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實沒有那麼熱愛英語
高考的時候,英語不好也許曾是你錐心刺骨的痛。
等到終於擺脫了英語考試,全民學英語的熱潮卻未有消退之意。
各種網課培訓班沒有少報,學過了又忘,忘記了再學,刷過無數經驗貼,試驗過幾千種方法。
學英語之路,心血來潮便猛跑,感到厭倦便停下。
跑跑又停停,前路在何方。
01
惰性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
「28天變身美音達人」
「3個月讓你不用字幕看美劇」
「與老外談笑風生速成指南」
各種線上線下課程描繪的美好圖景讓人熱血沸騰,看到佛系英語秒殺全場的時候,心裡會默默發誓,「我也要那樣。」
於是,「我要每個月讀經濟學人提高表達。」
「我要每天扇貝打卡提高辭彙量。」
「我要用薄荷閱讀x天啃下一本書。」
很快,打滿雞血的鬥志像煙花一樣熄滅。
不知不覺,罪惡的手又開始伸向了各種下飯而且殺時間的綜藝和明星八卦,一條條微博段子一個不小心轉發了幾個群,一周前下單的用中國郵政發貨的東西都到貨了,書都還沒翻開一頁。
「人為什麼有惰性?這是進化的結果。懶惰是為了躲避無謂地消耗熱量,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獅子在不獵捕的時候都是在懶洋洋地躺著休息,只有肚子餓,有目標獵物出現的時候才努力去獵捕,也是為了達到最大程度地獲取和保留能量。」
——知乎生物學優秀回答者吳亮
如果把什麼都歸結於進化等不可改變的趨勢,當然會讓自己好受很多了。
與其說是自己的墮落,還不如描繪成是一場與自身的動物性展開的悲壯卻又不可能勝利的鬥爭。
直至今日,我兩年前買的一本英語糾正發音的書都只學到三分之一。
Sigh
02
贏在起跑線,真的很重要
總有一群人一直跑在你的前面,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在你因為拼寫出錯而罰抄單詞五遍的時候,他們已經看起了簡易版的原版小說。
當你好不容易看美劇學到一個表達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字幕組做起了翻譯。
當你終於到了考四六級的最美年紀,他們已經開始擔任各種場合的翻譯。
通俗解釋是他們贏在了起跑線,由於父母的格局和眼界,資源條件優越,在很小的時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前幾天有個學生給我科普了「關鍵期假說」,也就是說這個現象的科學解釋是: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Eric Heinz Lenneberg(1967)則從醫學臨床經驗,以「神經生理學的觀點」有系統地解釋語言學習關鍵期,他認為人的大腦從二歲開始邊化(lateralization),在邊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腦來學習語言,約在11-19歲左右,大腦會完成邊化,從此,語言學習主要由左邊大腦負責。人腦「邊化」後的語言學習不如全腦學習時期來得好。因此,語言學習最好在大腦完成邊化之前,這也就是所謂的「語言學習關鍵期」。
——摘自百度
而大多數的我們呢。
大概是初高中學習英語的階段一直局限在按照考點裁剪好的閱讀理解和語法題,很久以後才真的有與外教充分大量的對話機會,學校提供的英語活動包括且僅限於英語角。
現在每次看到那些跟著外教興高采烈地搖頭晃腦學英語還有出國打卡旅遊的小孩子,還真是由衷地羨慕啊。
一次次地笨拙學著新的發音規則和動詞搭配,提筆時糾結於那個腦海中突然消失的詞,開口時搜腸刮肚到面部抽搐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後只好把要說的肺腑之言三言兩語簡單化表達。
這些感受我都有過,並且仍然未完全克服。
有些差距出生之日便形成,要花上一輩子去追。
03
方法不對,越努力越尷尬
在我最弱雞的時候,我信奉聽寫才是真理,7點爬起來精聽VOA慢速,在不熟悉連讀等發音規則和新聞背景的時候,有人說了「一直聽5-10遍到全部聽出來為止」。於是耐著性子一遍遍地精聽到中午。
結果是什麼?聽不懂的實在太多,聽寫是完成了,但從最開始的聽寫句子,變成了聽寫單詞。
等幾個小時過去,沉重的眼皮已不堪重負,直接就讓我倒桌不起,卻像是付出極多似的心中卻充滿了為自己感動的壯烈感,像極了英勇犧牲的壯士。
但還是忍不住要吐槽,好多經驗貼分享帖,從不交代一些自己英語能力的事實背景,就甩出一大堆理論,喊起口號叫大家擼起袖子一起干,讓渴望提升的人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以為自己也可以有一樣的蛻變。這樣的做法實在是有些不負責任。
當然盲目聽信方法的人要自己背鍋,沒有結合實際情況去「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更糟糕的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一次不愉快的實踐帶來的傷害就足以產生「我是學不好英語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的」這樣的陰影。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多數失敗的嘗試過程都極其相似,都是:
「欣喜若狂地試驗方法-不合適自己,挫敗感十級-看不到未來,老子不幹了」。
我後面終於出了這個坑,但或許,也許一直以來都沒有正確的方法吧。
在自己的能力提高到能夠駕馭方法以前,效率只能是奢望。
04
其實我們並不熱愛英語
支撐學習的動力仍然以功利為多,四六級證書,考研複試,演講辯論比賽等等。
但除了這些動力以外,還有什麼能夠讓我們忍受英語學習的「長期積累才能看出成果」「一步一個腳印」呢?
但對待任何一樣我們真正熱愛的東西,大多數人都能真正把它給做好:
希望擁有超級健美身材的人,長期舉鐵吃雞胸沙拉,最終獲得腹肌八塊;
喜歡韓國文化的,在大量韓劇的熏陶下,成功變身韓語達人;
沉迷多肉無法自拔的,在愛心耐心恆心之下,克服了諸多條件讓多肉將陽檯布滿。
是的,學習和其他活動終究是不同的,但其實只是努力程度上的不同,核心都是行動和堅持。
不是每個人都非得學好英語的。
如果不是真的熱愛,或者出於職業或升學的需要,與其苦苦折磨自己,不如把時間花在別的更值得的地方。
雖然這是提到自我提升最容易想到的方式,但是,如果不是真心熱愛,不僅目標很難達成,也不可能說服自己吃的苦是甜的。
也許在學英語的過程中,映射出來的從來不是你真正想成為的自我。
05
深刻的自我反思
如果從硬性條件來看,2018看上去是突飛猛進的一年:
專八優秀,過了二筆和國才高翻,進機構像模像樣地教起了托福。
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這些證書是一個個考試後產生的結果,而我卻實實在在待在所謂的「瓶頸期」有好一陣子了。
要突破現在尷尬的境地,接下來的我應該做些什麼?
跨專業讀新聞學碩的我,我的英語將何去何從?
如果不放棄治療,我這輩子與英語的掙扎的最好結果是什麼?
得到答案的過程註定是一個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翻譯在精通一個領域上有很長的路要走。
托福教學需要針對學生的短板並且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好幾年也不一定能出成果。
至於用英語完成真正讓自己滿意的演講和辯論,那我可能還只是一個站在地上望著星星的孩子。
人生從來是那麼艱難。
還是要相信明天會更好吧,你說是不是。
TAG:劉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