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屹立「祖國之巔」,守望「精神屋脊」

屹立「祖國之巔」,守望「精神屋脊」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查果拉,伸手把天抓……」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藏語意為「鮮花盛開的地方」,其實這裡千年冰封、亘古無綠。數十年來,查果拉哨所不僅留下「老兵下山哭柳」「膠花以假亂真」的動人故事,也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中夯實著「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精神。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屹立「祖國之巔」 守望「精神屋脊」

——西藏軍區部隊官兵弘揚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革命精神新聞調查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晏 良 通訊員 姜奇駿

由於水壺凍成冰壺,駐守西藏塔克遜哨所的官兵巡邏途中用雪塊伴乾糧充饑。羅 凱攝

這個盛夏,隨著一篇題為《我站立的地方》新聞作品的刷屏,邊防營長余剛和戰友們的戍邊故事,令無數國人感動落淚。

有人說新聞是易碎品,一群普通官兵的故事,何以打動那麼多素不相識的人?走近駐守西藏雪域高原的官兵,你會深切地感到:故事背後是精神。

遠離繁華的都市,長年與寂寞、危險相伴,有的甚至獻出年輕的生命……都說西藏是世界屋脊,這群以苦為樂、為國奉獻、駐守在世界屋脊上的共和國軍人,守望的其實是「精神屋脊」。

在祖國的漫長邊防線上,在大江南北的座座營盤,默默為國堅守和擔當的軍人還有很多很多……

駐守在天南海北不同地方的軍人,有著共同的使命和堅守

踏著落日的餘暉,記者到某邊防營採訪。座談會上,一個細節映入眼帘:大家落座脫帽,可上等兵郭帥卻將手攥得老緊,余剛使了個眼色,他才緩緩摘下帽子,一不小心把假髮扯了下來。

來西藏兩年,這位小夥子頭髮嚴重脫落。然而,打動記者的不僅僅是他發亮的頭頂,還有他精彩的發言。

「今天,我要為自己鼓掌,很榮幸能分到山南邊關,守護這條14名烈士為此付出生命的邊防線。」郭帥的話透著一股軍人特有的豪邁。

記者了解到,剛入伍時,這位河南周口籍戰士並不這麼想。在川流不息的拉薩市區,郭帥發現來往車輛經過「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時,多會鳴笛致意。那時,他對「三千志士英勇捐軀,一代業績永垂青史」的記述感觸不深,認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是老一輩的事,離自己很遙遠。

後來,在軍史館看到的一組組數據、一段段故事讓郭帥陷入沉思:解放軍進藏至今,已有6000多人長眠於高原,幾乎每條天路上都埋有先烈的忠魂。在滿牆的英烈譜中,郭帥發現,修築川藏公路時犧牲的張福林烈士,竟與自己是周口老鄉。

「如果穿上軍裝還混時度日,將來又有何顏面見家鄉父老。」彷彿一夜之間,郭帥就長大了。

郭帥的高中同學中,有不少也到了部隊,他們當中,有海軍、空軍,還有駐守深山的火箭軍部隊。郭帥發現,當兵後大家都變了,變得「有擔當」。

「海水很咸,以苦為樂就能品出甜味。」一位在海島服役的同學告訴郭帥,「剛到海島時很不適應,但時間久了、習慣了,就變得自然了。」

「在康西瓦烈士陵園看到一排排墓碑,你會情不自禁地落淚。」入伍到新疆的高中室友在電話里對郭帥說,「就算是為了維護男人的尊嚴,也不能怕苦怕累。再說,邊防的條件現在有了很大改善。」

郭帥將自己與同學們交流的內容整理出來,與營里戰友們分享。

「現在全軍部隊都在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活動。艱苦奮鬥、犧牲奉獻精神的傳承,為一代代西藏軍人履行使命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根基。」西藏軍區某電抗旅政委卜海深向記者介紹,不少來到西藏的戰士,剛開始或多或少有些不適應,後來通過環境的熏染、戰友的影響,尤其是詳細了解到老一輩戍邊人的感人事迹,思想都發生了很大轉變。

穿越時空的「情景再現」,彰顯著革命精神的歷久彌新

與崗巴「高原戍邊模範營」的官兵握手,記者小心翼翼,生怕因用力過猛把官兵們手上的凍瘡、血泡給捏破了。

崗巴每年有大半時間刮七級以上大風。盛夏時節,該營四連挑選骨幹到海拔6280米的曲典尼瑪冰川巡邏。這群好男兒一路爬冰踏雪,堅持到點到位。鮮紅國旗下,他們莊嚴敬禮!敬禮的方向,曾有5名巡邏戰士化作冰雕。

記者曾在西藏軍區的軍史館翻拍過一張「崗巴血手」照片,那是上世紀60年代末拍的一張黑白照片。光影之中,戰士手上的血跡清晰可見。

50多年過去了,崗巴營的戍邊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可戍邊官兵的手卻與半個世紀前官兵的手驚人相似。照片里的「崗巴血手」彷彿穿越時空,出現在記者眼前,只不過黑白變成了彩色。

某邊防團組織「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授課的幹部說到「兩雙鞋」的故事一度哽咽。

這兩雙鞋再也回不到主人的腳上,歲月磨去了它們的鮮亮,血跡顯得斑駁且模糊。然而,那段爬行十里的悲壯征程,永遠印刻在共和國的土地上。

那次夜間巡邏,風雪蔽月,巡邏犬被捲走了,戰士韓志庚和黃毅迷了路。由於失聯斷炊,他倆靠撿馬糞里未消化的青稞粒充饑、以嚼冰吃雪止渴。飢餓加上疲憊,兩人實在走不動了,只能在雪地里爬行。一步,二步……艱難回到戰友懷抱,他倆的命保住了,可是腿部嚴重凍傷,被迫截肢。

從此,兩位勇士的鞋被保存了下來,成為連隊傳承紅色基因的鮮活教材。

「駐守在這裡的軍人,永遠要與風雪較量。」團政委施紅剛說,這些年來,雖然西藏駐防條件有所改善,但惡劣的自然環境不變,沒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犧牲奉獻精神,難以在這裡紮根守防。

「查果拉,伸手把天抓……」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藏語意為「鮮花盛開的地方」,其實這裡千年冰封、亘古無綠。數十年來,查果拉哨所不僅留下「老兵下山哭柳」「膠花以假亂真」的動人故事,也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中夯實著「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精神。

第五次換防到查果拉前,哨長白瑪多吉跑遍高海拔地區苗圃基地,又一次挑選了幾種適宜在極苦至寒環境生長的花草,連同一份精心整理的「培育細則」一起帶到哨所。「日照時,搬到室外吸收陽光;起風後,移到保溫房裡……」經過悉心管理,花草終於在哨所吐蕊。

查果拉開花了!看到蒼茫之中一抹紅,查果拉官兵一張張被紫外線灼傷的臉上,綻開了幸福的「花兒」……

在遠離戰火的和平年代,軍人的犧牲奉獻從未停止

「蓮花秘境」墨脫,曾令無數人望而卻步。在剛剛通車的天路旁邊,多了一座新墳:2017年9月20日,戰士梁昆煒在巡邏途中被飛石擊中,年輕的他倒下了,再也聽不到戰友的呼喚。

每次晚點名,當呼點到「梁昆煒」時,全連官兵齊聲答「到」。烈士的遺物還整齊地放著,高原的風不時拂過照片上那張年輕而俊俏的臉。

「軍人的犧牲奉獻在戰爭年代體現最充分,但在和平時期也從未停止過。」梁昆煒所在團政委普金承說,身處和平年代,軍人同樣要做好為國犧牲的心理準備。

「我以我身許邊關」。穿行在西藏漫漫邊防線上,在崗巴,36座墳塋訴說衷腸;在亞東,3名戰士在雪崩中長眠;在米林,「護林滅火英雄班」在烈火中永生……

被譽為「藏北雪蓮」的西藏那曲軍分區門診所護士彭燕對記者說,軍人就是高危職業,流血犧牲不止在戰場。對於身處「生命禁區」的高原邊防官兵來說,隨時都面臨難以預料的危險。

出生於1979年的彭燕,打破了女軍人在那曲戍守雪域高原時間最長的紀錄。每年清明,她都手捧鮮花,祭拜早逝的戰友段紹慧和鄭金玉,追憶三姐妹在一起最好的芳華。

「不同時代的共和國軍人,有著相同的人生抉擇——將自己的青春獻給祖國。」山南軍分區政委秦萬明說。

採訪中,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邊防某團副營長楊祥國向記者提到了一個特別的日期:1月15日。

34年前的這個日子,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張貴榮勘察邊防公路,手攥馬尾倒下;同一天,重慶永川楊姓人家添娃,取名祥國。

18年後,楊祥國入伍進藏,來到了張貴榮司令員當年犧牲的地方。仰望豐碑,他對自己說:「當一天兵,就要守好邊防一天。」

每次邊防巡邏,楊祥國都爭當「開路刀」。17年下來,他留下一串令人驚嘆的戍邊數字:在西藏軍區最險的巡邏路上走了72個來回,47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身上留下大小傷疤22處……

更令楊祥國自豪的,是他和戰友們突破了這條邊防路上的「七年之殤」——從1984年張貴榮將軍犧牲時起,此後的1991年、1998年和2005年,這條巡邏路上都有人殉職。從2005年起,這條邊防巡邏路上,再也沒出現過人員犧牲。一次次帶隊化險為夷的楊祥國用行動證明「七年一劫」,只是時間的巧合。

「什麼也不說,祖國知道我。」伴著高亢嘹亮的歌聲,一代代戍邊人走過雪山大漠,走過溝壑密林,走過無悔青春……

精神密鑰 永不生鏽

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 胡映衛

斗轉星移,時代更迭。在人民軍隊闊步向前的歷程中,有一種革命精神散發著歷久彌新的道德光芒,催生出無窮無盡的革命偉力——艱苦奮鬥、犧牲奉獻。

這種精神偉力,曾令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議。延安時期,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看到毛澤東簡陋窯洞里全部家當是一捲鋪蓋、幾件隨身之物,周恩來和戰士一樣睡著草席土炕,朱德用著馬尾製作的牙刷,彭德懷穿著降落傘改制的背心,感到十分震驚。他在《紅星照耀中國》中寫到他「發現了一種革命力量」,並稱之為「東方魔力」。

了解黨史軍史的人都知道,我黨我軍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在血脈里融入了這種精神力量的基因。「紅米飯那個南瓜湯,挖野菜那個也當糧,餐餐味道香」「穿草鞋那個背土槍,反圍剿那個鬥志旺,天天打勝仗……」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反映了紅軍將士艱苦奮鬥、不怕犧牲,在敵人圍追堵截、缺衣少糧、武器裝備極端落後的條件下,始終保持昂揚的鬥志。

艱苦奮鬥、犧牲奉獻作為我們黨和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貫穿於我黨我軍的全部歷史之中,詮釋著黨和軍隊興旺發達的真諦,昭示著黨和軍隊輝煌的未來。1929年毛澤東在古田會議上,就對紅軍中存在的享樂主義傾向進行了嚴厲批評。古田會議決議在「規定改善紅軍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突出強調「主要是用教育的方法,從思想上糾正個人主義」,並且將「有犧牲精神」「沒有發洋財的觀念」等作為吸收新黨員的條件。1936年,陳毅在梅嶺被國民黨反動派重重圍困時,在《梅嶺三章》中寫道:「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這種不畏艱難險阻、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源於崇高革命理想激發出的犧牲奉獻精神。

縱觀歷史,我軍之所以能夠英勇善戰、以弱勝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靠崇高的理想信念,靠艱苦奮鬥的精神品質,靠勇猛頑強的戰鬥作風,靠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習主席反覆強調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是我黨我軍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密鑰」。

現在,一些黨員幹部把艱苦奮鬥、犧牲奉獻的精神淡忘了。有人認為,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了,條件已經大為改善,講艱苦奮鬥過時了;還有人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推崇物質利益理所當然,講犧牲奉獻沒有說服力。這些認識是極其錯誤的。儘管不同時代對艱苦奮鬥、犧牲奉獻的具體要求不同,但本質含義和核心內容不會變、也不能變。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如何變化、黨和軍隊建設事業如何發展,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這把「精神密鑰」永遠不能生鏽。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當前,我軍正處在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的重要時期、戰鬥力生成模式加快轉變的關鍵時期、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化時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決心和歷盡磨礪不止步的勁頭,革命軍人必須把艱苦奮鬥、犧牲奉獻的精神和作風融入實現強軍目標的偉大實踐中,為實現強國夢、強軍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支撐人民軍隊奮勇向前的精神脊樑

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 韓金強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人民軍隊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犧牲奉獻的創業史、革命史。

1928年,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中寫道:「每天除糧食外的五分錢伙食費都感到缺乏,營養不足,病的甚多,醫院傷兵,其苦更甚。」「永新、寧岡兩縣沒有鹽吃,布匹、藥材完全斷絕,其他更不必說。」陳毅在《贛南遊擊詞》里寫道:「天將午,飢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這些生動的文字記載,是紅軍將士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的真實寫照。

1940年,海外華僑領袖陳嘉庚帶著南洋廣大華僑的殷殷囑託,率團回到祖國慰問抗日軍民。第一站,他來到重慶。蔣介石對陳嘉庚的到來十分重視,在重慶的數十天里,陳嘉庚的日程排滿了各種宴會,頓頓都是美酒佳肴。後來,陳嘉庚又來到延安,毛主席親自迎接並請他吃飯,桌上只有白菜、咸蘿蔔乾,外加一味雞湯,雞還是鄰居老大娘特地送來的。回到新加坡,陳嘉庚公開發表言論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翻雪山、過草地,反圍剿、抗倭寇……戰爭年代環境之艱苦、戰鬥之慘烈,用文字難以形容。和平建設時期,艱苦奮鬥、犧牲奉獻的精神仍沒有丟。建國初期,我軍第一代守島官兵踏上海島,執行駐防任務。面對沒有碼頭、沒有道路、沒有營房,島上無居民、無耕地、無淡水的艱苦環境,廣大海防官兵憑著一顆紅心、一柄大鎚、一根鋼釺,戰天鬥地,艱苦創業,用自己的雙手建起了碼頭、坑道、營房、哨所等完備的國防和生活設施,把荒無人煙的孤島建成了拱衛祖國的鋼鐵堡壘。

為了祖國利益甘願獻出一切乃至生命,這是一代代革命軍人用行動踐行的錚錚誓言。大渡河冒著槍林彈雨衝鋒的十七勇士、狼牙山縱身跳崖的五壯士、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奮勇堵槍眼的黃繼光等,一個個英雄用行動詮釋了犧牲奉獻的精神。據民政部門統計,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有姓名可查的犧牲革命者有370多萬。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犧牲16萬多人、負傷29萬多人。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犧牲26.38萬人,負傷104.89萬人。抗美援朝戰爭中壯烈犧牲和光榮負傷的志願軍戰士共36萬多人。

無論是硝煙瀰漫的殺敵戰場,還是在風霜雪雨的巡邏征程上,艱苦奮鬥、犧牲奉獻的革命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共和國軍人,成為支撐人民軍隊奮勇向前的精神脊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軍營里的24小時沒有世界盃、沒有夜生活,只有……
沙灘點兵?是的,沒錯,連家長都來圍觀了……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