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
蜀漢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最終以諸葛亮病死軍中而宣告失敗。那為何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三國蜀後主劉憚即位後,諸葛亮蜀國主政,屢次興兵北伐,但勞而無功,心力交瘁,最終身隕征途,常使人慨嘆不己!其時,蜀地, 國小力弱,易守難攻。為何以諸葛經天緯地之大才,竟不顧現實,以短擊長,不自量力,堅持北伐?後世史學眾說紛紜。
首先,三國鼎立之所以能夠形成,蜀漢之所以能夠割據益州,和當時中原戰亂之後,人口流失有很大關係。當時的大臣上奏時說,我們魏國的人口加起來,才相當於漢朝一個郡的人口。這雖然是誇張,但說明中原的經濟、社會被破壞的很厲害。同時,益州、荊州、揚州,因為劉璋、劉表、孫策的緣故,相對來說,免於動亂。甚至,從北方來的流民,使得當地可以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孫策這邊,張昭自己就是北方來的的。劉璋那裡,他之所以可以坐穩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荊州流民組成的東州兵。一旦北方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和平,經濟逐步恢復,整個南方聯合起來,也沒有辦法抗衡北方。這種狀況,隋代還是這樣,唐以後才逐漸改變。簡單說,對於孫劉來說,南方能夠割據,只是暫時的。
諸葛亮是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這個小小地方,再怎麼發展也到頭了。但中原一旦恢復起來,統一南方只是時間問題。就像打星際,你只有一個基地,但有好幾個農民在採礦,別人有十個分基地了,但每個基地只有一個農民在採礦。那你怎麼辦?趕快暴兵出去打,爭取拿下別人一個分基地先。不然別人出多農民采了礦,開始暴兵了,你就完了。這是蜀漢「王業不偏安」的大背景。重複一下,中原的喪亂決定了南方割據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復完成,南方絕無割據的可能。
除此之外,歷代都有人說,諸葛亮北伐的另一個考量,就是爭取引起中原新的動亂,阻撓或者拖延北方經濟恢復的過程。應該說,這是對的,這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對中他自己說,「天下有變」,再出去打,天下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就只能想辦法創造變化。但更加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諸葛亮帶著四川小小一個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動亂呢?諸葛亮的寶到底壓在什麼上面?大致,這和曹魏的兵制有關。曹魏的時候,因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個很髮指的制度,當兵的人世世代代當兵,做二等公民。大體平時要種地,打仗的時候發配邊疆,老婆孩子做人質,萬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馬上改嫁,快點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劉備進攻漢中的時候,那時候曹操就要從很遠的地方發兵,那裡當兵的就不高興了,就會起事端。簡單說,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時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決定了發兵的成本遠遠高於蜀漢。雖然蜀道很艱難,但是曹魏從全國集中兵家到關中去打仗,更加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
最後,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劉備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團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進入益州,和當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著很多矛盾。一開始,關羽丟了荊州,劉備想奪回荊州,那時候劉備的思路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統治益州,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集團統治荊州。這樣呢,以荊州的政治經濟利益,滿足益州集團,也以益州之重,交給荊州集團。這樣,長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託和牽制。所以劉備一定要取荊州,益州集團,比如黃權,也大力支持。但劉備沒能奪回荊州。這樣產生的問題很大。對於益州集團而言,與其供一個土皇帝,還不如做大魏的一個州划算。事實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經接受了曹魏代漢的合法性。所以諸葛亮的政策,必須堅持漢朝的正統,堅持北伐,也通過北伐,打壓反對北伐的地方集團,給支持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機會(比如重要李嚴的兒子李豐),選拔新的人才。同時,整個蜀漢,因為對益州集團的打壓,缺乏人才始終是北伐的掣肘,鍛煉、培養、爭取人才,也逐漸成為北伐的另一個目的。
綜上,諸葛亮北伐,主要是為了迫使魏國在離開邊境很遠的徵發兵戶,消耗國力的同時,引起潛在的社會動亂,從而減緩北方經濟恢復的速度。一旦出現機會的話,進入關中,逐鹿中原。如果沒有機會的話,以保存國力、兵力,鞏固對蜀漢的控制。所以諸葛亮北伐,大體以穩妥為主,能夠賺魏國一支軍,一員將,那就很好了——這點諸葛亮做得很好。
※劉伯溫與諸葛亮到底誰更厲害?
※秦二世胡亥比秦始皇還殘暴,為了王位,處死23個親兄弟,碾死10個姐妹
TAG:歷史大風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