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內閣首輔到底有多大權力?他可以改變皇帝的中旨嗎?原因呢?

明朝內閣首輔到底有多大權力?他可以改變皇帝的中旨嗎?原因呢?

明朝時期,內閣最初是作為皇帝的顧問出現的,這些內閣大學士很少有參與政事決議的權力,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內閣權力也在與日俱增。至於改變皇帝的中旨,需要看人說話了。

中旨的含義

明朝時,內閣大學士處理政務奏摺的方式主要是「票擬」。意思是內閣大學士收到各處官員的奏章之後,先用一張紙簽寫好批閱的意見和建議,然後把奏章和紙簽送呈給皇帝。皇帝認為這件事應該這樣處理,便會在「票擬」上皮紅,這種旨意稱之為聖旨。天長日久,人們習慣了聖旨上有「票擬」的存在,所以如果哪一天發現,皇帝沒有經過內閣的「票擬」,自己給大臣下了一道旨意,這一份沒有「票擬」聖旨便稱之為「中旨」。

明朝的內閣

明朝初年,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自己一人掌管六部和百司的政務,等同兼任了宰相的工作。到了永樂時期,朱棣顯然對這種勞累的工作很抗拒,所以正式成建立了內閣。內閣成立之初,官員品級較低,而且內閣人員只有議政的權力,而決策權掌握在皇帝手中,執行權掌握在六部手中。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士開始兼任尚書等職務,所以內閣大學士的權力也在逐漸的加重,過得了執行權。在明宣宗時期,封駁權發展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意思就是,大臣覺得皇帝的決議不正確,可以選擇封還不受。至此內閣的權力已經可以和皇權相對抗。

明武宗時期,蒙古王子伯顏率軍南征,朱厚照決定御駕親征,但是朝中大臣極力反對。不過朱厚照最終力排眾議率軍親征。最終在應州擊敗南侵的蒙古王子。但是這件事在內閣大學士的授意之下,在《武宗實錄》中寫下了蒙古軍隊陣亡16人,明軍陣亡52人」。而歷代皇帝對此也沒有修改。可見內閣權力大有凌駕皇權的勢頭。

內閣權力巔峰時代,經過歷代的發展,最終在萬曆年早期,明朝的內閣發展到了權力的巔峰。張居正也因此成為了明帝國的實際領導人。張居正並沒有改變決策的流程,而是整個控制了決策的流程。首先,在國家大事之中,朝廷各級官員的奏章都是在張居正的授意之下寫成,然後身為內閣首輔的自己通過「票擬」。最終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批紅,而當時的秉筆太監馮寶是自己的親信,所以張居正掌握了整個流程。幼年的萬曆皇帝也不得不聽從張居正的話。

由此可見,內閣在明宣宗以後擁有封駁權,從此以後是可以改變皇帝的中旨的,但實際上,皇帝一般不會發中旨。即便偶爾發中旨,一般情況下,內閣也不會公然和皇帝對抗,而是選擇默不作聲。只有相當少的情況會改變中旨。但是到了張居正時代,整個國家所有的權力都在張居正的手中,而且張居正當時還是帝師,所以皇帝如果有中旨發出,一定會遭到張居正的駁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嬋愛唱歌 的精彩文章:

當時穩操勝券的十一萬明軍,怎麼就在薩爾滸戰役被打得片甲不留?

TAG:江嬋愛唱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