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後期,齊國隔岸觀火背後的內心小脾氣

戰國後期,齊國隔岸觀火背後的內心小脾氣

蘇洵在其《六國論》中寫道: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交好秦國)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到了戰國後期,齊國的國策基本上都是隔岸觀火,作壁上觀。有人說是齊國吃了秦國的蜜棗,上了秦國的當。其實,這並不靠譜,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並無長期穩固的國策,基本上都是見風使舵、朝秦暮楚,這也是山東六國的合縱終難成事的原因所在。齊國能夠做到幾十年隔岸觀火,其實是其心裡的小脾氣在作怪。

齊國在戰國的中前期,是一個對外很積極的國家。齊威王時期,任用鄒忌實行變革,齊國國力開始強盛,並於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大敗魏軍,終結了魏國戰國前期的霸主地位。威宣時期,齊國是東方諸侯中當之無愧的霸主。

至齊湣王時期,齊國的國力達到鼎峰,史載及湣王,奮二世(威、宣)之餘烈,南舉楚、淮,北並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強秦,五國賓從,鄒、魯之君,泗上諸侯皆入臣。然而,齊國在走向鼎盛的同時也埋下極大的禍根,齊湣王驕橫跋扈、窮兵黷武、又拒聽諫言、不講策略,致使其國內君臣不和、百姓離心,其國外又樹敵太多。最終導致於前284年,燕將樂毅合燕、秦、趙、韓、魏五國之兵伐齊,於濟水之西,擊破齊軍主力。後樂毅又遣還各諸侯軍隊,親率燕軍主力攻入臨淄,齊閔王出逃到莒,後被楚將淖齒所殺。而樂毅趁勝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僅剩莒與即墨兩城未下。

齊國雖後來又賴以田單以即墨而全復齊國,但齊國經此大亂元氣大傷。自此,齊國人的內心也深深地恨上各諸侯國。秦趙長平相持時,趙國乏糧,屢屢向齊國乞援,可齊國仍無動於衷,斷絕給予趙國援助,而趙國也被迫主動尋求與秦人決戰。而後,楚、韓、趙、魏、燕等國合縱抗秦,齊國都置身事外。其根源還是對其他諸侯國曾聯合伐齊,致齊國幾近亡國有關。故秦國與其他諸侯國相攻伐,齊國人的內心能感覺到一絲復仇的快意。

都說敵人的敵人會是朋友,可是當敵人的敵人比敵人還強大時,就不該慶幸而應提防。北宋末年,聯金滅遼就是慘痛的教訓。為收回「燕雲十六州」之地而「聯金抗遼」結果卻連秦嶺淮河以北的土地都丟了。當遼末年以「唇亡齒寒」之由向北宋當局求援,而北宋當局不但不加以援助,反而想痛打「落水狗」愚蠢地以為敵人的敵人就會是盟友,反而「引虎驅狼「,殊不知這敵人的敵人是比惡魔還兇殘的惡魔。

相比遼國,宋朝的錦繡繁華更讓金人艷羨,北宋的軍事力量還不如遼國,而遼國的軍事力量又明顯不抵金國,北宋不想著去平衡敵人之間的實力,看不清潛在的更大威脅,目光短淺,結果卻只能為別人所用。如果北宋的憑自身的實力可以制衡金國,金國才可以引為盟友,反之只能聯合較弱、胃口較小的敵人去抗衡實力更大、更兇殘的敵人。

戰國後期,齊國的心態也是如此。對曾經的仇恨放不下,在緊要關頭也不願對昔日的仇人施以援手,其最終也自然是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魯有三桓,卻為何沒能三分魯國?
蘇南存在感最低的城市,在歷史上也曾很闊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