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春雨撤稿一周年回顧

韓春雨撤稿一周年回顧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有太多的官員和群眾既不了解科學,也不尊重科學,為了眼前「利益」一意孤行,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障礙。在韓春雨事件中,科學界已經表現出了自凈能力,政界和輿論界也應該跟上。如果能以此為契機,徹底調查和反思,給政府和群眾一個鮮活的教訓,提高政府的決策水平和人民的科學素質,就是這次事件最大的價值了。我們衷心希望能夠如此。

2017年8月3日,著名科學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撤回了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韓春雨副教授團隊的一篇論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0817-797a)。與此同時,河北科技大學宣布,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到現在已經一周年了,還沒有調查結果公布,因此我們覺得,回顧一下這個事件是有意義的。

《自然·生物技術》的撤稿頁面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自然·生物技術》這個雜誌。大家知道,有一個世界頂級的科學期刊叫做《自然》(Nature),它是英國的一個雜誌。在《自然》上面發表的論文包含了所有科學門類,因此競爭是極其激烈的。想想看,你的一篇關於新材料的文章,要跟關於恐龍的、關於超新星的、關於艾滋病的文章同時競爭版面,這是多麼困難的事?《自然》雜誌還推出了若干個子刊,名字都是在自然後加上一個科學領域,例如《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和《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自然·生物技術》也是其中之一。顧名思義,這些子刊只發表相應領域的論文,在各自的領域也都是頂級期刊。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標題是「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Argonaute」(《使用格氏嗜鹽鹼桿菌的Argonaute蛋白實現DNA引導的基因編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3547)。這裡說的Argonaute是一種蛋白質,以後我們就把它簡稱為NgAgo,Ng是格氏嗜鹽鹼桿菌英文名的縮寫。這篇論文說的就是,用NgAgo,可以實現以DNA為先導的基因編輯。

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的論文頁面

我對生物學是外行,所以對此只能介紹一些基本的背景。目前生物學界最常用的基因編輯方法叫做CRISPR-Cas9,是以RNA為先導的。CRISPR-Cas9技術是2013年發現的,然後它的應用出現了井噴,在三年之內創造出了巨量的成果。生物學家的評價是「很難想起曾經有哪一次科學革命像CRISPR這般如此迅速地改變生物學界」。

例如,2015年中山大學黃軍就副教授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的工作就是用這項技術做的,他因此入選了《自然》雜誌評選的2015年度十大科學人物。CRISPR技術,被另一個頂級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評為2015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許多生物學家認為,CRISPR得諾貝爾獎是早晚的事。

黃軍就入選《自然》2015年度十大科學人物

2014年,有人發現了一種以DNA為模板編輯DNA的方法,叫做TtAgo。這種方法的缺點在於,需要在65-75攝氏度的溫度下進行。而人的體溫是37攝氏度,大多數哺乳動物也差不多,這就使TtAgo的實用性大打折扣。韓春雨團隊宣稱的,就是在TtAgo的基礎思路上改進,通過生物信息學的搜索和實驗,找到了一種新的同源蛋白,能在37攝氏度下運作。

這篇論文一發表,就引起了全球轟動。想想看,許多人都認為CRISPR早晚要得諾貝爾獎了,而NgAgo號稱比CRISPR更好,這該是什麼量級的成果?因此,許多媒體迅速把韓春雨稱為了「諾獎級科學家」(例如《副教授十年沒發文章 一夜變成「諾獎級」科學家》,http://news.sina.com.cn/s/pa/2016-05-21/doc-ifxsktkr5851799.shtml)。許多科學家熱情洋溢地讚揚了韓春雨,並由此出發對科技政策進行了探討,例如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院士的文章《如何才能湧現更多「韓春雨」?》(https://mp.weixin.qq.com/s/Qdrn45yuNq-HCJnXDhCjJw)。2016年6月,我也寫了一篇文章《韓春雨究竟做了什麼?意味著什麼?》(http://www.guancha.cn/YuanLanFeng/2016_05_30_362228_s.shtml),讚揚了韓春雨的成就。

所有這些讚揚,都是以相信韓春雨論文的結果為前提的。我們相信這篇論文,是因為相信《自然·生物技術》的審稿。在當代的學術體系中,論文不是作者想發就能發,而是必須先經過審稿人的審查。

具體地說,你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的流程是這樣的。第一步,你向雜誌投稿。第二步,編輯決定要不要送審。如果編輯認為這文章太差,不值得送審,那直接就斃掉了,任務失敗。第三步,如果編輯決定送審,就把文章交給幾位審稿人。第四步,這幾位審稿人給出審稿意見。第五步,編輯綜合審稿人的意見,做出決定。這個決定也許是發表,那麼恭喜你,任務成功。編輯的決定也有可能是拒絕,那麼任務失敗。還有第三種可能,是編輯把審稿人的問題和意見發回給作者,請作者修改後重新投稿。如果是這樣,那麼球又回到作者腳下了,作者現在面對著三個選項。作者可以選擇做出相應的修改之後重新投稿,這就回到了第一步。許多文章就是這樣循環幾輪後發出來的,當然也有許多文章在循環幾輪後還是被斃掉了。作者也可以選擇放棄這家雜誌,改投其他的雜誌,這就對其他的雜誌開始了第一步。還有一個選擇就是,作者也可以放棄投稿,把這篇稿子塞到抽屜里去。

所以,你看,發一篇論文不容易啊!雜誌的聲譽和水平越高,審稿的標準就越高,拒稿的可能性就越大。事實上,投《自然》或者其子刊的論文,大多數都沒有進入審稿程序,而是直接被編輯斃掉了。我們在投《自然》或者類似的頂級期刊的時候,如果過了編輯這一關,進入了審稿程序,就會認為這已經是一個值得祝賀的成功了,說明我們的文章受到了認真對待。

因此,一篇論文在像《自然》子刊這樣聲譽卓著的雜誌發表出來,就意味著論文結果的可靠性得到了雜誌和審稿人的肯定。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其他人默認地就會相信這些結果。

但是,韓春雨的這篇文章卻打破了「默認值」。從2016年6月開始,就不斷地有學術界同行表示,不能重複論文的結果。此後的發展,如果是關心過這件事的人就一定會記得,在那段時間裡多次刷屏,越鬧越大,最後以2017年8月韓春雨等人從《自然·生物技術》雜誌撤稿而告一段落。

撤稿意味著此事在科學上得到了明確的結論,就是這篇論文的結果不可信。下面需要調查的就是,韓春雨等人是故意造假,還是無心之失?這個調查結果到現在還沒出來。但在整個事件的過程中,一直有許多錯誤的理解流行在公眾中。甚至在撤稿之後,這些錯誤理解也沒有消失。因此在這裡,我們就來告訴大家如何正確地理解這些問題,幫助公眾提高對學術規範的認識。

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韓春雨的論文既然通過了科學雜誌的評審,為什麼又會出問題呢?

回答是:一般而言,審稿人不會自己做實驗去檢驗論文的結論。審稿人經常收到很多雜誌的審稿請求,想想看,誰有那麼多的時間精力和人力物力去重複那麼多別人的工作?審稿人能判斷的只是,這項研究在科學原理和內部邏輯自洽方面有沒有硬傷,以及是否具有足夠的創新性和重要性。至於論文的結果是不是可重複,這不是審稿人能負責的,而是要等到論文發表以後,由全世界所有對此文有興趣的研究組來檢驗。

如果一篇論文太平凡,沒有人有興趣去重複它,那麼這論文中即使有錯,也不會有人發現。事實上,中國和美國每年都發表幾十萬篇論文,全世界每年發表上百萬篇論文,其中的大部分可能都是這種無人問津的灌水文章。但是,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這種頂級雜誌上的文章,顯然不可能這樣。尤其是韓春雨宣稱發明了一種比CRISPR更好的基因編輯方法,那全世界的生物學家當然都趨之若鶩了。要應用一種新技術,第一步就是重複已知的結果。但所有人都發現,這第一步就過不去,於是事情就大了。

這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科學界為什麼會要求「可重複性」?

回答是:可重複性是科學的一個門檻和一個自凈機制。如果科學不要求可重複性,那就會淪為「靈異事件報告」,跟占星術、通靈術之類的沒多大區別了。想想看,有這麼多民科整天號稱自己做出了驚人的發現,如果沒有可重複性這道門檻,科學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因此,一篇科學論文在發表時,必須提供足夠多的技術細節,讓讀者能夠重複自己的工作。例如我的專業「理論與計算化學」,當你在報道一個計算結果時,你必須清楚地描述你計算的體系(有哪些種類的原子,這些原子各有多少個,這些原子處於什麼位置),還需要給出計算方法(例如「B3LYP密度泛函方法」)、計算軟體(例如「Gaussian」某某版本)、計算參數(例如「基組」、「能量截斷」)。如果在這些前提下,還是有讀者不能重複你的結果,來聯繫你,那麼你還應該告訴他更多細節,幫助他解決問題。這是論文作者對於科學共同體的責任。

韓春雨撤稿聲明中提到的其他研究組無法重複的圖4

有人也許會說了:如果我的結果有時能重複,有時不能重複,那麼怎麼辦?

回答是: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這樣啊,——《天龍八部》里段譽的六脈神劍!段譽早期的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正說明他沒有掌握六脈神劍的訣竅。後來他掌握了訣竅,不就一直都靈了嗎?

段譽的六脈神劍(動圖)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研究結果像六脈神劍一樣時靈時不靈,那麼它是不能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只有當研究者找到了時靈時不靈的原因,掌握了靈的條件,論文才能發表。

有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如果我在論文里把技術細節寫得太詳細,不就泄密了嗎?

回答是: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擔心泄密的是商業秘密或軍事秘密,例如可口可樂的配方或者核武器的構型。而論文是對基礎研究成果的公開發布,目標就是讓別人都能重複。如果涉及機密,研究者就不會發表論文了。但凡是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都意味著作者已經同意這個工作完全沒有秘密可言,希望儘可能多的同行知道和重複。實際上,令大多數研究者沮喪的是關心自己工作的同行太少,而不是太多。來重複結果的同行越多,研究者就越開心。

事實上,不要說論文,就連專利都是要公開技術細節的。專利的基本思路就是,用公開換保護。所以專利中寫的技術,應該是讓讀者不需要創造性勞動就能夠重複出來。當然,這是個原則,而在實踐中,許多企業會採用種種手段增加別人重複的困難,但原則就是如此。許多人以為專利是保密的,這是把專利和商業秘密混為一談了。

這裡有一點有趣的是,韓春雨等人也申請了專利,但他們的專利申請並沒有通過。因為申請人未在規定期限內答覆國家知識產權的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該專利的申請被視為撤回。2017年1月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了該專利申請的「視為撤回通知書」。

了解了以上這些基本道理之後,我們就可以明白,韓春雨的論文被撤稿,性質是很嚴肅的。在科學上,這等於宣布了這篇文章的結果完全不可信。這絕不能用「有一些技術訣竅沒有找到」來通融,因為如果有一些技術訣竅沒有找到,不能保證結果的可重複性,那麼這篇文章在一開始就不應該發表。保證結果的可重複性,是作者的責任,不是其他人的責任。

有一點注釋,可能可以讓大家對韓春雨增加一些理解,就是這是一個生物學的研究。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比物理學、化學複雜得多,所以可重複性往往要差一些。這一組樣品能做出來的結果,另一組樣品做不出來,是常有的事。因此,生物學論文的撤稿率比物理學、化學論文要高。對此,我們抱有充分的理解。

但是要注意,這只是降低了我們對生物學研究的「期望」,絕不是降低了「標準」。無論什麼學科,發表論文就意味著有義務讓讀者都能重複結果,這個標準是普適的。生物學研究的可重複性比較差,只是讓我們理解生物學論文的撤稿率為什麼比較高,絕不等於說一篇不能重複的論文,因為它屬於生物學就可以接受了。

普通群眾由於對科學界的規範不了解,所以經常有五花八門的誤解。在韓春雨撤稿之後,仍然有許多人對此發表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看法。例如在鳳凰新聞「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發撤稿聲明(全文)」(http://news.ifeng.com/a/20170803/51554507_0.shtml)下面的評論區中,就有不少智商捉雞的評論。我們來分析幾個,作為鏡鑒。

我看維護 [陝西省西安市網友]:

科學的發展絕對應該允許失敗!!!只要是做了,不是虛假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思想」在科學研究界絕對應該是第一位!!!我不懂很多噴子為何噴失敗的科學家,是你們的心裡有問題還是卑鄙的人格在作祟?????

解讀:科學發展當然允許失敗,愛迪生搜索幾千種材料做燈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問題在於,「失敗」不等於「錯誤」。你發現某個東西達不到預想的效果,這是「失敗」。你說你做出了某個結果,可是別人都重複不出來,這說明你最初的報道是個「錯誤」。科學界當然要糾正錯誤,否則正確的東西怎麼能脫穎而出?

下關條約 [重慶市網友]:

另外,我們其實可以看到,美歐這類最新科研成果一般都不快速發表。而是都要壓上幾年,當後續成果出來後或者根本看不到後續科研成果而本身科研結果不令人滿意時才公開對外發表,所以在國際學術期刊上大多數時候看見的都是兩三年前或者更早的科研成果發表。還沒有像韓春雨這種研究出來就在國外科研刊物上發表的。這主要是我國科研經費申報機制,學術機制某些弊端,總覺得在國外期刊上發表了,才是國際先進的,有種崇洋思想在裡面,導致我國不少科研成果在國外泄密。

解讀:誰說美歐的科研成果都要壓上幾年的?這完全是臆想。實際上,只要是基礎研究,作者都希望儘快發表。原因很簡單,你不發,不定什麼時候就有別人先發了,到那時你的文章沒了創新性,還怎麼發?為了爭奪優先權,不少科學家幾乎已經是打得頭破血流了,你居然認為他們會把自己的結果壓上幾年?當然,在投稿和發表之間會間隔一段時間,這是因為審稿需要時間,而且審稿人如果提出修改意見,作者也需要時間來修改,往往需要增補實驗或計算。但即使如此,一般也沒有「兩三年」這麼長。

就以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的論文為例,此文最初於2015年6月3日投稿後被雜誌收到,2016年3月21日接收,2016年5月2日發表,從投稿到發表將近一年,這是很正常的流程。此外,前面已經解釋過,公開發表的基礎研究完全沒有泄密可言。如果這會泄密的話,那外國科學家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比中國科學家的多得多,你說中國從他們那裡拿到的秘密是不是更多呢?把發表論文當成泄密,是一種受迫害妄想症。

旁觀的傻子 [江蘇省南京市網友]:

別成天的喊人家騙子騙子的,相對論提出的時候又有幾個人能讀懂,自己不學無術,還成天的攻擊別人,為什麼不能放下身段向別人請教,積極的去原創溝通,參與,即使證明失敗了,但是參與了自己也能提高,比那些紅衛兵要多了。

解讀:總有民科把相對論拿出來揮舞,當作護身符。實際上,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論文完全符合科學規範:發表在正規的學術期刊上,做出了定量的預測,解決了實驗的疑難(邁克爾孫-莫雷實驗原本以為能夠測出地球在宇宙中運動的絕對速度,結果卻是完全測不出來)。所以狹義相對論一出來就很快被科學界接受了,愛因斯坦也一躍從名不見經傳的專利局職員變成了科學界的領袖。

還有,相對論真的很難讀懂嗎?媒體特別喜歡傳所謂「世界上只有12個人懂相對論」甚至「世界上只有3個人懂相對論」,但這些只是誇張的說法而已。對普通民眾來說,相對論如同天書。但對同一領域的科學家來說,相對論並不難懂。相對論不是愛因斯坦的專利,其他很多科學家也對這個領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例如龐加萊、洛倫茲、愛丁頓、泡利、史瓦西,還有中國的周培源,這些人當然都懂得相對論。所謂「自己不學無術,還成天的攻擊別人」,正是民科的寫照!

怪人集合部 [江蘇省南京市網友]:

韓春雨團隊發明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有望治療由基因突變造成的疾病、改良作物性狀等。天,這技術數據,怎麼公開?國家這次可要堅決支持老韓。看面相,也是好人!

解讀:連面相都出來了……一廂情願地認定宣傳的「美好前景」,不顧任何實證的反對,傳銷騙局就是這樣洗腦的。

上面這些民科式的評論,有一個根本的誤解,就是沒有想到韓春雨的論文對別人造成的損失。事實上,嘗試重複別人的結果,也是需要成本的。全世界數以百計的實驗室為了重複韓春雨的實驗,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可能已經價值上億元,相當於這麼多錢打了水漂。這還沒有考慮這些人力物力財力如果投入到好的研究方向上去,原本可能取得的成果,也就是所謂「機會成本」。如果你是一個研究生,被這樣一個誤入歧途的研究耽誤了進度,你會作何感想呢?

那麼,目前我們能對什麼事情下結論?

在科學方面,韓春雨的實驗有沒有做出來過,這個方向有沒有繼續研究的價值,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在個人品德方面,韓春雨的表現基本上已經可以定論了:非常令人失望。

韓春雨(資料圖)

在這次事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就是韓春雨層出不窮的借口。為什麼別人重複不出來?因為別人的細胞被污染了,實驗者的操作技術不過關。為什麼不公布支持你的科學家的名字?因為怕他們被捲入輿論漩渦,遭到攻擊。為什麼不公布原始數據,在監督下公開進行實驗?因為這是「有罪推論」,「讓我自證清白是明顯給我設的套」。最神奇的說法是:「今年8月,校方突然停電造成了實驗室的實驗材料全部損壞,讓我一直很被動。」這樣也行?!

2016

年8月,財新網記者實地探訪了韓春雨位於河北科技大學河北省藥用分子化學重點實驗室樓三、四層東南角的實驗室。韓春雨實驗室管理現狀令人憂慮,試驗區和辦公區合二為一,研究人員不帶手套做實驗,學生在實驗台上吃外賣,腳下的垃圾桶里,堆滿了生活垃圾和實驗垃圾。(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個特別荒誕的插曲是,2016年10月8日《科技日報》採訪韓春雨時,有這樣的對話:

科技日報:您的意思是您已經明確知道有人已經重複出來了是嗎?方便告訴我們具體是誰么?是國內科學家還是國外科學家?

韓春雨:是的,我當然知道,但不能告訴你,說出來了那些人就會受到騷擾。那些說不能重複的人不也都是匿名么?

科技日報:現在有重複失敗的科學家向我們表示願意實名。

韓春雨:那就讓他們實名說唄,他們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

可是幾乎是話音剛落,2016年10月10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等科研院所的魏文勝教授等13位科學家發表實名聲明,稱他們無法重複韓春雨的實驗結果,呼籲對韓春雨啟動調查。這已經滿足韓春雨說的「他們要是願意實名出來」的條件了吧?該「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了吧?但是沒有!

2016年10月11日,韓春雨再次接受《科技日報》採訪:

對於13個科研人員實名公布無法重複實驗,他依然認為細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至於誰重複出了實驗,他暫不方便透露。「請求大家再有一點耐心。我還是之前的說法,很快將會有新的消息。」韓春雨說。

這是什麼行為?這是說話不算數,自食其言!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為這種抵賴行為辯護。在日常生活和商業活動中,任何一個人這樣做事,出爾反爾,食言而肥,信譽都會破產,更不用說在科學界了。

如前所述,生物學實驗重複不出來是常有的事。如果韓春雨及時地承認錯誤,坦誠地跟同行交流,那麼這也不會成為什麼大事,大家都能夠理解。但是他一直不承認錯誤,推三阻四,委過於人,再加上赤裸裸的說話不算話,這性質就嚴重了,完全毀掉了自己的信譽。你會願意跟這樣的人合作嗎?

除了韓春雨本人之外,不少相關部門和機構對於學術界和公眾的回應也很令人遺憾。

例如,北京大學饒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院士曾經最早在媒體上讚揚韓春雨。但隨著不能重複的報道越來越多,2016年9月,他們向河北科技大學孫鶴旭校長寫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河北科技大學

校長孫鶴旭

尊敬的孫校長,

我們屬於今年5月第一批對貴校韓春雨的科研工作給予正面評價的科學工作者行列。我們為中國科學的進步高興,尤其對目前條件不如我們自己所在單位的科研人員,能取得該成果,更感到由衷的高興。

我們的高興與您以及其他關心中國科學發展的人一樣,依據於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複性。初期,鑒於韓春雨的工作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發表在嚴肅的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且未有同行看出論文有任何明顯問題,根據我們自己的學術背景,我們按照國際學術慣例正面肯定了韓春雨的工作。

後來,陸續有人對韓的該項工作提出質疑,現在看來國際和國內很多實驗室都未能重複韓春雨的實驗結果(雖然也還有極少數人稱好像還不能完全說不能重複),給韓本人、河北科大乃至中國生物學研究帶來了很大負面影響。且這些質疑一直未得到來自韓春雨及其團隊的正面和有說服力的回應。在經網路傳播和發酵後,已演變為中國科研界令人矚目的一件大事,可能影響中國學術生態。

因此,在進一步實驗驗證其正確與否之前,各方(包括河北科大)宜謹慎對待韓春雨及其研究成果,不宜給予過高或不必要的支持。河北科大如果真的在近日開學典禮橫幅那樣熱捧韓春雨、繼續爭取2億以上經費,恐怕欠合適,建議考慮暫緩,待驗證結束後確定。

鑒於這件事的影響力和關注度,以及科學研究成果的嚴肅性,請允許我們建議河北科大按照國際慣例成立由校內和校外相關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如果需要,我們可以幫助建議委員會成員),認真仔細核實韓春雨的研究成果,如有必要,可安排韓及其團隊在委員會成員知曉或在場情況下,重複實驗結果,以儘快得出嚴謹的結論,澄清事實,幫助河北科大,也幫助韓春雨個人和實驗室,也許還能有助於我們國家其他單位建立起對重大學術爭議的合理解決方法。

饒毅 邵峰

2016年9月21日

河北科技大學對二人來信的回應是什麼呢?是這樣一封簡短的信:

尊敬的饒教授、邵院士:

您們好!

非常感謝二位對河北科技大學的厚愛。

學校將認真考慮您們的建議,同時希望繼續支持河北科技大學的建設與發展!

此致

敬禮!

河北科技大學

2016.9.28

你看,這封信只有幾句套話,對問題完全避而不談。所以無怪乎,在2016年9月6日上午的河北科技大學2016年新生開學典禮上,孫鶴旭校長在演講中提到:「(學校)擁有一批在教學上認真負責、在科研上勇於創新的教師隊伍,特別是一批像韓春雨一樣的年輕老師。」

河北科技大學(資料圖)

於是,2016年10月,饒毅和邵峰公布了信件內容以及雙方溝通的始末。這就是很典型的科學家的做法,觀點跟著證據走,有一分證據講一分話。科學家的特點,不在於「未卜先知」地總是站在正確的一邊(這樣的「神人」並不存在),而在於尊重證據,在新的證據面前能夠改變自己的觀點。

事實上,河北科技大學和河北省政府不但不正面回應問題,而且還在「大幹快上」地爭取各種實際利益。

在個人榮譽方面,韓春雨迅速獲得了河北省科協副主席、「美麗河北·最美教師」的頭銜,還成為了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人選候選人和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候選人。

在項目方面,河北科技大學的生物工程(基因編輯)被納入河北省高校「雙一流」建設中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項目」。2016年8月9日,河北省發改委「原則同意河北科技大學在新校區(石家莊市裕翔街26號)校園內建設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工程項目。」批複內容顯示: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項目擬建規模「總建築面積2.52萬平方米,包括科研用房、大型儀器設備公共用房、管理及保障用房及公用配套用房等」、「項目估算總投資2.24億元(包括室外工程),所需資金由省財政性資金安排」。

如果韓春雨的實驗結果得到公認,這些當然都是好事。但在學術界已經充滿質疑的情況下,還一根筋地向前推進,無視世人的側目,以為長官意志能夠代替科學規律,這是多麼低的智商和情商,多麼落後於時代的思想和行為?稍微多一點耐心,讓子彈飛一會兒,就那麼難嗎?

現在,韓春雨撤稿已經一周年了,而調查結果還沒有出爐。大家都想問:最初的論文是失誤,還是造假?如果是造假,事情的性質就更嚴重了。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這樣的事,例如美國的肖恩、日本的小保方晴子,相關責任人都被驅逐出了學術界。韓春雨究竟是什麼情況?大家在拭目以待。

有太多的官員和群眾既不了解科學,也不尊重科學,為了眼前「利益」一意孤行,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障礙。在韓春雨事件中,科學界已經表現出了自凈能力,政界和輿論界也應該跟上。如果能以此為契機,徹底調查和反思,給政府和群眾一個鮮活的教訓,提高政府的決策水平和人民的科學素質,就是這次事件最大的價值了。我們衷心希望能夠如此。

作者簡介:袁嵐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理事,微博@中科大胡不歸,知乎@袁嵐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責任編輯:郭尖尖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一點資訊: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雲之聲 的精彩文章:

理解貨幣過多要分清「流動性」與「抽瘋性」
這電影里沒有誰是神,但電影外有一群值得感謝的人 科技袁人

TAG:風雲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