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起來很高大上的「奢摩他」與「毗婆舍那」是什麼?
聽起來很高大上的「奢摩他」與「毗婆舍那」是什麼?
皆仁法師
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對於一些初學佛法的人來說,也許覺得很陌生。其實,說起兩者的譯名,大家就會覺得親切多了。
《大乘義章》中說:「奢摩他,此翻名止。攝心住緣。」奢摩他,也就是止,即攝心住於緣,遠離散亂。
《一切經音義》中說:「毗缽舍那,唐雲觀。」毗婆舍那,也就是觀,即用具足正慧抉擇諸法。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是禪修的兩種方法:舍摩他是修止,毗婆舍那是修觀。
我們所熟知的止和觀的說法,一般常見於論中,而在經典中,則常常用奢摩他和毗婆舍。止是修定,而觀則是修慧。
因為眾生有各種各樣的根性,所以每個人修行的路子也不一定相同。有人先修定,後修慧;有人則先修慧而後有定;有人則定慧合修。
在《圓覺經》中還提及了二十五種清凈定輪,就是大菩薩們依不同根性而選擇不同的修法。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讀讀。
在修奢摩他的時候,會涉及到四禪八定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四禪八定不是佛法中才有的,外道也有。而依《法界次第》中說:禪可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種,而出世間禪又有出世間和出世間上上禪兩種之別,前者是聲聞、緣覺二乘之人所修之禪,後者為大菩薩所修之禪。這裡就不詳細說了。
這裡提及的四禪八定是隨順世間的說法,我們藉由禪定為基礎來修出世間佛法。
我們知道,四禪中從初禪到四禪是定力次第增上的過程。
一、初禪
《楞嚴經》中說:「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詳細來說,初禪具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等五支。初禪可以得到八觸和十種功德,心能寂靜審慮,感受到離開欲界諸惡而生起喜、樂,心感喜受,身感樂受,所以稱為「離生喜樂」,但初禪中仍有尋和伺的心理活動。
二、二禪
《楞嚴經》中說:「清凈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二禪含攝了內等凈、喜、樂、心一境性等四支。在三受中感受喜、樂二受。所以又稱為定生喜樂。得二禪時,信相明凈,無尋無伺,無覺無觀。
三、三禪
《楞嚴經》中說:「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悲華經》中描述三禪之樂時說道:「身心快樂,無有疲極。」《佛學次第統編》中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凈等之天中,是為三禪天因也。」
四、四禪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中說,四禪具有舍清凈、念清凈、不苦不樂受、心一境性等四支。因為四禪脫離了第三禪定的殊勝妙樂,所以稱為「舍清凈」;又因為僅憶念修養功德,所以又稱為「念清凈」,也因為這樣的緣故,住在不苦不樂的感受中。
修習四禪,可以得到生於第四禪天的果報。
入第四禪時,因為已經脫離了八種災患(也就是尋、伺、苦、樂、憂、喜、出息、入息等八種能動亂禪定的災患),所以又稱第四禪為不動定。
值得注意的是,心念的清凈程度會影響修行用功的深入程度。初禪所能達到的程度,遠遠不能和四禪相比,所以好好用功修習禪定是修學佛法的一條必經之路。
那修止和修觀又有什麼區別呢?
簡單來說:
修止強調的是心一境性,也就是說修止的時候,需要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所緣境上不動。無論外界有什麼干擾,你都置之不理,專註在自己所修的境界里,這就是修止。
修觀則不同,當境界來時,心念緣所修的觀法去觀察境界,雖然境界變化萬千,但是你的心中一清二楚,不被它的變幻所迷惑。這就是修觀。
總而言之,修止的時候,要避開動亂的境界,如如不動;而修觀的時候,任何境界都可以是起觀的對境。這就是修止和修觀的區別。
關於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今天就講到這裡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微信公眾號:念念隨筆
id:nnsuibi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