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依賴的心理機制和應對策略
1
手機使用的社會背景
調查顯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市場,超過一半人口上網,其中超過90%的人使用智能手機上網,平均每6.5分鐘就要看手機。
對許多現代人來說,智能手機就像身體的延伸,像始終固定在手上的額外器官。醒來第一件事是摸手機,睡前最後一件事是放下手機......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未成年人沉迷遊戲問題的突出,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首次把「遊戲障礙」即「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中,於6月19日起生效。
現行標準共列出9種癥狀,至少滿足其中5項,即可診斷為遊戲成癮:
1、過度遊戲:沉湎於遊戲。
2、戒斷:當遊戲被停止後出現煩躁、焦慮或易怒等癥狀。
3、耐受:對遊戲開始有耐受性,需花費更多的時間參與遊戲。
4、失控:對參與遊戲難以自控。
5、失去其他興趣:除遊戲外,對以往的愛好喪失興趣。
6、專註遊戲:儘管了解遊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但仍繼續過度參與遊戲。
7、誤導他人: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遊戲時間。
8、作為逃避手段:通過遊戲逃避或緩解負性心境(如無助感、內疚或焦慮等)。
9、不惜失去機會:因參與遊戲,重要的人際關係受損、失去工作/教育/職業機會。
2
手機使用的利與弊
手機使用的弊:
查找資料、交通導航、照相攝影、交友聊天、信息資源、休閑娛樂、網上購物、放鬆減壓......
手機使用的弊:
遊戲成癮、網路詐騙、信息誘導、影響學業、影響睡眠、視力下降、性格暴躁、缺乏同情、社交減少......
3
手機依賴的心理機制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手機依賴?
觀點一:手機依賴反映的是自我控制能力問題,其背後折射出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以及家庭系統問題。
觀點二:從獲益的角度,手機滿足了孩子的社交需要、成就感、展現多元智能的特長、展現領導力和組織力、獲得制定規則的權利,這都是該年齡階段的心理需求。
觀點三: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孩子上網、玩遊戲也有一定的動機。
女生聊明星八卦,通過網路聊天,可以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如歸屬感和認同感。
男生玩手機遊戲,通過遊戲,實現了自己競技水平的提高,不僅能得到他人尊重,且可以獲得自我成就感。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手機依賴?
觀點四:根據自我決定理論:
從能力需要層次來分析,學生在學習中無法體驗到成就感與勝任感,他想學習,卻感到能力不足,但通過玩手機可以體會到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從自主需要層次來分析,學生可更多地從遊戲中體會到自主感和支配感,因此把精力從學習轉移到玩遊戲中。
觀點五:根據關係需要層次理論:
學習對某些學生來說,並不會感受到太多因為關係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和情感支持,表現為父母和老師的忽視;另一方面,玩手機的行為可以引起父母和老師的關注和重視。
玩手機滿足了學生的關係需要,只是用錯了方式。
觀點六:
父母的陪伴和關愛遠遠勝過玩手機帶來的樂趣,父母的缺失是孩子手機成癮的根源所在。
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當複印件出了問題,應當在原件中找原因。
4
手機依賴的應對策略
家長——樹立榜樣,以身作則
1.多陪伴,多交流,多活動,讓孩子多感受到父母的愛。
2.以身示範法: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3.孩子鬧脾氣時,不拿手機哄;孩子表現好時,不拿手機獎勵,這隻會強化孩子對手機的依賴。
4.培養孩子興趣,感受生活的樂趣。
學校—— 變堵為疏,實效盡顯
越是禁止的東西,越激發人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尤其是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所以學校學校越禁止,學生越好奇、越不滿,就更喜歡偷玩手機。因此,面對「手機控」,要變「堵」為「疏」。
——禁果效應
具體可以嘗試採取以下辦法:
1.「疏」於「轉力」:轉移注意力法。
盡量多組織學校和班級集體活動、文娛比賽等,想法設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可以全方面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2.「疏」於「認識」:危害認識法。
孩子有權自主選擇自己的未來,若沉迷於網路和遊戲怎麼辦?可以通過影片觀賞、班會活動課或者辯論賽等形式,讓孩子深入了解和思考,從而對網路和遊戲危害形成理性的認識,孩子也定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行為。
3.「疏」於「過程」:循序漸進法。
家校通力,引導學生控制玩手機的時間,從每天1小時,縮減到半小時,慢慢縮減到10分鐘。
4.「疏」於「升華」:能力增長法。
教學生使用手機獲取網路知識,分享學習心得;指導學生學習拍照、錄像技術,和學生一起做微信公眾號,將日常生活點滴、校園生活紀實通過圖文展示出來。
學校—— 變堵為疏,實效盡顯
1.幫助其制定手機使用時間表,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
2.通過「時間線」技術,幫助其回看幾年學習努力,肯定其學習成果,促進其體驗成功感;
3.進行科學評估,發現其相對較為興趣的項目、優勢學科,對於其能力給予正性評價,幫助其準確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實力,提升信心;
4.幫助學生分析現狀規劃未來發展方向,設定學習目標及學習作息時間表,並將大目標劃分為一個個小目標,目標盡量小而可測量,每次達成給予讚賞,及時強化。
01
總之,遇到孩子「手機控」,
我們更多的是需要理解,尊重,信任和關愛。
——寫在最後
心晴悅語
About us:
從心理學專業角度,精選好文共享。
比心靈雞湯專業,比科普學術走心。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轉載~
TAG:婚姻家庭親子成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