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朗讀者》第二季溫情收官!這些人的故事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特別關注

《朗讀者》第二季溫情收官!這些人的故事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特別關注




8月4日,《朗讀者》第二季溫情收官,又一場文學之旅從起點到達終點。十二期的旅途中,一次又一次的文學分享宛若點點星光,溫暖彼此,照亮遠方。




始於「初心」,歸於「故鄉」,最後一期節目「朗讀者

同我們訴說起他們的那份鄉情。回首這一季《朗讀者》節目,這些人的故事值得我們一讀再讀,這些啟示請告訴孩子聽!







始於「初心」,歸於「故鄉」,《朗讀者》第二季溫情收官!



故鄉,藏在鄭愁予懷著鄉愁背起的行囊里


故鄉,藏在白岩松不斷回頭又不斷前行的決心裡


故鄉,藏在余華的字裡行間、思想深處


故鄉,藏在賈樟柯每一幀鏡頭、每一個角色里




85歲詩人鄭愁予:鄉愁就是我的國家、我的民族






出生於上個世紀30年代的鄭愁予,與那個年代的很多人一樣,有著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經歷,出生在濟南,流浪在南京、北京,16歲來到台灣,後來又在美國一待幾十年,在2005年落籍金門。




鄭老不僅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遊子,他喜歡旅行,背著背包,到了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想起自己的故鄉,他說「這個鄉愁就是我的國家、我的民族,背到任何地方,我的鄉愁告訴我應該做的事情。」





白岩松:回頭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得越堅定




在第一次離開家去上大學的時候,白岩松忽然意識到「我的家鄉,對於別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






成家立業留在北京,要和家鄉告別了,他知道「這一次,我是真的要離開家了。

火車剛剛開動,他就不受控制般地嚎啕大哭起來。多年之後,再次聽到內蒙鄉音,他漸漸明白,回頭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的越堅定。這可能就是故鄉的意義。





作家余華:是離開成就了我



作家余華在北京生活了30年,但是他卻說,只有當我不寫作時候,我才覺得自己生活在北京。因為寫作就是回家,每當開始寫作的時候,總會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故鄉。







余華的故鄉是浙江嘉興,他筆下的一切都源自於他出生和成長的這個南方小鎮。和茅盾、巴金、徐志摩等這些出生在嘉興的其他文人一樣,余華在文學創作初期,就走上了離鄉的道路。他說,是離開成就了我,「只有離開最熟悉的地方,再回來,才知道你真正的財富在哪裡」。




導演賈樟柯:浪子之所以成為浪子,是因為有家







汾陽小子賈樟柯在故鄉做了23年小賈,火車的轟鳴和對影像的渴望讓他離開故鄉,走上導演之路。多年後,汾陽的小賈已經變成了著名導演賈樟柯。他說:我覺得我可能還是一個浪子。有一天我還會捲起鋪蓋去到一個地方,在那個過程裡面我可能是把家包在我的行李裡面…

但是故鄉提醒我,你就是山西汾陽轆轆把街5號的小賈。


 


《朗讀者》第二季已經落下帷幕,但是它帶給我們的感動和啟示,凝結成為每位觀眾心中的一筆財富,在這裡我們感知家國情懷、在這裡我們聆聽生活真諦、在這裡我們了解一段段精彩的人生


……





向這些「朗讀者」致敬!這些啟示值得告訴孩子們





致敬初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他們心聲的寫照





《朗讀者》第二季首期節目最震撼人心的就是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先生借朗讀《禮記·大學》節選,致敬清華物理奠基人葉企孫先生。




2012年,薛其坤帶領自己的團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全世界引發轟動。他在節目中回憶自己艱苦求學,從醜小鴨變成小天鵝的經歷,也表達了我國物理學者們正在不斷將幾代科學家的夢想一點一滴接近、實現的努力。







薛其坤和幾位物理科學教授接力朗誦《禮記·大學》,在朗朗的齊誦聲中,鏡頭依次展現了葉企孫、錢三強、周培源、王淦昌、錢偉長、朱光亞、鄧稼先、楊振寧等著名物理學家的雕像和照片。




這不僅是對科學家群體的致敬,也展現了一代又一代有抱負的科學家們不忘初心的精神。

追求科學帶來的興趣,這是他們的初心和堅持;君子之正風,前赴後繼,是傳承,也是風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他們心聲的寫照。





致敬青春——有歡笑有淚水,這樣的青春值得懷念




在《朗讀者》第二季中,青年演員袁泉通過董卿的採訪,道出了自幼離家學藝的艱辛:一次次與父母的目送分離,290封與父母的通信,父母的關愛,老師的教誨,使她從一個小姑娘轉換了身份,從幼稚到成熟,從軟弱到堅強。








袁泉朗讀《牡丹亭》,是代表一代青年的致青春。優美的文字和唱詞,情景交融地表達了主人公的複雜情感,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感動著讀者,也豐富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朗讀者》,再次使一代青年浸潤在美文美詞之中,陶冶情操。




2005年,一部《仙劍奇俠傳》捧紅了23歲的胡歌。風頭正勁的他完全沒想過,一年後,自己會遭遇這樣重大的事故。車禍發生時,胡歌的眼皮被玻璃整個削掉了,幾乎失明,右臉也會毀了。





 


2016年,一部《琅琊榜》橫空出世,沒有宣傳,沒有炒作,卻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胡歌。2018年,在《朗讀者》的舞台上,他說:這就像一個小小的輪迴,上天讓我活下來一定是有某個使命。





致敬「中國驕傲」——講好時代故事,匯聚報國力量




2016年8月16日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而這項科研成果的領軍人物,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常務副校長、教授,物理學家潘建偉。





圖:《朗讀者》嘉賓潘建偉


 


潘建偉朗讀愛因斯坦文集里的名篇《我的世界觀》,獻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老校長嚴濟慈教授。「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而要做「不為別人的意見、習慣和判斷所左右」的「孤獨的旅客」。




在《朗讀者》第二季我們還認識了這樣一張面孔,

他有時候稱自己是「核彈老人」有時候又叫自己「倒霉老頭」。77歲的他,依然是家裡的「頂樑柱」。兒子智力殘疾,妻女精神分裂,一家四口人,有三人需要他照顧。他說自己不敢生病,要盡量保持健康,他就是

著名核研究科學家魏世傑。





他的故事,讓主持人董卿落淚,讓無數觀眾動容。他在《朗讀者》與人分享卻是愛默生的《幸福》。他說:「你要熱愛幸福的生活,也要熱愛苦難的生活。」





致敬成長——即使再難,星星點點的火光也將驅散黑暗




6歲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11歲並發雙側股骨頭壞死,永遠無法站立。無情的病魔將矣曉沅禁錮在輪椅之上,卻無法阻止他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奔跑。靠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他從雲南考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從年級九十幾名到進行人工智慧研究,從輪椅上的小小天地踏入指尖心頭的廣袤天地。


 



在《朗讀者》節目,矣曉沅朗讀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矣曉沅說,這本書對他來說是一個答案。因為這麼多年,他一直渴望能夠再次站起來,再次奔跑。他一直想知道,每一個奔跑的人,他們在奔跑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覺。他們會想些什麼?會思索些什麼?會希望一些什麼?





她是舞台劇《小美人魚》的主演譚元元,主演過包括《天鵝湖》《吉賽爾》等在內幾乎所有的經典芭蕾劇目。作為美國舊金山芭蕾舞團唯一的華裔首席舞者,譚元元早已成為登上《時代》 周刊封面的「亞洲英雄」,並榮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愛芭蕾,就是長達三十年如一日的與疼痛相伴,每一場的演出背後,都飽含著台前幕後的辛酸與汗水,就像譚元元,光鮮與優雅的背後,也有孤獨與痛苦。但也正是痛與愛的交織,淚與笑的相融,成就了她今天的自己。




實習編輯 | 朱怡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文章綜合整理自 |


「CCTV朗讀者、公眾號、「央視綜藝」公眾號,朗讀者新浪微博等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雙胞胎姐妹溺亡讓人心痛!何以避免悲劇?家長要記住這些玩水常識 | 特別關注
孩子未來的樣子,就藏在你家的餐桌上…… | 精選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