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原名「鄭三發子」這個謠言,是誰捏造的? | 問答
問
:一直有傳言說,蔣介石是河南許昌人,本名「鄭三發子」,請問這種說法從何而來?文 | 楊津濤
這個傳言最早見於上世紀40年代。
當時曾有一個長得很像蔣介石的河南人,自稱「鄭二發子」,到重慶「認弟」。1962年,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里說:
「當時在重慶曾經鬧得滿城風雨,很多人都聽到過的一件新聞:蔣介石的親哥哥鄭某從河南家鄉到重慶找蔣介石,而蔣介石不認親兄的醜事,便是由戴笠一手來替他處理的。蔣介石隨母下堂到蔣家當『拖油瓶』之前,他母親所生的大兒子仍然留在河南鄭家。幾十年後,他的大哥弄清了這一底細,想到重慶見見這位當了委員長的同胞弟弟,敘一下骨肉之情。蔣介石哪肯承認有一個異姓的鄉下老兒是自己的親哥哥,不但不接見,並立刻叫戴笠替他處理這一件大不韙的『冒充領袖親兄案』。」
照沈醉的說法,戴笠怕鄭紹發把秘密泄露出去,就把他給軟禁起來,過了很久才放回。
圖:沈醉《我所知道的戴笠》一書中,對時人頗多污衊
眾所周知,沈醉的回憶文章慣於誇大事實,可信度不高。他在寫「鄭紹發」的時候,很多情節參考了唐人的小說《金陵春夢》。
不過,上世紀40年代,有一個河南人到南京找蔣介石「認親」,倒是確有其事。台灣「國史館」收錄有「鄭發呈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為請求謁見」(1948年6月22日,數位典藏號:001-015010-00001-101)等檔案資料。
圖:1948年鄭發請求謁見蔣介石的信函
不過,現存檔案史料中,見不到沈醉所謂的「戴笠奉命軟禁鄭發」的記載。
至於蔣介石變成「鄭三發子」,實與當時有媒體借題發揮有直接關係。
馮英子:「鄭三發子」
是我生造出來的
著名報人馮英子1986年在《鄭三發子的名字由來及其他》一文中披露,他主持香港《周末報》期間,曾在1949年12月發表一篇《蔣介石身世之謎》,其中說:
「民國三十年在重慶……說他是河南許昌繁城鎮的人,本來姓陳
(疑為「鄭」字之誤——引者注)
,弟兄三個,他是最小的一個。幼年死去父親,他只有兩三歲,母親在開封一位開銀樓的奉化蔣家做奶媽……後來蔣老闆年紀大了,把店盤給別人,帶著妻兒一同回到奉化,因為顧全妻子的臉面,蔣介石被認為他的親生兒子。」圖:馮英子,曾任香港《文匯報》總編輯、上海《新民晚報》副總編輯等職
1950年1月,《周末報》還發表了一篇來稿,作者自稱見過蔣介石的這位「胞兄」,並聽他說起蔣介石身世:
「那是光緒初年,咱河南大災,家母領著我弟兄倆逃荒到信陽,就在蔣家傭工,因此家母就改嫁蔣家,他才八歲只有跟著母親,我已十二歲就和一個同鄉在第二年回去,北伐的時候他到過繁城。卅二年我去重慶找他,沒有得見,那個姓戴的派了四個人陪著我,不准我這,不准我那,我受不了,卅五年就回家了……」
馮英子1995年隨上海作協到奉化溪口觀光,又想起這段往事。時過境遷多年,馮終於承認
「這事倒是我生造出來的」:
「1949年時,坊間曾說蔣介石是鄭三發子,其實這事倒是我生造出來的。
1949年間,我在香港辦《周末報》,當時有人投稿,說河南有一個人,到重慶尋蔣介石,說蔣介石是他的弟弟,此人名叫鄭二發子。蔣介石沒有為難他,叫軍統局的戴笠把他遣送回鄉了。我想既然蔣介石的哥哥是鄭二發子,那麼當然他就是鄭三發子了
,於是就在《周末報》上,寫鄭三發子如何如何了。當時作為敵對的陣營,互相醜化對方的統帥,是不成問題的。不料後來莊嚴澍先生(即唐人)寫《金陵春夢》,即據此大寫鄭三發子了。」
如馮英子所說,莊嚴澍(曾任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寫的《金陵春夢》第一集,讓蔣介石原名鄭三發子的故事廣為流傳。這本書說:
蔣介石「姓鄭,乳名三發子,河南省許州(今許昌市)西北十二華里的河街人氏」「大哥名叫鄭紹發,比他大七歲,二哥乳名二發子,比他大四歲」,後來許州發生大災,母親帶著鄭三發子逃難到浙江,改嫁給鹽商蔣肇聰,「三發子當然也改姓了蔣」「取名周泰,字瑞元,學名志清」。
此書還胡謅說,蔣介石後來為自己改名「中正」,其實是「宗鄭」的諧音,表示不忘本姓。
圖:不同版本的《金陵春夢》
需要說明的是,時人對《金陵春夢》所編造的這種低級橋段,相信者並不多。著名記者徐鑄成曾有評論:
「小說畢竟是小說,不能等同於歷史……比如,『鄭三發子』之說,解放前後,曾盛傳過……我在一九三六年遊歷蔣的故鄉奉化溪口時,曾訪問過當地的一些老人;六十年代初,又看到過一些蔣的親故,包括他的一位表兄所寫的史料,談蔣的世系、出身甚詳,都沒有涉及這一戲劇性的插曲。」
馮英子、徐鑄成在民國時期,皆是「反蔣」的左翼人士。馮承認
「這事倒是我生造出來的」,
徐的訪問認為「蔣的世系、出身甚詳」,
可見其事確屬子虛烏有。河南方面,曾力圖證實蔣出生於許昌
上世紀80年代,河南人為把蔣介石拉為「鄉賢」,又把與「鄭三發子」有關的文章結集出版。
如1981年,《河南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上刊登了3篇文章:張仲魯《關於蔣介石家世的一些傳聞》、李延朗《關於蔣介石家世的點滴見聞》和未署名的《關於蔣介石家世的補充》,均力圖證明蔣介石是生於河南許昌的「鄭三發子」。
張仲魯的文章說,蔣介石的「胞兄鄭發」1942年曾到重慶尋親,和「郜子舉(軍長、補訓處長)、李肖庭(軍委會參議)、蔡芷生(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等人」說起蔣的身世:
「大概是在清光緒十年(一八八五年)左右,當蔣介石才四到五歲的時候,許昌縣衙門有位蔣姓師爺,在當地雇了一個女僕,帶著一個小孩。這個女僕就是蔣介石的母親,這個小孩也就是蔣介石本人。不久,縣官卸任,這位師爺亦隨同回到開封。據說,這位師爺的妻子那時已經去世,生活乏人照料,便把所雇女僕帶到開封,以後就成為他的眷屬,跟回浙江。」
文章說,鄭發後來被戴笠軟禁起來,直到抗戰結束。其人多次求見蔣介石,都未獲准。
圖:紅框中的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鄭發,李耕五攝於1987年
李延朗的文章說法又不相同,他當年聽人轉述的蔣介石身世是:
「原來蔣介石是河南許昌人,本姓鄭,弟兄三人,他最小,名叫鄭三發。年幼時家鄉遭受災荒,他隨母親出外逃荒,走到開封,適遇浙江蔣家有在北京做官的經過開封返回故里,看到鄭三發的母親尚有姿色,於是蔣某便將她收留。鄭三發也跟著被帶走,改姓蔣。」
他後來查閱資料,又有一番自以為是的揣度:
「(相關書籍)寫蔣介石的家世較為含混,有『原名周泰,後改名介石』等語,好像他原來並不姓蔣。也有的說蔣介石每年都回到奉化溪口為他母親掃墓,總不見他對父親如何表示孝心,也許他亦自知這個蔣姓並非親父,而對親父親祖卻又無法相認。」
在《關於蔣介石家世的補充》一文中,還記錄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
「解放後他(鄭發)怕受株連,矢口否認與蔣介石的關係,也不承認他曾到重慶、南京找過蔣介石。」
1998年,《許昌縣文史資料選輯》第11輯,發表《我爺爺在開封蔣家親見鄭三發母子》《蔣介石曾寫信救鄭發全家》等,使相關傳言變得更加離奇。
到了2000年,有名李耕五者,甚至編著了一本《蔣氏身世新探:蔣介石原籍許昌說述證》,把相關傳言、回憶、考證匯聚在一起,意在把蔣介石原籍許昌的傳言定為「鐵案」。
圖:李耕五編著《蔣氏身世新探:蔣介石原籍許昌說述證》
蔣介石的身世,不存在疑問
因「鄭三發子」之說流傳甚廣,為查明蔣介石的籍貫,早在1956年,文史工作者何國濤等,就曾向蔣介石留在大陸的親屬、同鄉、秘書,如毛懋卿(毛福梅的二哥)、孫表卿(奉化實業家)、汪日章(蔣介石親屬)、唐瑞福(蔣家的賬房)、蔣小品(蔣家的廚師)等人查問。結論是:
「他們一致認為:此說全無根據,純屬子虛烏有的海外奇談」。
因河南方面「證實蔣介石就是鄭三發子」的種種動作,上世紀80年代末,奉化政協也專門組織了調查組,查閱資料,走訪當時還在世的一些老人,再次確證了蔣介石母親王采玉是奉化葛竹村人,後來改嫁到溪口鎮。比如,1916年後曾在蔣家當教師的陳志堅回憶:「常見葛竹兩位娘舅到豐鎬房小住……蔣門上下對他們都很客氣。」
母親去世後,蔣介石和王家依舊保持往來,並接濟兩個舅舅。曾在蔣介石其中一位舅舅王賢巨家中當長工的王漲才回憶,「(我)一個月到去溪口幾次,『拿工資』,挑米,有時抬著轎子送王賢巨到溪口走親,年終還要帶回一支人蔘,另加一百元大洋。」
至於蔣介石幼時情況,「溪口蔣氏族人中的年長者,至今仍能說出誰是蔣介石的接生婆,誰給蔣介石餵過奶,小時的蔣介石如何好勝頑皮等等。」比如91歲的老人蔣生德回憶:
「我一直聽說蔣介石生時由昭仁婆婆接生,以後蔣家有了紅白喜事,必請昭仁婆婆赴席。蔣介石在勝坤娘那裡吃過奶,所以溪口人都說勝坤家根腳很深……」
還有一位98歲的老人盛正生回憶:「我曉得蔣介石生在溪口,他小時喜歡當小人頭,不給他當頭,就要放無賴,我們和他玩,往往不歡而散。」
顯然,蔣介石生於河南許昌是不可能的。奉化老人們的回憶,印證了現存《葛竹王氏宗譜》《武嶺蔣氏宗譜》的記述。
與奉化方面所採集的資料可以互相印證不同,河南方面收集的與「鄭三發子」有關的文章,往往錯漏百出。
比如,關於蔣介石的父親蔣肇聰,這些文章,有的說他當過衙門的師爺,有的說他曾在北京當官,還有說他在開封、信陽做過生意。事實上,蔣肇聰成年後,一直在溪口經營玉泰鹽鋪,是鎮上的富戶之一,沒有當過師爺、官員,也沒到河南開過店。他娶繼室王采玉,是由鹽鋪老夥計、王采玉的表哥王賢東介紹,並不是「收留」的逃荒者。這些都是很容易查證的事實。
圖:溪口復原的玉泰鹽鋪
再如,蔣肇聰去世時,蔣介石只有9歲,父子感情的確不深。即使如此,蔣介石每次還鄉,也是對父母之墓同時祭掃。據蔣介石堂弟蔣周峰迴憶:
「先生回家上墳,桌子上供品都由我和朱癩頭輪流背挑,魚鱗嶴(蔣母墓地所在)、桃坑山(蔣父墓地所在),還有石鱗嶴祖墳都要祭掃。」
蔣介石回溪口,常住在慈庵墳庄,可能是外界誤以為他只祭掃母墓的一個因素。這種誤解進一步被借題發揮,於是就成了「蔣介石是鄭三發子」的所謂「佐證」。
綜上,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蔣介石生於奉化溪口,是沒有疑問的。「鄭二發子」(或者說鄭發、鄭紹發)確有其人,與蔣介石的長相也確實較為相似,1946、1948年,他確曾兩次到南京要求謁見蔣介石。此事被國民政府的敵對者發揮,經《周末報》《金陵春夢》等傳播,一度流傳極廣。及至80年代,河南地方上的一些作者,為把蔣介石拉為「同鄉」,舊事重提,使原本已無疑義的問題,又一度成為「懸案」。
圖:1962年,78歲的鄭發
參考資料
馮英子《鄭三發子名字的由來及其他》,《檔案與歷史》1986年第4期
馮英子《長短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仲魯《關於蔣介石家世的一些傳聞》、李延朗《關於蔣介石家世的點滴見聞》和《關於蔣介石家世的補充》,《河南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1981年
何國濤《解開蔣母王采玉身世之謎》,《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23輯,1982年
政協奉化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調查組《關於蔣介石身世的調查》,《奉化文史資料》第4輯,1988年
楊樹標等《蔣介石家世史料研討會論文集》,浙江省政協文史委員會、浙江圖書館、奉化市政協合編,1994年
李耕五編著《蔣氏身世新探:蔣介石原籍許昌說述證》,大象出版社2000年
徐鑄成《閑話<金陵春夢>並憶唐人》,《舊聞雜憶補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推薦閱讀
日本向中國無償捐贈小兒麻痹症疫苗,達1.8億多人份
中國火葬往事:是個觀念問題,更是個經濟問題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