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荒誕的一場戰爭,雙方在中國領土上打架,慈禧:我只看不說話
原標題: 最荒誕的一場戰爭,雙方在中國領土上打架,慈禧:我只看不說話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最荒誕不經的一點是:雙方是在中國的領土上開戰的,而中國卻是「中立國」。在日俄宣戰三天後,慈禧太后頒發了一道堪稱千古奇聞的諭旨,曉諭各省督撫軍人不得干預戰爭,「以篤邦交而維大局」。
清廷這種「局外中立」政策,是在當時控制著新式陸軍的袁世凱的極力主張下制定的。袁世凱的理由是:清政府練兵和改變財力窘迫的狀況都需要時間和精力,因此不能輕易引火上身,只能「謹守局外」,「以為韜晦之計」。而慈禧太后最關心的也不是主權和戰區民眾的生命財產,而是「東三省系祖宗陵寢所在,關係甚大」,所以在得到袁世凱的死黨慶親王奕劻「陵寢當可無虞」的肯定答覆後,慈禧也就欣然准奏了。
清廷決定「韜晦」「中立」,雖然做到了「篤邦交而維大局」,卻使作為主戰場的東北地區蒙受了空前的浩劫。日、俄兩軍在建築炮台、挖掘戰壕時,拆毀民房、砍伐樹木、驅使民工,無一不使東北民眾遭難。清廷戰後統計,東北人民死於戰火的有兩萬多人,超過日、俄兩軍死亡人數的總和,財產損失折銀6900萬兩。年輕的魯迅也是在看了日軍處決為俄國人當間諜的中國人的幻燈片後,大受刺激,憤而決定棄醫從文的。
歷史的另一個相似的瞬間,發生在1964年。那一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已萬事俱備。但當時對於是不是立即試爆,決策層有分歧。負責「兩彈」工程的中央專門委員會反覆研究,提出了兩個方案,一個是「早試」,一個是「晚試」。「晚試」的目的就是要韜光養晦,避開鋒芒,先抓緊三線建設。報告送到了毛澤東那裡,這位無所畏懼的歷史偉人權衡再三,一錘定音:「原子彈是嚇人的,不一定要用。既然是嚇人的,就要早響。」
當時一個最有意思的細節,就是中國的原子彈響了之後美國的反應。約翰遜總統看了報告後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美國不能再沉默,我認為應該把第七艦隊調往南中國海,向中國人表明美國的態度。」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則輕輕地反問了一句:「總統先生,您是想證明美國強大呢,還是想證明心虛呢?」
隨後,約翰遜在發表全國電視廣播講話時態度溫和多了。他說,中國用來製造核武器的資源「本來可以用來改善中國人民福利的」,因此「這是一個悲劇」,「只會增加中國人民的不安全感」;他還忽然變成了一個環保主義者,說「我們同全人類一道,對中國共產黨人的試驗使大氣遭到污染感到遺憾」,他好像忘了此前美國已經進行過幾百次核試驗了。
清廷和袁世凱的「韜晦」「中立」政策,並沒有像他們預想的那樣為練兵和改變財力窘迫的狀況贏得時間,反而使清政府大失人心,在日俄戰爭結束之後僅僅六年就滅亡了。而毛澤東「嚇人」之後,雖然一時使中國顯得「鋒芒畢露」,但並沒有「增加中國人民的不安全感」,相反,從那以後,中國遭受大規模入侵的危險基本上一勞永逸了。
在關係國家安危的大局面前,忍辱、退讓只能帶來慘重的代價,勇往直前才是最好的選擇。「邦交」只是自欺欺人的借口,對虎視眈眈的敵人,有什麼友好可談?清朝統治者不明白這個道理,註定了其必然滅亡。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郭松民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近代中國女西醫先驅,一雙腳讓美國人吃驚,走上世界婦女代表大會
※每天喝稀米粥,被太監往地上摔,溥儀回憶童年: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