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蛙》:生命不息,造人不止

《蛙》:生命不息,造人不止

文學的精魂還是要關注人的問題,關注人的痛苦,人的命運,而敏感的問題總是最集中的表現出人的本性,總是更能讓人物豐富立體。

——莫言

姥姥出生在1942年。

那一年,中原大饑荒肆意蔓延,土地乾旱,顆粒無收,蝗蟲壓城,草樹啃光,當時的報紙上甚至有人吃人的記載。姥姥能在那個環境下絕處逢生,真是福大命大。

成年之後的姥姥,長有一副貴人之相,身高體健,臉龐紅潤,頭腦靈活,談吐大方。

她18歲嫁與我的姥爺,20歲便當上了村裡的婦女主任,從此,迎來了人生中的黃金時代。

初讀莫言的《蛙》,姑姑那雷厲風行,瀟洒幹練的個性,常常讓我恍惚看到了姥姥的影子。

只是姑姑在大風大浪里沖了一輩子,而姥姥,卻早早上岸,與「政治任務」劃清界限。

姥姥說,當年,她接到鎮上計生辦下達的命令,曾親眼見過一個懷胎七月的婦人,一頭撞死在自家的門口。她以此,向那些嚴厲執法的人們反抗,可事不關己,眾人冷漠無言,轉身去了下一戶人家辦差。

姥姥說,她最終還是狠不下心來,於是辭了職務,當起了小老百姓,一輩子,過著粗茶淡飯的日子。而那個代替姥姥的女人,沒幾年,官職就翻了幾番。

帶著敬畏和崇拜的心情,讀完莫言這本號稱「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 的小說,內心異常沉痛,不禁對改革開放初期,那些受苦受難,又向死而生的堅韌生命,惋惜與痛心的同時,又充滿敬重之情。

莫言的文字,總能真實有力地直擊人心,現實而夢幻,疼痛而爽快。

本書的前四部分,以書信體的方式層層揭開故事的脈絡,後一部分,又以話劇的方式結束對「生命」的探尋。勇敢創新的寫作方式,讓人耳目一新,大為感嘆,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正如,有句話所說:故事怎麼講,顯然要比故事講什麼更為重要。

莫言在後序里說,文學的精魂還是要關注人的問題,關注人的痛苦,人的命運,而敏感的問題總是最集中的表現出人的本性,總是更能讓人物豐富立體。

《蛙》這本書,以姑姑一生的命運為主幹,講述了改革開放後,在執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過程中,發生的許多觸目驚心的事情,毫不避諱的揭露了當下中國生育問題上的混亂景象。

如今,生育問題早就因為嚴重的人口老齡化,而放開政策,再沒有人逼迫婦女去墮胎,去結紮。我們新一輩的年輕人,也已漸漸忘卻了那許久之前的故事,忘記了,因為我們的出生,父母所承受過的「苦刑」。

這本書,真實深刻地將我們帶回了幾十年前,那時,我的外婆、媽媽正年經,她們勤勞、善良、勇敢,他們努力保護著自己的孩子,為躲避「姑姑」們,翻過圍牆,藏過山洞,鑽過玉米地,躲在不知名的墳頭下面,瑟瑟發抖。

每每聽到這些,年幼的我總會對媽媽說:「誰讓你非要生二胎。」

媽媽一臉寵溺地回:「不生二胎,就沒有你了。」是啊,若是沒有那些鬥智斗勇、心驚膽戰,這世界又怎會有我呢?

但中國的千萬個農村裡的千萬個婦人,就沒有外婆、媽媽那麼幸運了。

本書講得是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故事,也是當時無數個農村,正發生的故事。

主人公的姑姑萬心,是個聰明果敢的人,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是個英勇的戰士。父親走後,她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成為一名婦產科醫生。

天賦異稟的姑姑,長了一雙綿里藏針,柔中帶剛,像絲綢、像寶玉一般的雙手。她與村裡的「老婆娘」鬥爭,將難產產婦的生命,從鬼門關里奪了回來。

自此,姑姑的技藝被神化,農村的產婆也漸漸退出歷史舞台。

那段時間是姑姑的黃金時期,就像書中所說:

那時候我是活菩薩,我是送子娘娘,我身上散發著百花的香氣,成群的蜜蜂跟著我飛,成群的蝴蝶跟著我飛。現在,現在他媽的蒼蠅跟著我飛。

計劃生育之前,姑姑用自己的雙手接生了成千上萬名嬰兒,是人盡皆知的神佛化身。而計劃生育之後,她用自己的雙手,又奪去了多少嬰兒的生命,成為人人唾棄的「活閻王」。

每個人都有兩面性。但像姑姑反差如此之大的,卻極為少見。她是救人的天使,也是殺人的惡魔,正是因為這種反差,才造就了她激烈、悲壯的一生。

姑姑是忠實的共產黨員,用她的話說,她就是太聽話了,太革命了,太忠心了,太認真了。文化大革命時,她被人誣陷,被人撕破頭皮,被人掛破鞋,受了多少罪,依然沒有改變她的初心。

嚴格執法中,六親不認的姑姑,將自己的親侄媳婦送上絕路,村裡懷了孕的「游擊隊」們,一個也別想逃過她的掌心。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

可是,她們並非死在姑姑的手中,而是死在時代的魔爪里啊。

而如今這個社會,投機取巧,假公濟私的人早就司空見慣,再也沒有這樣的「姑姑」了,也不知,是好,還是壞?

而將「生命」納入到「政治」的掌控範圍之內,是否有違人道?實施幾十年的計劃生育國策,殘忍到沒有人情味的行動,現在看來,又是對,還是錯?

想必那時的人,怎麼也無法想到,不過幾十年的光陰,社會上就出現了那麼多的不婚族、丁克族、不孕不育族,他們堅決不要孩子,只願輕鬆快樂了此一世。他們費盡心思,錢財散盡,卻始終難有一個自己的孩子。

這種天翻地覆的改變,讓人唏噓,也讓人痛心。

小說的第四部分,一改前幾章的悲劇色彩,轉而寫一個生命的誕生,意味著新時代的來臨,和生命的復甦。

當小獅子將蝌蚪的精子,注入到代孕者的體內,當蝌蚪為這個孩子由之前的抵觸,到後來的接受,並宣稱自己之前對代孕合法性的質疑,「只能說明不是社會出現了問題,而是我自己出現了問題。」

這種改變,同時也影射了現代社會的一些黑幕,這種有違人道主義的現狀,是否已經被社會、被常人所接受了呢?

姑姑的晚年,過著凄凄慘慘,神志不清的生活。她始終認為自己有罪,用捏泥娃娃的方式,悼念那些亡命之魂。

故事的最後,走在新時代里的每個人,都被自己的記憶折磨著,痛苦著。儘管眼前,已是日新月異,可心裡,卻仍逃不過命運的桎梏。

人生,或許就是一場悲劇。

在這個物質富足,飛速發展的時代,當食品、空氣、水質,這些人類賴以生存的東西遭到迫害,當人們不再相信善良、公平的字眼,當物慾橫流,金錢至上,我竟不知,孕育生命的意義,何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畝花園 的精彩文章:

TAG:半畝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