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前五識的基本含義

佛教前五識的基本含義

導語:窺基法師提到前五識的名字是隨順五根來安立的,而且這樣的安立有五個原因,叫依、發、屬、助、如,但是窺基法師沒有具體解釋。

佛教前五識的基本含義

關於前五識的基本含義,《瑜伽師地論》裡面有這樣說道:

《瑜伽師地論》

云何名為五識身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身者、體義,依義,聚義。

「身」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身者體義」,身就是體的意思,前五識的體就是它自身。它的依就是根,聚就是同一類的東西集合在一起,五識身的「身」主要的是聚合的意思。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個識是同一類的,聚集在一起就叫「五識身」,梵文里對於多個物體表示複數的時候有復格來表示,漢語里沒有表示複數的格,所以翻譯時就加個「身」字把復格表示出來,所以這個「身」在這裡就有集合的意思。

再來看一下《瑜伽師地論釋》裡面怎麼說的,《瑜伽師地論釋》玄奘大師只翻譯了一卷,但是比較重要:

《瑜伽師地論釋》

言五識身相應地者:謂眼等根是眼等識不共所依,眼等不為余識依故;又是親依,眼等利鈍識明昧故;又同時依,必俱有故,非如意等。由是五識用眼等根,標別其名,猶如麥芽,如鼓聲等,故名五識。由所依根,有形礙故;又必不離所依身故,猶如身受,故名為身。又復身者,依義,體義,如六識身、六思身等。

眼、耳、鼻、舌、身五根,是五識的不共所依,眼識肯定是依眼根的,耳識肯定是依耳根的,不能眼識依耳根,不能錯亂,這就叫不共所依。眼根的利和鈍是決定是明還是暗的因素,比如眼是近視就會影響眼識強弱的能力。眼根和眼識是俱有的,沒有眼根,眼識也生不起作用,但沒有眼識的話,所謂的眼球也無非就是色法物質而已,也不能把它叫做「眼」。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把五識用五根來命名,就像麥子的芽叫麥芽、鼓發出來的聲叫鼓聲——這是用兩個比喻來說五識的得名。

五識所依的五根的色法是有形礙的,五識不能夠離開所依的五根。我們看東西的功能實際上是眼識,但我們往往說是眼在看,好像看到色的是眼球(根)一樣。「身受」的身就是指五根,「受」是指接受的能力,因為五根和五識的關係太密切了,我們一般的人就會認為是五根——而且是浮塵根在看、在聽、在嘗,所以把五根也叫「身」了。

再來看一下窺基法師的注釋:

隨根立名,具五義故,謂:依、發、屬、助、如。除根發之識,餘四皆依根之識等,依主也。根發,依士也。雖六識身,皆依意轉,此隨不共意識名依、發等,故五識無相濫矣。蓋兼未自在位言之爾。或唯依意,故名意識。辨識得名,心意非例。

窺基法師提到前五識的名字是隨順五根來安立的,而且這樣的安立有五個原因,叫依、發、屬、助、如,但是窺基法師沒有具體解釋。曇曠法師在《開宗義記》裡面則解釋了一下:

一依眼之識,故名眼識。要根不壞,依眼,識生。縱色現前,盲不見故。二眼所發識,故名眼識。如病損眼,識並見黃。不由色壞,識謬見故。三屬眼之識,故名眼識。眼識種子隨眼種生。不隨色種,眼識生故。四助眼之識,故名眼識。由識合根,有所領受。根有損益,非由色故。五如眼之識,故名眼識。如根能照,定是有情。色於是中,非決定故。

曇曠法師的意思是說,「依」就是「依眼之識故名眼識」,有一個識是依據眼而來的,所以叫眼識;「根不壞,依眼識生」,要有眼識產生必須要眼根不壞作為前提;「縱色現前,盲不見故。」如果像盲人一樣眼根是壞的,就算有色法你也看不見。「發」是指「眼所發識,故名眼識」,識是眼所發生的功能,比如有人生病眼睛損壞了,得了黃翳病眼睛看什麼都是黃黃的,但這種黃不是因為眼前的色法真的變黃了。

「屬」是說產生眼識的種子是和產生眼根的種子一起生起的,不會跟著產生顏色的種子生起。「助」是說眼識對眼根有個助緣的作用,眼根有損壞比如眼睛變瞎了,它和所看的色法是沒關係的,關鍵還是眼識受到了損害,識和根關係是最密切的,色法是外在的。「如」是說真正能決定觀察能力的是有情眾生的識,絕對不是由色法決定的。這幾個概念很微細的,我們了解一下五根決定五識的名字的時候有這五方面的意思。(來源:大象佛學圖書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悟光法師:不同層次的悟
同發善心,同證菩提

TAG:佛心慧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