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太極拳彈抖發力

太極拳彈抖發力

太極拳的彈抖振顫發力,是一項相對高難的技術,並不是個人有天賦就能輕易掌握的。只有學拳明理,在練中體悟,才可能儘快學會。筆者個人淺陋之見,或許貽笑於方家,肯求指正,不斷提高。

網路圖片

曾見有很多人在練習太極拳需要彈抖振顫時,本身並沒有掌握振顫的技術,而是在靠力已發完之後,再靠肢體上下左右的搖晃來模仿彈抖振顫。此非真的彈抖振顫。純正的振顫力應如高頻的振蕩儀器發動時產生的振顫效果。人可能發不出那樣的力,但仍等同於那個理。比如我們可以用手把一個有彈性的塑料尺子一端壓在桌沿上,用手撥動懸空的另一端,此時所見尺的振顫即為真振顫。而用手搖晃尺子,模仿得再像,出來的也不是振顫效果。再如用手撥動兩葉螺旋槳使其往複擺動非真振顫,而若在兩槳葉上各拴一根兒皮筋,這時撥動槳葉而後其受兩根皮筋的交相牽引而自行振顫為真振顫。彈簧的一端固定個小球,另一端固定於地上,此時撥動小球而後產生的振顫是真振顫,而手握彈簧來回搖動算不得振顫矣。

習練太極拳,想要發出振顫力,首先要知道力的來源。力發於腳,主宰於腰。不論何種身形步法,雙腳在地要穩如泰山,如果是處於運動中腳落地則要落地生根。此時上肢或周身各處所發振顫力就有了基礎。所以平素不能忽略了樁功和其他腿力的練習。根基不牢的物體,輕動則易倒,振顫豈不易碎矣?如大炮射彈,力度再大,底盤仍然堅固。

有了樁功基礎,下盤穩固,則下一步探討振顫發力的技巧。比如打掩手肱捶,右拳擊出前先是向後拉回胸前,積蓄力量,而後拳快速旋轉衝出。而到動作終止拳面向前、拳心向下時有一個驟然的制動,此時不論向前沖的力還是旋轉的力都會因慣性而維持原運動方向,似與我們制動之力互相抵抗掙扎一般,此時會發現向前運動與旋轉運動的突然停止與由於慣性作用而欲止不止的力互相抗衡,此時易形成振顫力。此一理論性的敘述可用一日常生活的現象做一個比擬:當有一個展平的塑料條帶(水帶)未注水之前是靜止匍匐在地面的。我們密封其一頭,從另一頭緩緩注水,即便注水量足夠多,壓力足夠大,直至塑料條帶脹破,它也不會產生劇烈的抖動。但如果高壓力的巨大水流突然沖向密封端,由於快速高壓的水流突然受到密封端的阻擋,此時密封端會劇烈搖動。這種表現與我們打太極拳所要發的振顫力比起來顯得有些誇張,但是確是這樣一種勁道。

其他方向的掤、捋、采、挒勁也同這種欲左向右控、欲上向下控的原理類似。比如腰為軸的向左旋轉突然制動,由肩到肘至手有一種向原方向一發而不可收般的動力,而此時我們要它制動,就要有一個向相反方向的力去制止它。此時即易形成振顫力。而有時是兩臂分別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振顫。如振顫時背肌舒張,胸肌收或反之,由肩至肘至手一併振顫。有時肩部的微動會體現肘的明顯動作,肘部的微動會體現手的明顯動作。要在練習中逐漸積累振顫的感覺。

振顫力是主動加自然的結果。說主動是因為不需要發振顫力時,而不由自主的振顫,是帕金森症的表現。我們想發則發,想止則止,不想發則不發,這就是主動權在我。而自然指的是熟練掌握振顫技術以後,想發振顫力時是自然而然的,發出的是不僵不拙之力,這與發不出而硬發,發完了力故作振顫是截然不同的。

武功之道,勤學苦練,認真參悟,是為正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極 的精彩文章:

趙道新:武術如何進行實戰訓練?
王薌齋先生談養生樁

TAG:武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