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起蹦迪,如今一起養生
一到熱情奔放的盛夏,年輕人就按捺不住一顆想蹦迪的心,周末不去蹦兩小時都覺得自己人生無趣。
別看現在夜店、迪廳在中國遍地開花,但是中國的蹦迪歷史大概只有三十年。
蹦迪,也就是迪斯科舞蹈(Disco dancing),一種即興的自由舞動,只需要跟著音樂的節奏,隨意扭動自己的身體就可以了。
迪斯科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是黑人音樂的結果,1974年開始在美國流行起來。
比較開放的香港,成為迪斯科登陸中國的第一站。
1984年,張國榮一曲《Monica》風靡整個香港,成為當年的十大中文金曲。截然不同的的動感曲風,打破了當時流行歌曲的抒情風格,節奏明快,歌詞簡單。
Monica張國榮 - Leslie
「Thanks、Thanks、Thanks,Monica~誰能代替你地位……」
陽光帥氣的張國榮,伴著一群女郎,在台上一邊唱歌,一邊跳勁舞,帥氣逼人,成為當時全港少男少女的男神。
當時的港產片中,蹦迪幾乎是必備場景。
由周潤發、曾志偉、陳百祥主演的《精裝追女仔》里,周潤發和張曼玉參加舞會,就是跳迪斯科舞蹈。
《百變星君》裡面,星爺也模仿《低俗小說》來了一段。
等到迪斯科進入中國內陸,已經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了。
在沉悶而迷茫的日子裡,迪斯科如同一劑猛葯,一下子抓住年輕人那顆蠢蠢欲動的心。
標新立異的衣著,簡單、動感又激情的音樂,隨意而狂躁的舞步,讓年輕人如痴如醉。
中國第一批蹦迪的主力軍,也就是60後和70後那群年滿18歲的年輕人。
離不開的雙卡錄音機、騎著二八大杠自行車、頂著一個爆炸頭、穿著吶叭褲,張薔就是屬於那個年代的女王。
如果你還認得這個女人,說明你老了。
這個曾在1986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譽為「中國迪斯科女王」的一代歌后,燙著改良版的爆炸頭、露著細細的雙腿,用她尖尖的「電音嗓」在台上蹦蹦跳跳地唱著。
其實在迪斯科到來之前,中國人就開始以舞蹈這種形式來張揚個性了,只是那時候大多數跳的是交誼舞。
迪斯科入侵,交誼舞者當然是反感抵觸的,他們管蹦迪的那些奇裝異服的年輕人叫「二流子」,認為蹦迪就是不務正業。
但新事物是無所畏懼的。對於當時的中國青年來說,吸引他們的不僅是節奏刺激的音樂形式,還有可以自由發揮、放飛自我的舞蹈形式,不像交誼舞需要點舞蹈功底。
迪斯科讓年輕人擁有了一套神秘的共同語言的聚會形式。
60後和70後對廣場的鐘情,從80年代就開始顯現了。
30年前,他們在廣場上扛著雙卡錄音機蹦迪,如今他們在廣場上揮著摺扇跳廣場舞。
那時候錄音卡帶不便宜,一盤盜版的翻錄磁帶都要8塊錢,正版的卡帶更貴,要知道當時豬肉才賣7毛錢一斤!
卡帶也是五花八門,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不過受美國的迪斯科文化的影響,卡帶的封面大多數比較激情,一水的美女。
名字比較土,像是「狂野的士高」、「野味的士高」、「壞女孩的士高」之類。(當時disco的翻譯是「的士高」)
廣場蹦迪是屬於比較平民經濟的,但一場合格的蹦迪,除了個性的舞姿,還需要一個氛圍。
歌舞廳是最佳的選擇,動感的音樂,五光十色的燈光,忽明忽暗的閃爍,還有舞者一波又一波的尖叫吶喊……
舞廳門票挺貴,價格在5到10塊錢不等,只能跳一個半小時。而且舞廳也不是你想進就能進,舞廳的場地小,買票都要提前搶。
雖然說迪斯科的舞蹈形式是完全自由發揮的,但同一時代的人,多多少少會受到當時明星或影視劇的影響,所以每一代人,他們的蹦迪姿熱都有點套路相似。
如1987年引進的美國電影《霹靂舞》,是引發我國霹靂舞熱潮的重要導火索。
霹靂舞不好跳,要跳得好看,柔韌性得要強,肌肉得要有力。
不同時代的人蹦迪,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形散神不散」。
總的來說,70後蹦迪,身體的扭動還是比較有規律的。
網傳的70後蹦迪
到了90年代,60後和70後慢慢退出舞廳進入養生圈,蹦迪的主力軍就變成了80後。
90年代,一張叫「野人的士高」(Savege Disco)的磁帶橫空出世,一舉拿下了蹦迪的天下,火遍大陸。
這張磁帶的風靡反映出,80後蹦迪的音樂形式變了,取而代之的是電音的另一分支——Techno。簡而言之就是聽起來「現代感」強多了。
同時期流形的蹦迪樂曲有陳慧琳的《不如跳舞》,鄭秀文的《眉飛色舞》等。
80後的舞姿,比前輩們要奔放,最重要的是,頭一定要甩起來。可能跟這個時候,歌舞廳里魚龍混雜,搖頭丸大行其道有關。
網傳的80後蹦迪
對於70後、80後來說,蹦迪是青春里的一段躁動的回憶,就像迪斯科音樂一樣,讓人興奮無比,過後又悵然若失。
到了90後這一代人,他們的生活中物質並不饋乏,科技日新月異,這是從小就視野開闊、引領潮流的一代人。他們蹦迪不再是為了時髦、好玩,而是想發泄壓力。
90後見證了中國的成長,也經歷了中國發展的陣痛,他們正經歷著無形的巨大壓力。
由於國家的計劃生育,9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負擔大。工作壓力大,感情又沒著落。
根據調查統計,60%的90後覺得壓力很大,首要顧慮問題是工作壓力,其次是健康問題。
何以解壓,唯有蹦迪。
然而每天加班熬夜身體負擔已經很重了,所以,90後的蹦迪很養生。
太陽穴抹上風油精,腿上貼著暖寶寶,啤酒配枸杞……
在魚龍混雜的舞池裡蹦迪,90後只是想找一個沒有拘束的地方。而他們的蹦迪風格,既放縱又養生,動作看起來既揚又抑。
網傳的90後蹦迪
蹦迪其實也是90後的一種社交活動,在滿是人的舞池裡群魔亂舞,既不用刻意找話題,也不怕尷尬。
既然生活壓力這麼大了,何必在意他人的目光,喝自己的枸杞酒,貼自己的暖寶寶,蹦自己的迪。加油吧,90後!
至於00後,最大也就剛滿18歲,酒吧舞廳還不是他們的天下,想蹦迪得自己發揮主觀能動性。
於是他們開發不少神奇的蹦迪地點。
在學校里,課間休息時大家一起來蹦十分鐘。
宿舍里,把燈關掉,打開各種小電筒和手機屏,一群兄弟一起high。
無論是在廣場上跳著老年迪斯科的大媽大爺,還是在酒吧里貼著暖寶寶的90後,亦或者是在忙碌的課餘時間,玩耍一把的00後,其實大家都是只是在努力生活,用蹦迪對抗生活的壓力。
蹦迪不是洪水猛獸,它不拒絕任何人。
音樂響起的一刻,搖個頭晃個腦,抖個屁股扭個腰,合上每一個beat……
在沒有最騷只有更騷的舞台上,人人都是最閃亮的dancing queen/king.
TAG:波叔很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