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鴉片戰爭真源於鴉片嗎?五分鐘帶你讀懂英國敢策動戰爭的底氣

鴉片戰爭真源於鴉片嗎?五分鐘帶你讀懂英國敢策動戰爭的底氣

原標題:鴉片戰爭真源於鴉片嗎?五分鐘帶你讀懂英國敢策動戰爭的底氣


公元1840年,大清王朝年曆道光二十年,英國人主動出擊,憑藉這自己的堅船利炮,轟開了閉關鎖國的大清王朝的沿海大門,這場戰爭通常是被命名為「鴉片戰爭」,其實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命名「通商戰爭」,後者是英國人的習慣叫法。


這場戰爭經過簡言之是這樣的,英國人對華貿易一直是巨大的逆差,導致英國人憤憤不平,但卻苦於無力扭轉這種長期逆差的困境,於是無恥地做起了走私鴉片的買賣,通過這種坑害中國人的卑鄙方式,扭轉了長期以來的交易困境,從而從清朝攫取大量利潤。大清道光皇帝發現這一問題之嚴重之後,任命民族英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去阻止鴉片之流入,在林則徐的主持下,在廣東虎門銷毀了大批被查封的鴉片,史稱「虎門銷煙」。在完成這一壯舉的同時也激怒了英國毒梟,於是他們以通商為借口策動了這場對華戰爭。最終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加上軍事落後,最終戰敗,被迫簽訂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中國及周圍形勢_圖


戰爭的經過大致如此,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以下幾個問題?


1. 當時的英國應該說生意做到了全世界,沒聽說英國主要貿易是販毒的,為什麼偏偏在清朝英國人要靠鴉片改變貿易逆差?

2. 英國人在依靠販毒改變貿易逆差之前,是否通過其他努力來改善貿易問題呢?都做了哪些努力,結果又如何呢?


3. 英國人憑什麼因為銷毀了他們些許鴉片,就敢策動這場戰爭?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人是貿然出征,僥倖獲勝,還是早有準備,有的放矢?


讓我們帶著上述問題,了解一下這場戰爭的前因。


公元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國政府正式任命,「骨灰級」外交家馬戛爾尼為訪華使團大使,這一任命讓本已經打算退休賦閑的老馬同志極為振奮,他終於有機會到自己魂牽夢繞的東方神秘大帝國走一遭,並且有機會見到那位統治東方世界的大皇帝乾隆皇帝,就這些已經足以讓老馬無法按耐了。當然,老馬不是來清朝旅遊的,他是代表英國政府和英國女王與大清帝國建交的,老馬認為以自己的外交水準,說服清朝皇帝開通幾個通商口岸,然後兩國人民互惠互利,從而盡量扭轉英中之間巨大的貿易逆差,自然是不在話下。


喬治·馬戛爾尼(1737年—1806年)_圖


至於這次建交的過程,因篇幅限制不宜多說,反正結果與老馬同志樂觀的估計是截然相反。英國使團與大清政府雖然互相遷就了彼此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也勉強在覲見天朝皇帝的禮節上達成共識,英國使團費勁罷了地見到了大清皇帝,但是他們根本沒有得到與乾隆皇帝直接對話的機會。至於英國人此行的主要目的——通商,更是毫無例外地被大清皇帝斷然否決,理由很簡單,天朝上國物產豐裕,豈用與爾等小國往來貿易?其實,馬戛爾尼都沒有機會將請求通商的文書直接上呈乾隆皇帝本人的機會,他只是得到了和珅中堂的接見,當和珅接過文書的時候就已經明確表示了不可能。


後人評價這段歷史時,多半是批判的,因為乾隆皇帝及其政府的妄自尊大和目光短淺,讓大清錯失了這次與「世界接軌」的最佳機會。這樣的評價雖然沒錯,但是這是「以現代人之眼光,看待古代問題」。


當時的大清王朝確實是周邊國家的核心,而大清王朝對待外國的政策一直是「宗主」之尊,在英國人到訪之前這些一直都是合情合理,憑什麼為了一個遠洋而來之國,改變國家慣行之方針?


其次,中國封建帝制兩千年,對於平等建交一詞幾乎是聞所未聞,別說乾隆皇帝此時已經八十多歲,就算他是繼位之初二十五歲的小夥子,他也不可能瞬間接受這一新事物。乾隆皇帝的見識與學識在全國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人物,連他都不明白建交是怎麼回事兒,就更別指望其他人對此有更高的覺悟了。客觀的說,是由於兩國之間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和彼此之間的太不了解,導致了東西方兩位巨人的失之交臂。


馬戛爾尼晉見乾隆_圖


這次英國使團的來訪,對於清朝來說絕對是毫無收穫,不但如此,清朝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和對小國的眷顧,賞賜使團之寶物無數,簡直無法以金錢來衡量,與英國人帶來的「高科技」產品相比,我們的成本不知道要高出多少位數字。其實,賞賜老外些東西,對於天朝上國來說不算什麼,但可悲的是連一個後知後覺的人都沒有,之前英國人沒來過,你兩眼一抹黑是有情可原,人家都來了你還是無動於衷,這才是最可悲可氣之處。反觀英國人,他們雖然沒有達到通商之目的,但是他們不但得到了很多賞賜,更主要的是他們真正了解了大清王朝,了解這片東方沃土的地理人文,這對於英國人來說,收穫太大了。


那麼英國人來到大清都看到了什麼和做了什麼呢?

要知道在英國人沒有來到中國之前,當時歐洲對於中國主流之評價是這樣的:東方的中國一個文化先進、政局穩定和經濟空前繁榮的大帝國。


但當來到大清帝國之後,英國人對於清朝的評價又如何呢?用幾個詞語形容的話,應該是滿目瘡痍、腐化墮落和殘暴不仁。只有踏上這片土地才真正了解,天朝上國的所謂盛世只是虛有的表面化,而那個傳說中的禮儀之邦,就當下而言,可能僅存在於上流社會之間,那個所謂的政局空前穩定的社會制度,更是完全建立在殘暴專制的基礎之上。這裡的普通民眾,過著非人生活。這裡等級制度極其森嚴,上級官員可以隨意支配下屬和普通民眾做任何事情,稍有差池便處以嚴厲的刑法,而被處罰之人還要跪拜謝恩,這些對於人權至上的英國人來說,簡直是無法接受。




西方人眼中的晚清專制社會_圖


在英國人的眼裡,大清帝國簡直就是未被開化的半野蠻國度,其實此時此刻,使團中的很多人已經萌生了使用武力征服這個東方大帝國的想法。除此之外,他們對於大清王朝的軍隊設施以及海防布置都有了很深的了解,他們甚至在幾乎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測定了清朝的海岸線,這對於以海軍稱霸全球的英國來說,這些情報和數據簡直是價值連城。


在這些人返回英國之後,將自己在大清帝國的所見所聞連同個人之觀點與評價整理成書籍出版發行,他們的書籍在歐洲極為暢銷,歐洲人正是通過他們的書籍開始真正了解清朝。了解之後的結果就是推翻了之前的所有崇拜,取而代之的是批判與不啻,此時在歐洲以武力開化清朝的呼聲越來越高,其實戰爭的種子在此時已經被埋下,只要水土溫度合適,這顆種子隨時就會生根發芽。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海上戰鬥場景_圖


就在英國人第一次與清朝建交失敗後不到半個世紀,這顆戰爭的種子終於開始生根發芽。大清帝國進一步的衰落和英國國力的進一步增強,實力差距不言而喻。再加之大清政府對於鴉片強硬嚴禁之態度,使得極度依賴清朝市場的英國人坐不住了。最終以英國女王為代表的主戰派,以九票之優勢,通過了議會審議,發動了這次對華戰爭。英國人有備而來,激戰虎門不成,轉而北上轉戰舟山,終於轟開了清王朝閉關鎖國的大門,而當年被乾隆皇帝逐一否決通商條款,在《南京條約》中卻被一一兌現,確保了英國對華貿易的絕對利益,這真讓後世讀史的國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


歷史這個東西最大的樂趣在於推敲和假設,假設乾隆皇帝非常開明地接受了英國通商之請求,難道就會保證英國人不向清朝傾銷鴉片不會策動對華戰爭嗎?答案一定是不盡然。但是筆者認為,如果我們真的早早開放國門,就算咱們打不過「日不落」的英國,怎麼也不至於潰敗於東洋倭寇之手,愛新覺羅子孫不至於背負因喪權辱國而被千夫所指的沉重歷史包袱了。


《百談清史》專欄,文:王金百


參考文獻:《清史研究》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宋太宗為何不逾年就改年號?5分鐘帶你讀懂這次詭異事件
清朝那位太后是成吉思汗後人,還逼皇帝兒子娶自己娘家侄女為皇后

TAG:歷史大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