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博士雜談:別人家的爸媽

博士雜談:別人家的爸媽

了解曾博士本人最新動態

家庭、事業、健康,魚與熊掌可否兼得?

很久、很久、很久,沒有寫文章了,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昨天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一場對話。

01

別人的爸媽都要出差的嗎?

外出,車上,孩子和我們一起聽音頻。音頻中有位女士很自豪地說,她一個月要飛7、8個城市,而且都是凌晨的飛機。

聽到這個,我們覺得這位真是女超人,這麼拼,難怪事業有成。正當我和太太在討論這位女超人的勤奮、拼搏時,孩子說話了,他說:那她什麼時候陪她的孩子?

我們一愣,確實是,這麼高的工作強度,應該很少時間可以陪伴家人。太太笑著對孩子說:你以為每個人的爸媽都像你爸媽一樣能夠天天陪著你啊?

孩子有些不解問:別人的爸媽都是要出差的嗎?

因為我們在家可以辦公,也極少出差,所以在孩子的印象中,只要他在家,我們就在家,只要他需要我們陪伴,我們就能夠陪著他。

也許,在他的認知中,爸媽就應該是可以隨時都能見到的。

02

每天都要補交作業的同學

聽到他們娘倆的對話,我突然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於是也加入到了交流中來。

我問孩子,你的同學的爸媽都可以經常能夠見到嗎?

他搖搖頭,他的很多同學都在寄宿,一般一周才能見一次父母,有些同學的父母太忙,雖然周末接回家,但是也很少能夠有和父母相處的時間。

有一個同學更加誇張,和姐姐兩個人一直就住在學校,爸媽不定期會來看他們。

那個同學每天都不寫作業,於是每天在其他同學參加課外活動的時候都被老師留下來補做作業。

在孩子畢業游的時候,大部分的同學,只是有媽媽或者爸爸陪著,有些是由保姆陪著來的,很少有爸爸媽媽都一起陪著的。

這些孩子的父母都非常優秀,事業有成是無疑的,也願意花錢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面,但是卻經常沒有時間親自陪伴孩子。

學校教育固然很重要,然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雙方的參與也非常重要。

孩子成長的過程,有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彌補,父母賺再多的錢,事業再成功,也很難彌補一些缺失。

有時候,家庭、孩子和事業,就像魚和熊掌,讓許多父母面臨兩難的選擇。

03

除了家人,被犧牲掉的還有健康

事業有成的一群,有不少都男(女)超人、就像錄音中的那位,經常凌晨飛,接著便是高強度的工作。

誠然,成功離不開努力,但是如果以犧牲健康為代價的話,這種代價有點大。

最近,有一位地產精英因為胃癌而開始反思,那憔悴的神情刷爆朋友圈。娛樂圈,也有各種明星因為健康的原因而停工的消息。

很顯然,健康並不是停下來休息就能獲得的,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一旦失去健康,大部分的人又沒有更好地途徑來重建自己的健康。

但是,在一開始拼搏的時候,人們又往往顧不了那麼多,機會也許就只有一次,千年等一回,錯過了,也許再也沒有。

對於健康,很多人畢竟還是會有僥倖心理,因為熬一兩次夜,少吃幾頓,抽點煙喝點酒,身體並不會馬上怎麼樣。

身體並不會因為一兩次傷害而歇菜,她並沒有那麼矯情。

於是,在抓住機會,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習慣之間,不少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去抓住那些難得的事業機會,哪怕,這些機會需要以犧牲健康為代價。

但是,當躺在病床上,連發朋友圈的力氣都沒有的時候,人們可能才會想,假如再來一次的話,絕對會善待身體。

但是,沒有錢,也許連躺在病床上的機會都沒有就直接掛了。

前一段時間網傳一位很出名的文人肝病惡化,差點就在醫院的搶救室掛了,後來因為妻兒捨得花錢,讓他有機會撿回條命。

因為有錢,他才不至於像同時入院因為沒錢,眼睜睜地在搶救室等死的病友幸運許多。

04

家庭、健康、事業,如何兼得?

家庭、健康、事業,是不是可以兼得?如果可以,又該如何才能兼得?

在我的大學時代,那時候,我第一次見到在家辦公的概念,那時,就在想,假如有一天,我也能夠呆著家裡就能賺錢的話,那就好了。

沒想到N年過去了,我還真實現了在家辦公,即使在上班,很忙的時候,也總會有時間,可以和愛人、父母、孩子保持足夠多的見面和交流的時間。

特別是近年移動互聯網的興起,隨時、隨地辦公的形式已經成為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形式。

選擇一個自己能夠掌控的辦公形式,我想這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除此之外,我們選擇的工作,要有積累性。

很多人,都喜歡過上有錢,又有閑的日子。除了各種「二代」之外,對於白手起家的一代,如果也想過上這樣的生活,選擇自己的職業很重要。

我自己在醫院工作過一段時間,朝九晚五,收入吃不飽,也餓不死,節假日休息還需要輪休,談不上自由,關鍵是無法自己想什麼時候上班就上班,什麼時候想不上班就不上班。

於是我辭職自己做生意,原本以為能夠獲得更多的自由,但是發現,財富和時間是個矛盾體,想要賺多一些錢,就得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而且,一旦,干不動的時候,沒有收入的來源,以前掙再多,也會覺得不夠用,因為實在沒有信心說,自己賺的錢能夠保證能夠跑贏通脹以及足夠應對未來一些不確定的需要花錢的地方。

於是,拚命的工作,再多的錢,也無法帶來真正內心的安全感。

又過了N多年之後,我才真正明白,選擇一個可以積累性的工作對於生活品質的價值。

所謂可以積累的工作,就是,在我們停下來工作之後,收入依然還在甚至能夠被動地增長。

這樣的工作有沒有,有,而且有很多,例如現在的知識付費,例如版權,例如專利、例如直銷行業的成熟市場……

在工作的選擇形式上,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應該要開始轉變職業觀念,現在已經不存在所謂的鐵飯碗或者金飯碗,真正的保障,並不來自許多人們熟悉的行業,而是來自一份具有積累性的工作。

當收入有了保障之後,我們才會真正有時間、有品質的照顧自己的家人和健康。

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會喜歡積累性的工作,能夠給我們帶來保障的工作。也喜歡有閑而有品質的生活。

話雖如此,當一個人真正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各種壓力或許會讓我們無法自如、任性地選擇自己的職業。

即使有一些好的機會擺在面前,我們也有可能因為各種顧慮而選擇保持現狀。

然而,與新機會帶來的不確定相比,保持現狀的風險其實是最大的,因為,我們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的現在這份工作,是否真的能夠干到我們想乾的年齡。

有一個朋友,在國內某知名IT公司供職,在職業高峰期,是某國外市場的負責人。在幫助公司完成了開疆拓土的任務之後,毫無徵兆地被約談、最終被動離職。雖然有一筆補償,但,再多,也只是一次性的補償,如何應對家庭未來的用錢需要呢?

更要命的是,因為經歷了頂級公司的職業高峰,再謀職業,就不那麼容易,高不成,低不就,自己創業,大公司的那一套經驗和自己草創完全是兩回事。

於是,這位朋友在經歷了他職業高峰之後,沉寂了N年,到現在,他的狀況如何,不得而知。

另一位朋友,在知名的互聯網公司奉獻了自己職業生涯的黃金時間15年,然後被約談、離職,也是一筆補償款,在最尷尬,最需要錢的年華被動離職了。

在我們的身邊,如果稍微留意一下,應該會發現,這樣的現象不是個案,而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有時候,你想保持現狀,你想安穩,越是這樣的時候,好像越難如願。因為,我們無法為自己的職業做主,我們自己說了不算數,我們的工作、生活,其實都不是我們自己掌控的。

那麼,有沒有可能去掌控我們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呢?

是可以的,起碼我自己有過這樣的經歷。但需要我們自己有勇氣面對由此帶來的不確定。

例如很多親戚朋友在我從醫院辭職的時候,紛紛表示不理解,為什麼要把這麼好的工作辭掉,萬一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怎麼辦?

為了更好的可能,放棄一個已經不錯的,這確實需要勇氣。

另外,也需要我們有一種學習精神,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能夠通過高效率的學習變成行家。

就像要出海,我們是選擇買一張船票還是選擇自己成為船長呢?這是不一樣的。

假如買船票,在我們登船的那一刻,命運便掌握在別人手裡,但我們也許不會有任何的不樂意,因為這樣很省心、方便,不用我們額外去學習特殊的技能。不過,一旦有風險出現的話,能夠活下來的,都是那些懂得在海上生存的。

假如自己成為船長,海上應對風險的能力一定會比乘客強,也更具有自主性,但是,我們很容易就能想清楚成為一個船長和成為一個乘客,這當中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那麼,在我們選擇職業的時候,是選一條船上,還是,自己成為船長?

這取決於我們是否想要過能夠掌控自己命運的生活、是否有勇氣去面對不確定帶來的風險和機遇、是否願意不斷地學習和改變自己。

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假如我們不願意吃奮鬥的苦,那就做好吃生活的苦的準備;假如不想要吃生活的苦,那麼就請主動地去吃奮鬥的苦。

假如始終都要吃苦的話,我希望的是,吃苦一陣子能夠輕鬆一輩子,這就是可積累的工作所帶來的價值和魅力。

05

我回來了

寫了這樣一篇文章,我有點恍惚了,差點就寫成了一碗雞湯。

太久沒有努力工作了,一篇文章都寫了好幾天。

最終,我希望自己能夠下定一個決心,多寫一些文字和大家分享。

關於健康的,也有關於工作和生活的,希望再次出發分享的東西能夠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啟發。

曾志鋒博士著作,暢銷10年+,多次再版,幫助許多人過上健康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