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從荷蘭沉船中打撈起一東西,改造成讓後金聞之喪膽的大殺器

明朝從荷蘭沉船中打撈起一東西,改造成讓後金聞之喪膽的大殺器

要講這件大殺器,先說明朝的寧遠大捷。

天啟六年,發生一件明朝上下歡欣鼓舞的大事,明軍大將袁崇煥,在寧遠大破後金軍努爾哈赤,取得了寧遠大捷,這是明軍繼鎮江大捷後,又一次大勝後金軍,後金主帥努爾哈赤負傷敗退。明朝「朝野歡呼,士庶空巷相慶」。

(火炮攻城效果圖)

不可一世的後金軍為什麼在寧遠慘敗呢?原來是明軍的一種守城武器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那就是「紅衣大炮」。

袁崇煥在寧遠戰役中制定了「以台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的作戰策略,在城牆上布置了11門紅衣大炮,就是這11門大炮,讓後金軍損失慘重,幫助明軍抵擋住了後金的進攻,成功地保住了寧遠城,並重傷了努爾哈赤。

那麼,紅衣大炮究竟是何來歷呢?

紅衣大炮原名「紅夷大炮」。清朝時,因清政府忌諱,所以後來改稱為紅衣大炮。

明朝的紅夷大炮最先來自於荷蘭。萬曆48年,荷蘭海船在廣東近海沉沒,明朝政府隨即組織專人打撈,經過數月的努力,一共打撈上來近40門大炮。

工匠們認真研究了打撈上來的大炮後,改進了鑄炮技術,利用銅和鐵的不同熔點,採用鐵芯銅體鑄造法,造出了新型大炮。這種大炮相比於荷蘭沉船上的大炮,重量更輕,管壁較薄,能容納更大的炮彈。

經過明朝的一系列改良,提高了大炮的射程和精準度,同時降低了製造成本,使大炮更加經久耐用。

(紅衣大炮)

天啟年間,明朝開始大規模地製造這種經過改良的大炮,前後共鑄造了十四門,其中有幾門就被帶到了寧遠的城牆上。

後來,又從澳門購入了一些大炮,到寧遠大戰之前,明軍能使用的大炮接近40門。

紅夷大炮的威力很大。尤其在對陣步兵和騎兵作戰時,具有很大的優勢。

據史載,寧遠大戰開始的前幾天,袁崇煥依靠艱固的城防工事,阻擋了後金的數輪強攻。後金騎兵攻至城下時,明軍箭如雨下,後金軍只能撤退,經過數次衝鋒,雙方互有傷亡。

努爾哈赤急於拿下寧遠城,企圖速戰速決,不斷地向寧遠城下增兵,士兵越來越多,蜂擁而至,大都集中在城下。

這時,袁崇煥下令,炮擊後金軍,城上11門紅夷大炮齊射,「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戰鬥過程中,袁崇煥發現大炮有射擊死角,他及時調整了紅夷大炮的部署位置,除了著重強化正面的火力外,「門角兩台攢對橫擊」,解決了大炮的射擊死角,給予了後金軍極大的殺傷。

戰鬥持續了一整天,明軍倚仗紅夷大炮的威力,重創了後金的騎兵,金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但努爾哈赤仍不打算放棄,強令繼續攻城,後金士兵懼怕火炮的威力,只能在火炮的射程之外猶豫不前。即使金軍將領持刀斬殺臨陣逃脫之人,士兵也不敢進攻。

努爾哈赤無奈,只得鳴金收兵。下令後退10里紮營修整。

(寧遠大捷)

《明史》中對紅夷大炮在這場戰鬥中的威力,有這樣的記述:「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後來,明末文學家張岱有更加誇張的記述:「一炮糜爛數十里」。不過,這是不真實的,當時紅夷大炮的射程是無法達到數十里的。

守城軍民目睹了紅夷大炮的威力後,不由感慨:「似茲火器,真所謂不餉之兵、不秣之馬,無敵於天下之神物也!」

後金軍經過了寧遠大敗,吸取了教訓。在後來和明軍的戰鬥中,充分發揮騎兵來去如風的優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越過明軍大炮的射擊點,乘明軍大炮裝填彈藥之機,蜂擁而至。這樣,明軍的大炮還沒打響,就被金軍騎兵搶奪,成了後金軍的戰利品。

後金軍利用繳獲的紅夷大炮,結合騎兵的優勢,在其後對明朝的戰鬥中,攻破了明軍很多城池,明軍用大炮守城的優勢不復存在。

皇太極率領清軍在攻破大順李自成的潼關天險時,紅夷大炮還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秦叔寶戰功顯赫,為何李世民卻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把他排最後
蕭何不懂打仗,韓信又從未打過仗,蕭何從哪裡看出韓信是將才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