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不當「礦老闆」,一心做建盞

不當「礦老闆」,一心做建盞

建盞產自建窯,因宋時崇尚鬥茶之風而盛行天下,其釉料獨特,燒制產生的斑紋富於變化,釉面溫潤晶瑩,顏色瑰麗悅目,於簡單質樸中展現典型的中國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東方藝術色彩,尤以兔毫、鷓鴣斑、曜變最為出名。

燒盞是門手藝,這個手藝工序繁多,大致有13道。手藝人要對每一道工序進行無數次的練習,做到非常嫻熟,用《庖丁解牛》里的話來說就是「游刃而有餘焉」。這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好比泡茶,有人說,「泡茶要做到沒有一個多餘的動作至少十年。」嫻熟的背後是心神的高度凝聚,還有不斷地思索與修正。今天古盞堂小編要帶大家認識的,就是一位非常年輕的建盞匠——陳慧敏。

陳慧敏為80年代初生人,長得清瘦,戴著眼鏡,略顯斯文,善談而有神采。他家族中陳慧敏為80年代初生人,長得清瘦,戴著眼鏡,略顯斯文,善談而有神采。他家族中多人從事陶瓷製作,外祖父善配釉,母親等人曾在建陽瓷廠工作,堂舅更是參加了當年的恢復建窯(建盞兔毫釉)科研項目,可謂家傳深遠。

但是,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下,小時候的他並沒有多少機會接觸陶瓷製作,而是像其他人一樣勤奮讀書,努力考大學,大學期間是學工程的,但是喜歡文史哲,畢業之後幫父親管理了幾年的礦山

那幾年建陽的現代仿製建盞業方興未艾,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陳慧敏也開始關注建盞這一家鄉的文化瑰寶。2009年,他到堂舅許家有的陶瓷廠,看到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盞便愛不釋手,在廠里呆了整整一天。隱藏在身上的家族陶瓷基因終於開始顯現、發酵,他決定向堂舅學習仿古建盞製作。

萬事開頭難,「白面書生」要想與泥土打交道,需要的不僅是勇氣與決心,更要堅持與毅力。好在陳慧敏是個說到做到的個性之人,從不半途而廢,在堂舅的指導下反而更加喜愛建盞了。

後來,他又拜師於父親的老友熊忠貴,在不同師傅的指導下,他取長補短,用雙手感受著泥土的變化,用心靈享受著建盞的魅力,建盞製作技藝日益精湛。

比起幾年前「礦老闆」的生活,陳慧敏覺得,燒盞讓他找到了最好的生活狀態。「我現在知道我每天要做什麼,這是燒盞帶給我的。」「我每天七點自然醒來,把窯爐開一個小縫,讓它散熱,把溫度降下來。接著,我就整理打掃廠房,收拾好之後,坐下來慢慢喝半小時茶,就這樣開始新的一天。」陳慧敏講述自己現在的生活,讓筆者覺得平靜而有序。陳慧敏一般是上午十點讓盞進爐,大概到晚上十點,電窯的溫度上到1100度,這時候距離溫度升到1300度大約需要兩個小時的時間。這是燒盞最重要的時段,燒盞人要控制窯內氣氛,讓還原反應得以進行。燒出的建盞是兔毫,是油滴,甚至是曜變,都取決於這個階段。「我習慣把這個時段安排在晚上,那個時候我更安靜,心態更平和,」每天的這個時候,陳慧敏都謹慎地守在高溫的窯爐旁邊。「從投油柴的洞看進去,上千度的高溫下爐內是火紅一片,什麼也看不到,無法知道裡面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陳慧敏說。

綠鷓鴣斑禪定盞[編號 : 66859]

獲獎經歷

2015年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巧奪天工.金馬獎」銀獎

2015年8月所製作的油滴盞被建陽區文化館永久性收藏

2015年10月《窯變綠釉盞》獲建陽區首屆建窯建盞工藝作品大賽優秀獎

2015年11月作品《紅油滴撇口盞》獲北京國際文創產品交易會工藝美術「華表獎」金獎

2015年11月《銀油滴束口碗》在北京國際文創產品交易會中榮獲工藝美術「華表獎」銀獎

2016年8月在南平首屆工藝美術大師優秀作品精品展中《撇口紅油滴盞》榮獲銅獎

2016年12月,《仿宋油滴點茶碗》在中國國際茶文化博覽會.寧波展精品評選中榮獲金獎

2017年5月,《窯變》在第九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中榮獲優秀獎

2017年5月,《撇口銀油滴》在第九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中榮獲優秀獎

2017年被建陽區評選為建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綠鷓鴣斑撇口盞[編號 : 66865]

現今建盞仍然是收藏界的寵兒,有著頗高的身價。而現代仿製建盞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像陳慧敏一樣的年輕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盞堂 的精彩文章:

碗、甌、盞、杯,這竟然是歷代品茗杯的稱謂
蔡氏三兄弟:一生做一事,一盞一匠心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