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泰伯奔吳事件」,只是不靠譜的傳說

「泰伯奔吳事件」,只是不靠譜的傳說

原標題:「泰伯奔吳事件」,只是不靠譜的傳說


儘管許多史籍對「泰伯奔吳」建立吳國的歷史都言之鑿鑿,但筆者一直深有疑問。在商周之際,泰伯為了避位從周原地區出奔到三千餘里外的吳地的可能性究竟能有多大?那既然說是泰伯建立了吳國,那麼問題又來了,極其注重宗法制的周人給予作為周室長支的吳國的爵位為何又僅僅是子爵呢?今天,筆者就來分析一下「泰伯奔吳」的疑點!


據說「泰伯奔吳」的原因是泰伯有兄弟三人,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季歷,季歷比較賢明,而且季歷的兒子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又有聖人之相。所以泰伯的父親周太王就特別希望能夠在死後傳位給季歷,以便將來季歷再傳位給昌。而泰伯洞察了父親的心意,於是就和弟弟仲雍一起出奔到荊蠻之地,斷髮文身,以表明自己不能夠再繼位了。而荊蠻之人覺得泰伯特別仁義,於是紛紛歸附泰伯,擁立泰伯為君,國號「勾吳」。但對這段歷史典故至少存在以下幾方面疑點。



第一,奔吳必要的經濟條件基礎。「泰伯奔吳」絕不可能是「裸奔」,既然季歷的兒子昌都展露出聖人之相了,那麼作為季歷兄長的泰伯、仲雍也必定早已有了各自的家眷,而要讓季歷以及昌將來能夠順利繼位的話,那麼泰伯奔吳也必定是要帶走家眷的;另一個也能證明泰伯他們不可能是「裸奔」的原因是,周滅商後,追念泰伯的仁德,是派人去尋找泰伯的後人的。由此可證泰伯的家眷當初是被泰伯帶走的,既然是帶著家眷的話,那麼就一定會帶著一定數量的隨從用以保護家眷。以泰伯與仲雍的身份來估算「奔吳」群體人數的話,那麼最起碼也應該是人數在幾百到上千人左右的龐大群體。


既然是這麼一個龐大的群體,那麼他們出奔的目的地就一定要有能滿足他們的經濟條件基礎。眾所周知,周人是一個農業部落,因農業而興盛,最為重視農業的發展,周人的先祖--后稷就被稱為農業之神。稷就是一種小米,是周人最主要的農業作物,如果泰伯這一批周人要遷徙的話,那麼他們按理來說也應該遷徙到適合種植小米的地區,而不是適合種植水稻的江南地區。


第二,當時的政治環境。泰伯奔吳時期正處於商周關係緊張時期,泰伯的父親周太王在位期間,便已開始蠶食商王朝的諸侯,也就是周人所言的「剪商」。商周之間的關係在此期間特別緊張,商人後來還因此囚殺了周人的首領季歷。試想,商人又怎麼能夠允許這麼一批周人通過自己的區域而繞道自己的身後,從而給周人從自己背後插刀的可能呢?


第三,沒必要逃那麼遠。泰伯是為了避位,不是逃避仇殺,農業部落都是極為安土重遷的,以當時的經濟條件與交通條件,遷徙不是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沒那麼輕鬆容易。既然泰伯出奔是為了滿足周太王的心愿,那麼泰伯出奔,表表決心、意思意思也就得了,實在沒有必要費那般辛苦勁逃那麼遠。



第四,至於荊蠻覺得泰伯仁義,歸之千餘家,擁立其為君的可能性也並不大。泰伯的這種仁義其實都是按照周人的文明道德準繩來說的,荊蠻人與周人語言不通、生活習俗也不一樣,相隔三千餘里的話,就未必就能確定你泰伯是因為讓位才奔吳的,再說即便知道泰伯讓位是真也未必就把這當回事,你讓位也終究是讓給了自家人而不是讓給外人的。再有,當時做首領是有甜頭的,荊蠻人未必就甘願擁立異族人為首領。我們看到周人伐紂滅商後,分封姜太公到營丘以建立齊國,姜太公就是靠武力打敗萊夷才佔據營丘的,按理來說姜太公是不說也很賢明,可是萊夷也沒有到了主動歸附的程度,而是互相間動了拳頭的。何至於荊蠻人就紛紛甘願歸附於泰伯呢?這歸附於泰伯的千餘家荊蠻如果說是泰伯當初帶來的斷髮文身後的周人部落似乎更可信一點。


第五,「泰伯奔吳」後與周人斷失聯繫已歷經四、五代人了,所以就不能排除吳越之地的部落首領為攀高枝而冒認泰伯之後的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豐臣秀吉移封德川家康至關東地區,乃豐臣氏敗亡之根本
王姓,在我國歷史上建立的政權與朝代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