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祖為什麼也會死?

佛祖為什麼也會死?

在古老的印度,有一個國王叫凈飯王。有一天,他的夫人生下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兒子。他非常高興。他希望他的兒子可以在接任自己的王位,給兒子起名叫喬達摩.悉達多。

這時,來了一個相士,對國王說:「你的兒子的相貌非常,將來如果成為國王的話,他會成為統一全印度的轉輪聖王;如果將來他出家的話,他會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導師。可惜,我年齡太老了,等不到他成佛的那一天了!」

凈飯王聽了之後,非常擔心自己的兒子會出家。於是,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提供各種奢華的享受,建造四時宮殿,讓兒子沒有春去秋來的感覺。在兒子十七歲的時候,為他娶了臨國美麗的公主。凈飯王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兒子喜歡上這種優裕的生活,不再生起出家的念頭。

然而,有一天,王子到城外出遊玩,看到了一個非常衰弱的老人。他以前從來沒有見過,就問自己的隨從。隨從告訴他那個老人曾經是個嬰兒,慢慢長成強壯的青年人,再後來慢慢地變成老人,在將來,老人將會死去。他第一次知道原來人是會老、會死去的。心裡非常痛苦,鬱鬱不樂地回家了。

又有一天,王子再次出城散心。結果看到一個人生病了,身體虛弱、手足如枯木。他的隨從告訴他,一個人只要有身體就會生病。他不禁嘆到,人生實在是苦啊。

第三次,王子出城的時候,看到四個人抬著一個棺材走來,後面跟著很多人在那裡痛哭。隨從告訴他,這個人死了,因此他的家人很傷心。他的肉體將會腐爛,毀滅。王子嘆道:人為什麼要死呢?

再後來,王子出城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沙門。沙門告訴他:「我出家是為了遠離老病死的苦惱,為了求得解脫的大道。除了出家做沙門,沒有人能夠逃避掉老病死。」

王子聽說後,就生起了出家尋求解脫的念頭。後來,有一天,他偷偷地於半夜溜出王宮,尋找、探索如何解脫老病死的大道。並於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創立了佛教。

這位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就是佛佗釋迦牟尼。可以說,佛教就是佛佗讓我們理解生與死的一種宗教。

他創立佛教之後,用了41年的走遍古印度大地,傳播他的佛法。在他80歲的時候,他宣布自己將要離開眾弟子,進入涅槃。

在常人看來,佛佗也和我們眾生一樣,會生老病死。他的學生在當時也很奇怪,問老師既然已經成佛,可以不生不滅,是梵天的老師,為什麼還要離開大家?為什麼不能象梵天一樣擁有數萬億年的壽命呢?

在《法華經.壽量品》中,佛佗給出了答案:「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簡單的講:如果佛佗一直留在世間的話,世人就不會知道佛法是難值難遇,不會珍惜了。

死亡是一個禮物,一個喚醒我們思想的禮物。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相信:生命的短暫會增加生命的樂趣 。如果把死亡排除在外,人看不見死亡所包含的獎勵時,生命就會變得「像美式調情一樣膚淺而空洞的東西 ,從一開始就知道不會發生任何事情;相比之下,歐式的風流韻事則截然不同,雙方必須一直牢記可能有嚴重的後果發生。」

如果我們不會老、不會死,我們就不會珍惜自己的時間 ,不會珍惜自己的生命。當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可以說來日方長,何必非要現在處理呢?如果我們不會死,我們大可以在自己100歲的時候,依舊象嬰兒一樣哭泣、玩耍,不用學習。

事實上,心靈的成長亦是建立在生命是有限的基礎之上。我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裡,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做真正的自己。我們沒有太多的理由與借口,推脫下去。因為,生命是有限的,每拖延一天,離死亡的日子就近了一天。如果我們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成長,我們將失去成長的機會有可能。

然而,許多人因為害怕死亡,因此害怕面對死亡。他們把對死亡的恐懼壓抑到深層的潛意識當中,以為這樣就可以免去痛苦,他們把自己變得麻木、逃避。就如同我的一個訪客說的那樣:「寧願選擇如您所說的豬一般不會思考、只會享受當下的生活,也不願去體驗如此這般糾結過去、焦慮未來,飽受病痛折磨的地獄般的生活。」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思考生與死的問題。正如我所說,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與勇氣串上抑鬱症、焦慮症。不敢面對死亡問題的那些人,抑鬱症對他們來說太奢侈了,他們寧願做行屍走肉的機器人,也不願意讓自己成長。

所以,我常常說,抑鬱症、焦慮症是生命的一個禮物,那個病人並不是要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自尋煩惱。只是因為他們在思索,在探索,如同二千多年前的佛佗一樣,在重新建立他們的自我,這是心靈成長的一個重要的時機!

敬請關注《死亡與生命的意義》系列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城催眠師心理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京城催眠師心理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