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茶棚嶺:長邯古道上的滄桑記憶

茶棚嶺:長邯古道上的滄桑記憶

茶棚,顧名思義,喝茶的棚子。

一個棚子和一座山發生關係,又是什麼樣的境遇呢?

《潞城市志》記載:茶棚嶺位於縣城東北16公里,在斜底村西和王家莊村東,呈南北走向,南與神頭嶺相連,主峰海拔943米。

民國版《潞城縣誌》載:茶棚嶺由神頭嶺蜿蜒而來,為黎潞兩縣往來要道,西北與續村嶺、東與柏坡、硯盤同脈。

辛安泉鎮的鎮長陪我走了一趟茶棚嶺,從澗口村起,一直到斜底村西,長長的一段。

嶺上有茶棚村,是因為有了茶棚嶺才有茶棚村?還是有了茶棚村才有茶棚嶺?我問出了這個問題。我們在路上攔住一位賣紅薯的村民,問了才知,村子原是和古城為一個村,因有茶棚嶺,所以後來和古城分開後,叫茶棚村。至於茶棚嶺,應該是以前人們從長治到邯鄲路過這裡,這裡的多株大樹下有人售賣茶水,路過的人們會停下來喝茶,就把這座山嶺稱為茶棚嶺。

按村民所講,結合舊志記載,這座山嶺也算作長邯古道了。

要說說長邯古道的。

這條道古稱潞安邯鄲道,西起潞安府,經潞城、黎城、出東陽關,抵冀省涉縣、武安到邯鄲。

這條古道上發生過太多故事。東周晉景公時期,荀林父滅潞子國於此路的石樑段(這段歷史將於風洞山時談到),那時,已有此路。公元前491年,齊國從壺口伐晉,經邯鄲、涉縣、壺口(東陽關)、潞氏等地,這場戰爭時,這條路開始通車馬。到了戰國後期,趙國建都邯鄲,上黨地區物產豐富,經過此路的商業活動日趨頻繁,由於此路東通齊魯、西通魏韓,軍事地位顯著,這條路也就在這樣的戰爭和商業往來中得到改善。秦始皇修築馳道,要通往各郡治,此路屬於被修之路,道路得到進一步拓寬,秦始皇曾於此道經過東巡齊魯。三國時期,曹操都鄴,控制上黨地區後,此路成為上黨到鄴城的運輸線。西晉時期,「八王之亂」加上天災頻繁,上黨的貧民經此路流徒到冀豫等地,此地一時凄慘無比。北魏時期,後燕軍18萬、戰車千餘輛,經此道攻入上黨長子。唐代開元年間,發動河北山西六郡勞工萬餘眾,將此道再次拓寬。宋代,經此道運輸鐵貨、絲綢、鹽、等貨物,也算現在流行的茶馬古道之一。元代時此路再次拓寬。明代,闖王李自成由此路出東陽關直逼北京。民國後,此路被公路取代。

每條古道都是如此,戰爭時,你爭我奪,刀光劍影,和平時,便成為商路要道。

澗口村保存有一座真武閣。

《潞水汲古》記載:真武閣位於澗口村北,坐北朝南,東西長22.5米,南北寬15.2米,佔地面積342平方米,閣門楣上有四個大字「嬰城偉鎮」,此閣由兩部分組成,一層為青石券過洞,洞高2米,通長8米,二層真武廟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硬山頂,灰瓦飾頂,柱頭科五踩雙下昂,梁架為六檁前廊式構架,原有東西配殿,三面建廊,今隔扇裝修不存。存明碑2通、清碑1通。

存碑中,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碑文為重修潞河鎮路記。寫到,嬰城郡邑去城東四十里有奇名曰潞河鎮,這裡居民很多,每年天雨連綿,山水暴發,沖往漳河,路被沖毀,萬曆三十二年,故城、西流有人出錢,修好路,居民安,商旅贊。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碑文為新建閣券記。這通碑為一個叫王進登的人立的。說是離嬰城四十里有鎮為曰蔣口,這裡的道路為南北貫通的商賈大路,累年被水沖壞,王進登的父親王尚賓出面組織大家捐款,計劃石砌基券,上建閣三間,請設真武祖師等神。無奈還沒建成,就去世了,留下遺言,令長子王進登繼承遺志,完成此工程。王進登怕傷先人遺願,請能工巧匠,和伯父王松一起,金妝塑玄天大帝、十帥諸神。不是沽名釣譽,實是承先人之志。自真武大帝坐鎮,靈感有應,進香者雲集。此人文筆還不錯,寫到這裡,又說,此鎮眾山拱翠、漳水拖瀾,閣券巍然高聳,登臨眺望,猶有崇山峻岭之雄,誠藏風聚氣之奇境,神棲之,不是當地的人才庇佑,來祭祀者,雖在四方,也受其佑。故立碑,以垂萬世云云。

這裡所說的崇山峻岭便指的是,澗口村本身就在茶棚嶺上,而村子的東面便是硯盤山(即北石嶺)。

這裡所說的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盪魔天尊、九天盪魔祖師、無量祖師,全稱真武盪魔大帝,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現在湖北武當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中國民間稱盪魔天尊、報恩祖師、披髮祖師。

據傳真武大帝是盤古之子,於玉帝退位後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黃二帝,曾降世為伏羲,為龍身,天龍有八部,中華之祖龍。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髮,金鎖甲胄,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著龜蛇二將及記錄著三界功過善惡的金童玉女。

道經如是說: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之凈樂國,乃國王之子。凈樂國善勝王后夢見自己吞日而孕,懷胎十四個月之後,生下一王子,國王和王后喜愛至極,並將他命名為"太玄"。太玄很小就顯露出聰穎的天資,十歲時,便可讀各種書籍至過目不忘。國王和王后將其視為掌上明珠,然而,太玄只想修行,且一心向道,並發誓要掃盡妖魔。

這就是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澗口真武閣的來歷。因該閣券位於澗口村北面,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請來了真武大帝。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碑為重修潞河鎮北閣記。開頭描寫勝景,文字非常美:漳傍名勝之區,潞河為最,刈陵之偉觀也,此地天高地遠,兩京通衢,九省要路。南倚松嶺,北望殿台,東連柏山,西臨嬰墓,一川雲樹,四圍煙村,層疊朱崖,彎曲石徑,平巒開圖畫,高峰列翼屏,池蓮與堤蓮齊榮,澗水共漳水交合,四時之陰晴各異,八節之晝晦不同,是三竺軍霞不能勝也,即六橋花柳何多讓焉?之後談到閣券修築來歷,又說,往來之賢人逸士,不得藉以為游觀之所,登高憑眺,披襟選勝,不能遽下翰墨之跡,嘗溢於碑石。時移事遷,物遠易敝,七十年前雖重修一次,只是補綴缺隙,然而,石台之上將生榛棘,殿宇之中常棲鼪鼯,蛛網法像,塵封寶旙,爼豆之儀難陳,椒糈之獻莫展。倘若不修,神將何依?又朝廷有令,祭享為重。鎮中有一個貢生劉老先生,一直想重新修繕,然而病了十年,病中也將此事告知其子劉振羽,一定繼承其志,劉振羽找到邑癢生郭崇翰,二人商議後,請鎮中耆德郭崇德出面,共同募捐,自乾隆庚午起工,五六年間終於竣工。只見重修後的真武閣,寶獸參雲,珍瓶映日,盤螭舞而飛檐相接,尺環擊而垂棟互連,拓開一片奇觀,撐出四面佳境,嗣後逢誕日佳節登閣,明虔肅茅,不等於虛無,精爽豈趨於涓歇?石台巍巍,定有龜蛇晝鳴,金殿森森,自見劍旗夜爛,由是人悅而神欣,神欣而瑞應,而有不人傑地靈,地靈人傑也哉?

碑文寫的很好,我們今日見到的閣券應為清朝重修所留,綠色的垂脊琉璃螭吻依然高傲地蹲坐在屋脊之角,向天仰望,吞吐風華。當年的真武閣一定比現在好看的多(只是可惜的是,現在的人隨意在閣上動手腳,嬰城偉鎮四個字被瞎描一遍,真是氣憤之極),雖是如此,能留存這麼一座閣券也算幸事了。

從留存的幾通碑中,也可以看到澗口的變遷,原為潞河鎮之地,中間改稱蔣口,後因村中的河為澗水,改為澗口村,一直延續到現在。清碑中所說的,南倚松嶺,即為茶棚嶺,東面確實為柏坡山,西面確實為潞子嬰兒墓,至於說到的北望殿台的殿台為什麼地方,因屬黎城之地,沒有考究。想來,擱在古代,登臨此閣,眼前是漳河滔滔,東西皆有形勝,確實會生髮浩然之嘆。

之所以浪費筆墨來說這座真武閣,是因為它是長邯古道的最佳記錄。從前,人們從長治過來,走微子鎮,過比干嶺,過神頭,過茶棚,到達澗口,出了澗口,便是西流或石樑渡口,然後過漳河,到達黎城,出東陽關到邯鄲。

民國時,開始修築公路,上世紀五十年代修起207國道,這條古道才被時光遺忘,慢慢地凋零了。

現在茶棚村中還有舊廟一座,為觀音廟,原址很大。

《潞水汲古》這樣記載:觀音廟位於茶棚村東,坐西朝東,東西長14.5米,南北寬13.8米,佔地面積200.1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一進院落布局,正殿為窯洞,位於高1.5米石砌台基上,為3孔,面寬3米,進深8米,為磚砌面,土坯牆,部分窯洞坍塌。

現在廟外有重修碑記,言明觀音廟始建於唐朝開元盛世,左側為黑虎廟,當年因處於長邯要道上,香火旺盛,1942年日軍入侵時,被燒毀,2011年,村民郭知沛到五台山旅遊,從高僧處得知本村的黑虎廟很有名,之後由他引導村民擁護,重修了新廟,2012年竣工。重修原因說的清楚,至於為什麼建有黑虎廟,並未說,始建年代因沒有舊碑,也不知真假。

從新廟來看,再看原廟地基,新舊都不可同日而語。既然,原廟很大,定然是因為當年這裡是繁華之地。不過,此時雖不比往日,但至少此廟依然是長邯古道的一個見證。

不由得暢想,過去的過去,我也是行經此路的旅人,路過茶棚,在村人自設的茶棚下,端起一盅清茶,山嶺之上,微風輕拂,過往的商旅鈴聲叮噹,來不及商談,又一撥人要喝茶,我只好挪身而走,一步一步,行往澗口,在真武閣上,遠眺,漳河象不絕的行者,已走了千萬年,依然如青春的處子,奔騰不息,也許,我還會詩興大發,題壁於真武閣,也聽一聽潞子嬰兒和伯姬的愛情,以及他守護不住的潞子國。

往前走,就要越過漳河了。

想扭頭和茶棚說一聲再見,眼裡卻映出的是目前的小道,很窄,兩輛車相對而行,將不能錯車,這個寬度是不是我們古道曾有的寬度呢?我無法確證。但得知這裡將成為新興的自行車賽道,又覺得這也是幸事,畢竟,冷落了幾十年的長邯古道,又將迎來自行車的鈴聲,隔著遙遠的時空,我們和古人打一聲招呼,還得相信輪迴之說,對不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走進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
武夷岩茶,究竟什麼時間才上市?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