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府村落走出的宰相
(廣告)
車圈村走出的宰相 王珪
敢於直諫皇帝,其畫像被掛進凌煙閣。
眉縣常興鎮車圈村位於秦嶺山下、渭水河畔,這裡自古就名人輩出,尤其是唐朝時村中的王氏家族,更是人才濟濟。唐初名相王珪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據《眉縣誌》記載,王珪的父親王覬擔任過北齊樂陵太守,可惜在王珪年幼時便去世了,年幼的王珪與母親相依為命。他性情溫和, 安貧樂道, 人品和才智頗為人們稱讚。王珪的叔父王頗是位學識淵博的大儒, 曾多次向親友誇讚王珪:「門戶所寄,惟在此兒耳。」
隋朝時,王珪當過官,但在隋煬帝楊廣即位後,王珪就帶著母親進山隱居;後來隨著唐朝建立,王珪被唐高祖李淵征為太子李建成的幕僚,負責侍從禮儀,審核太子的奏章文書。由於忠心和盡責,王珪頗得李建成的尊敬。後來李世民即位,他十分賞識王珪的才識和德行,便拜王珪為諫議大夫,經常召他入宮共論為政、任賢、納諫、禮儀等關乎國家興衰之事。因為王珪敢於直諫,且善於以古喻今,李世民十分器重他,曾對他說:「卿若常居諫官,朕必永無過失矣。」
貞觀年間,王珪成為宰相,與房玄齡、魏徵等名臣共襄國政。一次諸宰相侍宴, 太宗要王珪評論一下房玄齡等大臣的才幹,並且要和王珪自己比較一下。王珪誠懇地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房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 臣不如溫彥博。處繁治劇,眾務必恭,臣不如戴胄。恥君不及堯舜,以諫諍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於數子,亦有一日之長。」太宗點頭稱是,諸宰相皆嘆服。因為王珪「盡心所事」,李世民一再為他加官晉爵,先賜爵永寧縣男,後又晉位郡公,併兼太子右庶子。王珪病逝後,李世民甚至著喪服致哀,王珪的畫像被掛進凌煙閣。
蟠龍塬走出的宰相黨崇雅
主張依法辦案,減免災民賦稅。
清順治十二年,在今金台區蟠龍鎮南塬邊蟠龍山村的鄉間小路上,村民們經常會看到一位老人孤獨的背影,他騎著一頭瘦毛驢,後面跟著一個童僕,一老、一少、一驢默默地朝著西山走去。誰也未曾料到,這位孤獨的古稀老人就是「退休」回家的翰林國史院大學士黨崇雅。
黨崇雅,字衡彬,號於姜,寶雞蟠龍山村人,生於明萬曆十二年。他 27 歲中舉人,40 歲中進士,在明後期官至戶部左侍郎。然而,隨著大明王朝的土崩瓦解,黨崇雅先是跟隨李自成,後從清,順治元年再次入仕,歷任戶部侍郎、刑部左侍郎、刑部尚書、戶部尚書、翰林國史院大學士,其間還兼任太子太保等職, 可謂位極人臣。後來,黨崇雅以70 歲高齡隱退返回家鄉。
黨崇雅雖三易其主,由明臣而降大順再轉而仕清,但無論朝代如何更迭,黨崇雅恪盡職守、治國輔政的初心不曾改變,因此從一個七品地方小官,最終躋身一品中央大員。在清初人才急缺的情況下,黨崇雅先後掌管錢糧賦稅、刑部律法,他反對株連無辜, 主張爭取民心,參與編撰了《大清律》、主持編修了《資政要覽《》勸善要言》等著作。他還為陝甘受災地區減免賦稅,使成千上萬的百姓度過災荒,對清初經濟的發展、社會秩序的穩定、政權的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儘管黨崇雅在仕途上成就斐然、貢獻突出,但他三易其主的經歷卻被人詬病。加之黨崇雅的兒子黨恂如英年早逝,孫輩又尚年幼,常常門庭寂寂,他的晚年生活讓人唏噓不已。70 多歲回到老家後,這位孤獨的老人便將自己隱沒在西山一處「意先居」石洞中,用寫詩來抒發失子之痛和回憶一生功過。「追昔泣今,此心之悔,翻天覆地,猶然我也。秦人不自哀,誰其哀之……」「心濤千丈血,點點向誰傾?」這位三朝元老宰相黨崇雅在詩集《鵑失啼》中,如此訴說著不幸與苦衷。
魏家崖村走出的宰相 楊炎
設立兩稅法,首創國家財政預算制度。
高新區千河鎮通往馮家山水庫的公路邊有一座土崖,崖上就是魏家崖村。別看村子不大,卻在歷史上鼎鼎有名。諸葛亮曾在這裡築城建寨,攻打魏軍;清朝時,果親王允禮曾在這裡休息、賦詩;而且唐朝宰相、兩稅法的創造和推行者楊炎就在這裡長大。
魏家崖村古屬天興縣,三國時,為了攻打魏國,諸葛亮曾在這裡築起一座城寨,後來被稱為「石鼻城」或「石鼻寨」,唐朝宰相楊炎就出生在這裡。
《新唐書》中記載:「楊炎,字公南,鳳翔天興人。」還有史書稱,楊炎就出生於石鼻城。楊炎祖上四代在當時都比較有名,他的曾祖父楊大寶是唐初的龍門令,因為拒降劉武周,城破後被殺,被唐高祖李淵追贈為全節侯。楊炎和父親以及祖父也都因為孝行被朝廷嘉獎過《新唐書》中這樣形容楊炎一家:「炎三世以孝行聞,至門樹六闕,古所未有。」
在史書中,楊炎是一個「美鬚眉,峻風宇,文藻雄蔚,然豪爽尚氣」的人,當時在千隴一帶,楊炎被稱為「小楊山人」。唐德宗時,楊炎被起用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楊炎擔任宰相一職約兩年,這兩年里,他在財政方面進行了重要改革。他不但將皇室財政與國家財政分開,還提出「量出制入」的財政概念,就是先確定國家每年各項支出的數額,然後根據這個數額進行各項收支。這種做法也開了世界各國預算制度的先河。
楊炎還主張以土地、業產等財富的多寡,按每戶的貧富差別進行課徵。這使得封建人身依附關係有所削弱,適應了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計資而稅的兩稅法代替西晉以來計丁而稅的制度,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措施,在中國財政思想史上是一個大突破。
可惜楊炎這人有點兒小心眼,因為一點兒小事,就奪了自己的寶雞鄉黨段秀實的兵權。再後來,楊炎被心懷妒忌的同僚盧杞打擊報復,被貶為崖州司馬,在流放途中又被賜死。後來,朝廷下詔,追復楊炎左僕射之職。
楊炎出生的石鼻城,現在還在魏家崖村留有一段高約十米、長數百米的遺址。
扶風竇家走出的宰相 竇威
不事殘暴權貴,制定唐代朝章國典。
扶風竇家是一個頗有故事的家族,出了不少皇后、文臣、武將等,其中不少竇姓男兒官至宰相,較為知名的有竇融、竇威、竇抗等人。至今,仍有許多竇氏宰相的故事流傳在扶風民間。
唐朝時,扶風竇家出了一個宰相叫竇威,竇威的父親叫竇熾, 在隋朝時任太傅。竇家是望族,竇家男兒喜好武功軍事一類,只有這個竇威喜歡研讀文史、做學問, 常被兄弟們嘲笑為「書獃子「」書痴」,但竇威依然堅持自己的志向。隋朝建立後,兄弟們因為建立軍功,被授予較高的職位,竇威被舉薦為秘書郎,在這個職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學問長進了許多, 可兄弟們認為那是閑職,瞧不上他,嘲笑說:「昔孔子積學成聖,猶狼狽當時,棲遲若此,汝效此道,復欲何求?」大概意思是,當年孔子博學多才成為聖人,都不得志,你走這條路子,又能有什麼出息呢?竇威笑而不答。
後來,竇威在蜀王那裡做秘書,發現蜀王生性殘暴,常有不法之舉,於是竇威稱病辭官而去,回家繼續做學問。唐高祖李淵進入長安後,竇威與李淵是舊識,竇威的才學深得李淵賞識, 於是竇威被任命為大丞相府司錄參軍。當時唐朝新立,需要建立新的制度禮儀,竇威在隋朝做官多年,精於歷朝歷代的制度禮儀,出色地制定了唐的君臣禮節和朝章國典。因業績突出,竇威被任為內史令,拜為相,成為唐高祖李淵的肱股之臣。
竇威博學多才,每當談論國政得失時,竇威都會以歷史上的經驗教訓而加以論述,有理有據,很受李淵器重。竇威患病,李淵前往探視,竇威逝世後, 被追封為延安郡公。李淵曾對裴寂說:「 竇威,今之叔孫通也。」叔孫通是西漢重臣,制定了漢朝禮儀制度,被司馬遷評價為漢家儒宗,李淵將竇威比作叔孫通, 可見對其業績的高度肯定。品讀唐朝宰相竇威的故事,帶給人啟示:不論什麼時候,知識文化都很重要。
寶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家旗 張帆 張瓊
編輯:楊青 實習編輯:豆攀
審核:潘國利
TAG:寶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