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外沒有像我們這麼喜歡給手機貼膜?
在國內很多人一般買了手機後都會給都手機先貼膜,這好像已經成了習慣,但是在國外卻和我們國內正好相反,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呢,國內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鑒於文化、思想、經濟水平等不同,自然也就展現出很多看起來「不可理解」、「不可思議」的偏差。比如國人有房才有安全感,沒房丈母娘都不樂意。而歐美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則以租房為主。此外在消費理念上,即使互聯網金融已迅速普及,國人還是習慣於儲蓄型消費,而很多「外國人」則將超前消費當成必然。
即使是在電子產品方面,國內外也有著巨大差異。比如在美國和歐洲市場基本是以三星和iPhone為主,國產手機一般只有旗艦機型才能分得一杯羹。而在印度市場,中國國產低端手機「橫行」,成功搶得一塊大蛋糕。至於在非洲,中國產的功能機更是成為中流砥柱。
而在貼膜方面,其實歐美和中國也有著很大不同。主要是對於「膜」的態度,國人和「外國人」有著顯著差異。以汽車貼膜為例,國人認為貼膜能夠防紫外線、防晒,還能提高車內的密閉性和隱私性,使汽車的外觀更顯檔次。而在國外,因為貼膜會降低車窗可見光的透射率導致交通事故上升,很多政府限制或禁止汽車貼膜,而「外國人」也養成了不貼膜的習慣。
至於手機貼膜,國人也是習慣性的舉措——什麼東西都要保護起來。或許,這就是空調罩、沙發罩,乃至飲水機罩等能夠大肆流行起來的原因。而且早期的手機屏幕並不像現在這樣耐刮耐磨,貼膜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保護作用。而且前幾年限於收入等,手機的換新頻率沒有這麼高。一部手機往往要用兩三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貼膜自然就成為保護手機、延長使用壽命的必然舉措。
而「外國人」不喜歡給手機貼膜,也有著多種原因。比如他們本身就沒有為各種產品添加保護措施的習慣,自然也不會有為手機這一消費品貼膜的習慣。此外,國外的人工成本普遍較高。比如安裝空調、通通下水道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其實呢,手機貼膜也是一個技術活兒,據說國外也有「貼膜師傅」,但一次貼膜的收費價格就為30美元左右。這樣的價格自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也就導致貼膜在歐美國家並不流行。當熱,更重要的是歐美「外國人」收入水平都很高,換手機很頻繁。貼膜保護手機?完全不考慮呢!
最後還要提一下的是,現在的手機屏幕都沒那麼容易損壞了,國人可以改下貼膜的習慣了!(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智能汽車、無人駕駛正面臨倫理困境?
※共享出行瘋狂併購背後,打造全交通鏈條才能讓Uber們更快樂
TAG:康斯坦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