曾進入牛津大學學習,主修現代歷史、英國文學和法理學並獲學士學位。1898年,他被英政府派往香港,擔任港督的秘書,從此在中國一呆就是30多年。1904年,庄士敦被殖民部派往威海衛,當上了英國駐該地區公署的行政長官。由於他對東方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且聰明好學,他的漢語水平提高很快。他為自己起了中國名字庄士敦,而且按照中國的傳統,採用《論語》中「士志於道」這句話,給自己起了「志道」的雅號。


庄士敦特別不滿意基督教在華的傳教活動。1910年,他以「林紹陽」的筆名寫了一本書,公開譴責基督教會在中國的所作所為。人們很快就得知,這個「中國人林紹陽」就是庄士敦,英國宗教界對他進行猛烈的抨擊,稱其為「古怪的佛教徒」。英國殖民部也對他頗有微詞,認為他「頭腦不清醒」。1918年10月,庄士敦離開威海衛赴上海旅行,一個改變他命運的機會隨之而來。


1918年,徐世昌因要出任民國大總統,不能再為仍舊保留帝號的溥儀擔當老師。徐世昌等人幻想溥儀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重新執政,決定為溥儀挑選一位教授歐洲憲政知識和英語的老師。


清室遺老、李鴻章的兒子李經邁在辛亥革命後曾經到威海衛避難,視庄士敦這位痴迷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洋儒生」為同道。庄士敦來到上海後,李經邁立即與他商談出任帝師的事。庄士敦覺得這比威海衛的「父母官」更有價值,便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邀請。於是,經過徐世昌向英國公使朱爾典的交涉允許,由民國內務部和清室內務府與之訂立合同,正式聘請庄士敦為溥儀的英文老師,月薪加津貼每月700大洋。庄士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洋帝師」。


早年的庄士敦


1919年3月4日,庄士敦進入紫禁城,見到了已經退位7年的溥儀。溥儀端坐在毓慶宮西廂書房的龍椅上,庄士敦朝他三鞠躬,並用流利的中國話恭請聖安。接著溥儀起身與他握手,庄士敦還以一個深鞠躬後退出門外。然後,再度進門,溥儀已換了常服向庄士敦鞠躬拜師。


溥儀對庄士敦的印象是這樣的:「那年他大約四十歲出頭,顯得比我父親蒼老,而動作卻敏捷靈巧。他的腰板很直,我甚至還懷疑過他衣服里有什麼鐵架子撐著。雖然他沒有什麼八字鬍和文明棍,他的腿也能打彎,但總給我一種硬梆梆的感覺。特別是他那雙藍眼睛和淡黃帶白的頭髮,看著很不舒服。」電影中,庄士敦一出場,觀眾就可以注意到他那筆直的腰板。


庄士敦對溥儀則充滿了溢美之詞:「他是一個非常有人情味的孩子,活潑,聰明,有幽默感」,「他風度翩翩,並不傲慢自大」,「他渴望學習,情緒相當積極」。

庄士敦對溥儀非常耐心, 他教授溥儀各種新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當溥儀學習感到枯燥時,庄士敦便拿來一些印有飛機、坦克、大炮之類的外國畫報, 給他講它們的用途和性能,也不時拿些包裝漂亮的外國糖果,跟他講相關化學知識,對溥儀等人的頑皮玩耍也很理解。這些都讓溥儀大為高興,他開始懷著佩服的心情聽從庄士敦的教誨。


除向溥儀傳授英語、天文、地理、算學及歐洲法制史外,庄士敦更教給他英國紳士風度和禮儀,並不時向溥儀介紹國內外重大社會變革、各國的政體國情、大戰後的列強實力,還從外面帶《新青年》給溥儀看。受庄士敦的影響,溥儀開始穿西服,戴墨鏡、紳士帽,在宮中安裝電話,學騎自行車,打網球,學照相,還計劃將頤和園改成商場,但最讓宮中震動的一件事是剪辮子。


和電影上大不一樣,溥儀剪辮子不是出於主動,而是受了庄士敦「辮子像豬尾巴」的言語刺激,才毅然剪掉了清王朝統治的標誌。庄士敦經常同溥儀討論太監製度,並且說:「西方世界把它視為野蠻的行徑。」於是,溥儀決定把太監全部遣散。雖然此舉遭到皇室的反對,但溥儀堅持己見,1923年,除了留下侍侯太妃的幾名太監外,紫禁城裡的一千多名太監被遣散出宮。溥儀讓庄士敦給他起個洋名,庄士敦把所有英王的名字寫下來讓溥儀挑,最後溥儀選中了「亨利」。電影中有一個情節充滿隱喻的味道:溥儀在屋頂上遇到危險,庄士敦爬上屋頂向溥儀伸出援手,庄士敦作為溥儀「救星」的形象昭然若揭,這一情節的創作靈感或許來自於溥儀在故宮屋頂上的照片。此外,和電影中一樣,溥儀戴眼鏡確實也是得自於庄士敦的支持。


剪辮後的溥儀


在溥儀受庄士敦影響慢慢西化的時候,本就醉心於中國文化的庄士敦卻徹頭徹腦的「中國化」了。一次在乾清宮舉行慶祝溥儀生日的大典,身著禮服的庄士敦認為自己站在一堆身著滿清朝服的遺老中間簡直是「污漬」,後來他也頂戴花翎,身穿朝服,腳踏朝靴,學著清朝遺老的樣子,邁著方步,逢人作揖,言必稱皇帝,口必雲陛下。他認為自己不能像遺老們那樣「優雅」地三跪九叩,所以只能行鞠躬禮。庄士敦將「毓慶宮行走」、「賞乘二人肩輿」、「頭品頂戴」等賞賜和殊榮作為門封貼滿府邸,喜歡別人稱呼他「庄大人」。他的名片上用中文印著「庄士敦」,下面還印上「志道」。他也以得到溥儀的賞賜為榮,每逢受到重大賞賜,庄士敦也像其他遺老一樣,寫一個規整的謝恩折。


庄士敦回國後,購買荒島取名「小中國」


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驚慌失措的他做出的第一反應是「找庄師傅」,在庄士敦的竭力運籌下,外交總長王正廷迫於日、荷、英三國公使的壓力,答應保證溥儀及皇室成員的安全。但當庄士敦到英國公使館請求給予溥儀以保護時,英國外交部已明確做出指示:「英王陛下對溥儀朝廷沒有任何興趣」。庄士敦眼睜睜地看著在鄭孝胥等人的運作下,溥儀最終躲入了日本使館,沒有如他所願赴英留學,開始了被日本政府挾持的傀儡生涯。


1927年3月31日,庄土敦再度出任英國在威海衛租借地的行政長官。1930年10月1日中國政府收回威海衛主權時,庄士敦辦理移交手續。庄士敦離任回國前,曾到天津向溥儀告別。溥儀在送給庄土敦的扇子上題寫了兩首惜別詩,並親自送他到港口登船,一直目送到輪船離港遠去。在電影中,溥儀雇了一支民樂樂隊,演奏《友誼地久天長》送別莊士敦,這是導演的藝術加工,將兩人的惜別之情形象化了。


1931 年10月,庄士敦代表英國參加在上海舉辦的太平洋會議期間,再次去天津看望了溥儀。這是兩人的最後一次會見。


回國後,庄士敦購買了蘇格蘭西部荒涼的克雷格尼希湖中的三個小島,宣稱此三小島為「小中國」,在島上掛起了偽滿洲國的國旗。他還給島上的居室分別起了松竹廳、威海衛廳和皇帝廳等名字,在其中整日把玩溥儀所賜之物。每逢年節,他便穿戴起清朝的朝服,邀請少數親友聚會在此。1938年,庄士敦在對中國往事的無盡思念中逝世,時年64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何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無可辯駁!史前文明照片被曝光!人類曾多次被毀滅
明朝歷史上的皇帝們為何都喜歡錶揚海瑞?

TAG:老何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