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喝水指南出爐!水是「百葯之王」但你真的會喝嘛?
水是生命之源,被譽為「百葯之王」。
當水分丟失量為體重的1%時,人就會感到口渴,身體機能開始受到影響;當丟失量佔到2%,運動機能受到影響,並伴有食慾降低、壓抑感等;當丟失量達到4%~8%時,會出現皮膚乾燥、聲音嘶啞、全身軟弱無力等;如果丟失量超過10%,就可能危及生命。即便它如此重要,人們或多或少還是忽略喝水。
喝水少,病痛多
便秘。大便70%都是水分,若身體缺水,大便中的水分就會被大腸吸收,導致大便乾燥,排泄不暢。建議便秘的人每天喝2升水,分成8~10次喝,同時多吃芹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
結石。臨床觀察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很多腎結石和尿路結石患者,飲水量比一般人少。這是因為喝水少會導致尿量減少,身體內的廢棄物不能隨著尿液及時排出來,易形成結石。
痛風。痛風是人體內尿酸增多或排泄減少,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腎臟等部位造成的。喝水少會導致尿酸不能順利排出體外,患病風險增高。
血栓。如果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飲水不足,血液黏稠度會升高,血液循環變慢,容易引發心肌梗死、腦血栓等。建議「三高」患者多喝鎂含量高的水。
癌症。多喝水對消化道、血液、泌尿系統都有益處。喝水多的人發生膀胱癌、前列腺癌、睾丸癌、輸尿管癌和腎盂癌的風險較低。美國研究表明,每天喝5杯水的女性比喝少於2杯水的,患結腸癌幾率降低45%;男性每天喝4杯水比喝少於1杯水的,患癌幾率降低32%。
十大情況該補水了
晚上睡覺前。人熟睡時,體內水分會通過排尿、出汗、呼吸不斷丟失,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代謝物積存。臨睡前適度喝水可緩解該現象,降低腦血栓等發病風險,尤其是老年人,不能因為怕起夜而拒絕睡前喝水。
早上起床後。人在早晨起床後會處於生理性缺水狀態。吃早餐前喝一杯水,只需要20秒,水分就能進入血液中,使血液迅速稀釋,改善夜間脫水情況。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加一片新鮮檸檬,起到清除宿便、排除毒素的功效。
洗澡後。很多人洗完澡覺得渴,端起一杯水一飲而盡。殊不知,洗熱水澡會令血流量增加,喝太快會對健康不利,尤其是老人。建議此時應小口慢速喝一杯溫水。
開空調半小時後。空調房內空氣乾燥,容易造成人體水分流失,鼻腔等處黏膜過干,甚至引發支氣管炎。因此,在空調房逗留超過半小時,就要及時補充水分,白開水、礦泉水、檸檬水等均可。
發燒時。人在高燒時,會以出汗的形式散熱,消耗大量水分。此時可少量多次地喝溫開水或溫葡萄糖水,小米粥、綠豆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尿變黃時。尿液呈淺黃色表明喝水量足夠;若尿液比較黃,就要立刻飲水500毫升左右;若尿液呈土黃色,說明已經嚴重脫水,需要及時補水並去醫院治療。
坐飛機時。很多飛行不適與機艙內乾燥有關。短途旅客最好在起飛前就開始補水,飛行中再喝點水,感覺不渴就行;長途旅客應保證每小時補充一次水;尤其冬天機艙內溫度高,身體「隱形失水」多,更需要補水。
心情煩躁時。當一個人痛苦煩躁時,腎上腺素就會飆升。此時不妨喝一杯水,腎上腺素會隨著水分排出體外,心情或許會輕鬆許多。
孕期。准媽媽體內的血流量增加了一倍,需要大量水分。如果喝水過少,會導致代謝廢物濃度升高,增加尿路感染幾率,對胎兒不利。
運動期間。運動會消耗大量水分,尤其是孩子,需水量高於成年人。除了運動前要喝水,運動時每隔半小時也應適當補水。天氣較熱或運動量大時,孩子應保證喝夠4升水。很多父母不讓孩子喝碳酸飲料,卻對果汁網開一面。事實上,過早飲用果汁會加重孩子對甜食的渴望,導致肥胖。
夏季喝水有講究 這4個注意事項你了解嗎?
首先,從水量上來說,夏季喝水的水量並不能一成不變。據《山西日報》報道,要想保證體內水平衡,就要根據人體的水分排出量來調整喝水的水量。一般來說,在夏季的高溫環境中,人體的水分排出量可達到約3300毫升,此時如果再進行大運動量的鍛煉,水分排出量可以達到6600毫升。
其次,從喝水頻率上來說,有些人感到口渴就馬上、迅速、大口喝水,但這種喝水方式並不合理。一次性、快速、大量地「牛飲」會給人體帶來不良的負擔。喝水最好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而且要主動喝水,不要感到口渴時再喝水。
再次,從水的類型上來說,夏季很多人愛喝各種果汁、碳酸飲料等,這些飲料幾乎都含糖,喝太多可能導致血糖升高、影響日常飲食等。因此,飲料不宜多喝,更不能作為日常水來飲用。喝水時最好喝白開水,白開水不僅成本較低,而且安全性、純凈度、吸收性都非常好。
另外,從水溫上來說,很多人在夏季喜歡喝冷飲,夏季喝水時,最好將水溫控制在10℃左右。如果水溫過高,會導致人體新陳代謝加快,使進入人體的水分更快地轉換成汗液流出體外;水溫過低,或者直接飲用冰水,則有可能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影響身體健康。
喝足水就能護關節
喝足水。人體韌帶中65%~80%的成分是水。保持體內水分充足,能讓關節之間的韌帶保持潤滑,提高韌性,更好地承受身體重量和運動帶來的衝擊。喝水是護關節最方便、最簡單的方法,但也經常被忽視。建議老人不要等渴了才喝水,保證每天喝足1500~1700毫升水。
控制體重。關節韌帶承受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體重,所以老人身體發福不能聽之任之,要在營養專家指導下將體重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嘗試地中海飲食。老人不妨試試地中海飲食,多吃果蔬,適量吃些海鮮和堅果,不僅有助減重,還能減輕身體炎症,降低關節及韌帶損傷幾率。等渴了再喝水,那就晚了
長期缺水會導致身體機能紊亂
水承擔著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當我們喝水太少時,人體體內儲備的水就會先去滿足最重要器官對水的需要。同時,人體會發出警告信號!如果長期缺水,就可能導致人體機能紊亂,疾病的癥狀也就出現了。
口渴是身體最明顯的缺水信號,感覺渴了,已經缺水。尿少、尿色黃是另一個自身判斷缺水的信號,隨著身體缺水量的增加,尿少程度和尿液黃色也逐漸加深。而身體失水量達到體重的10%時,人就會感到煩躁、全身無力、體溫升高、血壓下降、皮膚失去彈性。當失水超過體重的20%,會引起死亡。
補水如此重要,但多喝水就一定好嗎?
事實上,對於某些疾病患者來說喝水過多對身體也會產生危害。如腎臟病、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都不能水攝入過多,可引起體內水過多或水中毒等,應遵照醫囑攝入適量的水。
不同人群應按照具體的情況科學補水
人體對水的需要量受年齡、身體活動、環境溫度等多因素影響,故其變化很大。一般情況下,建議在溫和氣候條件下生活的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每日飲水1500毫升-1700毫升(女性1500毫升,男性1700毫升),約7杯-8杯。
在高溫環境下勞動或運動的人,出汗量較大。根據個人的體力負荷和熱應激狀態,他們每日的水需要量應適當增加,必要情況下,應適當補充淡鹽水(濃度為0.9%)。
在一般環境溫度下,運動員、農民、軍人、礦工、建築工人、消防隊員等身體活動水平較高的人群,在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的體力活動,都會經出汗而增加水的丟失,要注意額外補充水分,同時需要考慮補充淡鹽水(濃度為0.9%)。
重症中暑,不能馬上喝水
專家特彆強調,不是對所有中暑者都需要立即補水。對於有熱射病癥狀表現的中暑者,暫時不要給病人喝水。
那高溫中暑有哪些類型,能採取什麼緊急處理措施呢?
中暑可分為輕症和重症中暑。輕症中暑表現為頭暈、頭疼、面色潮紅、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脈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重症中暑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
熱痙攣主要表現為肌肉疼痛或抽搐。
針對熱痙攣,應讓病人靜坐在涼爽的地方休息;飲用果汁或運動飲料;如果病人有心臟病史或1小時後熱痙攣的狀況還沒有消退,要趕緊就醫。
心臟有問題,喝水五不宜
不宜過猛。心臟病人喝水太猛,會使心臟負荷過大,出現呼吸困難、心悸等癥狀,甚至危及生命。喝水時千萬不能一鼓作氣全喝掉,要一口一口慢慢喝。
不宜過多。心臟病人服藥喝水以200~300毫升為宜,小口喝下,每天可少量多次喝水。
不宜過燙。建議平時喝30~40攝氏度的溫開水。吃飯喝湯時也一樣,剛出鍋的羹湯別馬上就喝,稍微放涼一會兒,再用勺子舀著喝。
不宜過勤。心臟病人應採取少量、多次、勻速的間斷補水方法,即每隔2~3小時適當飲水,每次200毫升左右,尤其睡前、半夜醒來和晨醒這3個時段,要喝水100毫升。
不宜過涼。進入夏季後,人們都喜歡喝冰鎮飲品、吃冰西瓜來解暑。但有心臟疾病的人,最好別吃剛從冰箱拿出來的飲料和食物,否則會增加心率、加大心臟耗氧量,有誘發心律失常、心絞痛的危險。
這樣喝水最養胃!讓你有個好身體
35℃~40℃溫水:胃養腸道
35℃~40℃的溫水,是胃腸道感覺最舒服的溫度。
俗話說「十胃九病」,胃作為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非常容易得病的,必須小心呵護。晨起喝杯溫開水,能幫腸胃道「減負」。而且,溫開水能幫助緩解便秘,降低腦血栓、心肌梗塞的發病率,還能幫助吸收早餐中的營養。因此,清晨起床後,一定記得喝1—2杯(200—400毫升)的溫開水。
養護腸胃,不建議喝太熱或太涼的水,過燙的液體進入食道,會破壞食道黏膜和刺激黏膜增生,誘發食道癌,這已是醫學界的定論。而攝入冷飲會使胃腸黏膜突然遇冷而使原來開放的毛細血管收縮,使平滑肌痙攣,可以引起胃腸不適或絞痛甚至是腹瀉。
45~50℃水:寶寶喝奶粉最安心
用45℃的溫水沖奶粉(大部分奶粉),奶粉溶解最好!
研究表明,從感官角度分析,用45℃左右的水溫沖泡嬰幼兒奶粉,其香味最純正、溶解性最好,奶液均勻、無掛壁現象。經實驗表明,如果水溫過涼(以25℃為例),奶粉會有無法溶解的白色顆粒(也就是俗稱的沖泡不開)。而如果水溫過熱( 70℃)牛奶中出現了少量的白色大顆粒,有奶粉掛壁現象,且出現少量的奶粉團塊。(90℃)水沖泡的奶粉出現大量白色大顆粒和奶粉團塊。
可見低溫下奶粉無法徹底溶解,而高溫下奶粉中的蛋白髮生了變性,形成了不易溶解的顆粒和團塊。因此,家長們該知道了,用45℃的溫水給寶寶沖泡奶粉最好。
壹妹提醒: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們,都能學會科學喝水,珍惜生命之源。
※午睡有講究,你確定自己會午睡嗎?
※三伏天預警易中暑,做好防護看這裡!
TAG:壹互聯健康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