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風候 立秋
立秋便是夏盡頭。涼爽最終還是伴隨著秋風來臨,又走過了一季。夏天的多姿多彩,在這一季的秋將慢慢沉澱出它金黃色的樣子。
立秋有三候: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立秋之日,涼風至。經過一個盛夏的大雨,暑氣正在逐漸消散;二候,白露降。立秋之後早晚溫差漸大,夜間濕氣接近地面,在清晨形成白霧,雖未凝結成露,卻已有秋天的涼意;三候,寒蟬鳴。與夏至第二候"蟬始鳴"相呼應。在秋天出生的蟬稱為寒蟬,最後一批秋蟬爬上樹梢開始孤獨的鳴叫。
諧趣園內,洗秋亭。
季節在時光輪迴中周而復始,生命在四季更迭中永不停息。
「立秋」兩個簡簡單單的字,常常用一陣秋風,一場秋雨便區隔開了氣候的涼熱,引導著人們順應節律的處世和生活。今日一場甘霖普降,更是古人千百年來對時光精雕細琢的最好背書。
諧趣園內。
由澄爽齋看知春亭與洗秋亭。
水木自親(探海神燈燈架)。
德和園大戲樓。
四大部洲。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秋天的涼爽,只有經歷了酷暑才能知道;秋天的澄明,只有經歷過悶熱才能體會。立秋打開了秋天的大門,也帶來全新的生命體驗,秋夜明,秋風白,碧水秋素,秋明空曠。
知春橋旁。
夏日漸尾,秋老虎下的氣溫卻毫不示弱。
立秋,意味著暑熱大勢已去,秋日自不當遠,一年中最宜人的季節即將到來。
西堤畔。
人們常說:七月八月看巧雲。立秋後,天上雲彩果真開始變得疏散而自如,再不像夏天時的濃雲成塊。
佛香閣。
耕織圖外。
西堤鏡橋、佛香閣。
昆明湖畔,深翻。
植物一般在春末和秋初兩季根系生長最旺盛(這也算是我多年的種植經驗了),此時深翻不僅能改善土壤環境,同時即使根系受損也能很快自愈。
湖畔碼頭。
耕織圖,玉河齋。
邀月門。
豳風橋。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西堤畔。
最後一批知了蛻下蟬蛻,秋天已然悄悄降臨。
耕織圖,秋菊。
熱浪未消,秋風以至。
立秋的夏天,一半是夏天,一半是秋天。
此時,荷塘內依舊一片濃綠,耳畔蛙鼓脆亮,最後一批寒蟬悄悄從土中爬出,將凄切化作蟬蛻,縈繞在八月的古樹下。綿綿秋雨中,數朵淡菊朦朧開放,靜靜等待,秋風中的第一片落葉。
今日,立秋。
微雨夜來過
聽雨
王俊雄
00:00/03:49
立秋既是季節的站台,也是人生的分水嶺。當我們收起了年少輕狂,收起了青春躁動,經歷了上下求索,學會了藏起尖銳,學會了溫潤包容,終將俯首拾得,滿地金黃。
下篇,處暑。
關於《頤和風候》
見微知著,觀候知節,是先人安身立命、處世生活的參照,也是他們千百年生活實踐中對時光的精雕細琢。《頤和風候》正是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為綱,以影像白描的筆法,串聯起了頤和園在歲時節序中的光陰之美、幽趣之美、人文之美。
這個系列的作品,跨越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照片素材逾萬幅,既有常見的建築風光和園林小品,亦有大量人文。我希望透過自己的鏡頭帶給讀者最直接、最溫柔的感觸,重溫與節氣相關的文化記憶,賞讀中國園林之美、傳統文化之雅,喚醒世人沉睡太久的那顆溫柔的心,感知節氣變遷中的流年生活。
TAG: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