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明代洪武瓷器真偽怎麼鑒定

明代洪武瓷器真偽怎麼鑒定

明朝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窯場數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築陶瓷和其它類型的陶瓷製造大大地超過了以前歷代,是我國陶瓷發展的一次飛躍。洪武時期在官營瓷業帶動下,民窯燒造水平也有了很大發展。民窯器物以盤碗類生活用具為主,見有少量的罐,不見有琢器(即瓶類立件觀賞器),體現了明初民窯瓷器生產以實用為主的特點。這可能由於天下初定,當時生產剛剛從元末戰爭時期的停滯狀態恢復過來,經濟尚不發達。江西玉山發現刻有「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紀念款的白釉罐,器物造型豐滿,具有元明時期器物的渾圓特徵。此罐胎體厚重粗糙,釉層凝厚,白度很低,可以作為這一時期的標準器。那麼明代洪武瓷器的真偽又要如何鑒別呢?

一、辨胎釉:洪武瓷胎質乾澀,釉質肥厚凝膩

就鑒別瓷器而言,胎為骨,釉為衣。細緻觀察胎體和釉面也是斷代和鑒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洪武瓷的胎質較白、乾澀、間有空隙;釉質肥厚凝膩如堆脂;釉面往往有開片現象,胎釉結合緊密;釉色呈乳白色,微微閃青灰。器物上常見縮釉現象,露胎處見窯紅。大多底足無釉,足牆較厚,中心有雞心狀突起,旋紋明顯,偶有粘砂現象,隨著工藝的變化,漸漸的足壁由厚到薄,由斜削到直削,由無釉砂底到釉底。

二、辨紋飾:小筆填繪,形成深淡的筆觸

瓷器上的紋飾,也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扁菊是洪武瓷最具代表性的紋飾,呈橢圓形,花蕊作斜網格紋,花蕊外以雙線描花廓花瓣兩層,裡層不填色,外層每個花瓣的頂端和一側留有白邊,用以表現花瓣之間的間隔,使花葉每一層花廓表現得很清楚。這種扁菊花形式有別於元代青花瓷上的菊花紋,為區分元代與明初瓷器提供了重要依據。外壁的變形蓮瓣與元代比較,洪武瓷器上的變形仰覆蓮瓣邊緣只勾線而不填色,除個別分開畫外,蓮瓣相互借用邊線,元代蓮瓣各自獨立,頸部的蕉葉紋由元代的中莖填色改為中莖拔白,紋飾用軟筆勾勒,線條流暢,多用沒骨畫法,即不用勾線填色,一筆點畫而成,有些紋飾填色使用小筆填繪,形成深淡的筆觸。

洪武民窯瓷器的紋飾比較簡單,器物內心常繪青花雙圈,內書草書的「福」、「壽」字,也有繪植物,如蘭草、蓮花、月映梅等,器物外壁常繪纏枝蓮、卷草紋、人物紋等。內口沿多有一道青花圈線,或一周幾何紋飾,值得注意的是器物底足外足牆不見青花圈線;畫法用筆簡練、樸實無華,俗稱「一筆點畫」,即在繪畫中沒有勾、勒、點、染,直接繪畫使紋飾一氣呵成。

三、辨品種:青花發色多數灰黑且淺淡,釉里紅多數發色為醬紅色

洪武時期主要燒造青花與釉里紅兩個品種。青花用料為國產的「土青」,色調普遍晦暗,發色藍中泛灰黑,凝聚出黑褐色斑點、但無暈散現象。釉里紅多數成色較淡,為醬紅色。除青花與釉里紅,大件器物不如小件器物發色艷麗。

四、辨工藝:無釉底足刷有一層橙紅色護胎釉,可見絲刷痕

盤碗類內底面器壁與器底相接處有一周下凹,俗稱「月亮底」。琢器類器物(瓶罐類器物),由於當時器物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有接胎痕;器物里釉有白色絞絲紋;洪武瓷器物底足除玉壺春、玉壺春執壺、大碗為釉底外,其它器物則底足無釉,無釉底足刷有一層橙紅色護胎釉,可見絲刷痕,且常見釉斑自然分布,大罐底部有沾沙,底足多為平削足,由於當時工具所限,器物底足修足並不十分規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龍陶瓷 的精彩文章:

明青花五彩的分類和成化鬥彩簡介
明代永樂瓷器鑒定的五種方法

TAG:唐龍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