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語文的感性學習和理性學習

語文的感性學習和理性學習

語文的感性學習和理性學習

華東師範大學巢宗祺

在我們的語文教育中一度盛行偏於「理性」特點的學習方式,從兩個方面可以看出這種特點,一是在關於語文教育的文件和文章中,描述語文學習行為的,主要是一些表達理性含義的詞,如「理解」「分析」等;另一方面是語文學習的具體行為,例如,小學生學習新詞,要求記住它的釋義,考試就要考詞語解釋;要求記住它的語法規則和語用規則。這種做法被認為是「科學」,特別是自從一些關於考試的說明中擬出一系列「標準的用詞」之後,人們強化了這樣的感覺,「識記、認讀、理解、分析、應用」等被認為是「科學」「標準」的「規範」用詞,而「語感」「感受」「感悟」之類,具有主觀感性的色彩,難以把握,難以測量,用於表達對語文教育的要求,似乎就顯得有些寒磣。

說那些詞表達理性含義,為什麼?我們就以「理解」一詞為例。《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對它的解釋是「懂;了解(知道得清楚)」。一些關於考試的說明材料對「理解」的界說是:「指對(某學科)概念或定理、公式、法則等有理性的認識,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敘述和解釋,知道它們的由來,並了解它們的應用及與其他知識間的聯繫」。看來對這個詞比較普遍的理解是,表示理性層面上的「懂」,詞典里有這個意思——「知道得清楚」,但還沒有說得很明確。在教育領域裡,則似乎已經有了一個約定:①對事物等「有理性的認識」,②能用語言進行解釋,③其他。

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裡,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狀況是偏於「有理性的認識」,弱於感性的體悟。中小學生,不管在什麼樣的年級,都採用這樣的學習模板,強調言語及其作品意蘊的客觀性和語言運用中的判斷、推理等理性智力活動,那種通過「跟外界事物接觸而引起思想情緒變化」的感覺、知覺等心理過程被排除或被抑制,語文學習成為缺少個人感受和主觀能動性的活動,許多人讀書往往讀不出自己的「感覺」,只能複述別人解讀作品的話語和由別人告知的知識條文。他們的「理解」其實就是「被告知別人所理解的內容」,接著是「記住被告知的內容」,然後就是「用被告知的內容來答題,來應對考試」。這樣的學習,耗時費力,枯燥乏味,學生對語文的感覺變得遲鈍,感受機能弱化。

近幾年,除了原來的那些「標準用詞」以外,一些含有語文特色的詞語被重新找了回來,例如,「感悟」「品味」。《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對它們的解釋是:

感悟 有所感觸而領悟。

品味 ①嘗試滋味;品嘗。②仔細體會;玩味。

「感悟」一詞表示感性層面上的「懂」。「品味」用在閱讀、聆聽等運用語言的活動中是「仔細體會、玩味」的意思,這一詞義是由表示通過感覺器官產生的行為「品嘗」的義項引申而來的。「仔細體會」是指通過「體驗」,即「親身經驗」或「設身處地著想」,來領會,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它也具有感性地領會、認識的含義。「感悟」「品味」用於表達語言文字運用和學習的行為,表示要像通過感覺器官觸摸物件、品嘗食物一樣,來感知語言文字的信息,並體悟由此信息引發的聯想。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自身的感覺器官仍然是感知信息的重要渠道,有些信息一定要用自己的器官去感知,絕對不可能用儀器替代,而且要調動適當器官的適當部位發揮作用,例如品味食物。狼吞虎咽的吃法,可以解決胃部的飢餓感,但是食不知味。而「知味」則要靠舌頭去品。有專家指出,作為味覺器官的舌頭,它的各個部位還有不同的分工,各種味道又能觸發各種不同的人生體悟和聯想,比如,感受甜味的主要部位是舌尖,甜味是童年最敏銳的感覺,它能產生幸福感、寵愛感。又如,感受酸味的,是舌的兩邊,對酸的品味,體現了對人生的渴望。舌根是苦的感應區,有人說,逃過苦味,人生不完全,愛喝茶的人,樂於體驗生活的滄桑感。美國人的食品特別甜,這和美國的歷史短、文化淺有關。

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理性思維越來越發達,而他們的感受機能總體上有所退化。有學者說,鼻腔記憶體可儲存1萬多種感覺,不過現代一般的成人大都已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所以有些保留古老敏銳嗅覺能力的人,法國的一些香水製造商都會出高薪競相聘請。

同樣道理,語文的感受力,如果不覺醒,不開發,也會退化。因此 許多老師呼籲,要提倡充分開發和調動「感覺」來參與閱讀鑒賞和表達交流的活動。《語文課程標準》中出現、突出這樣一些表達感性含義的詞,從表層來看,只不過是補充和豐富了語文教學用語,其實更重要的是,調整了語文教育的走向,使之行走在更能體現本學科特點的軌道上。這樣做不是要貶低或者排斥理性的學習,而是希望過去一度被忽視的感性學習能得到加強,特別是在學習語文的初級階段。強調感性把握,不是要簡單地用「感性學習」替換「理性學習」,而是要做加法,是要求在適當的學習時期,針對適當的學習內容,採用適當的學習姿態。更多的時候,「感性學習」和「理性學習」兩者是綜合發揮作用的。

在語文教育中,不但學生需要感性與理性力量的協同,語文老師也需要解放和增強自己對於語言、文學和文化現象的感受力,在自己的閱讀鑒賞和表達交流活動中,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既有主觀的個人化的感受,又善於進行客觀、理性的思考。

作者簡介:巢宗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語文課標組組長。

歡迎將您的專題講座、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反思等與大家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文在線高中版 的精彩文章:

TAG:語文在線高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