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亞馬遜到Costco,看零售巨頭如何把低毛利率玩出花來?

從亞馬遜到Costco,看零售巨頭如何把低毛利率玩出花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冷飲店賣某品牌的冰激凌,假設售價12元,進價10元,賺兩塊;

旁邊一個胖子自己做冰激凌,起名「胖子冰激凌」,成本價10元,定價20元,對半賺;

街對面一個小哥哥也是自己做,起名「初戀的味道」,成本價12元,賣35元,翻著倍賺。小哥哥在門前養兩隻網紅貓,再在抖音上秀冰激凌的製作過程,圈了一批粉。

同樣是賣冰激凌,三者最大的差別是毛利率:賣別人的東西,只能賺個渠道費;賣自己生產的,就有定價權;翻著花樣賣自己生產的,就有品牌溢價了。

毛利率的高低代表了一個行業的「氣質」。選高毛利率還是低毛利率?決定著企業是躺著賺錢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

這事兒要從亞馬遜的最新財報說起,二季度這家公司的營收同比增速是39%,不及分析師預期。這個增速對於電商公司並不高,按說股價會受影響下挫。

可它的股價偏偏在財報發布後漲了,原因是每股收益給投資者帶來了驚喜。二季度每股收益是5.21美元,去年同期是多少呢?0.41,近12倍的增長。

換句話說,亞馬遜現在更會賺錢了。它之前的形象一直是一家持續高投入、利潤徘徊在盈虧平衡點的大公司,與FAANG那幾個富裕的美國兄弟不一樣。

這個12倍的變化有一些偶然因素,比如備付所得稅(利潤表扣除項)在本季大幅減少等,但一個重要因素是營收結構的變化,像AWS、在線廣告這些「副業」在總營收中的戲份更足了,它們恰恰是毛利率更高的業務。

由於亞馬遜財報的披露方式沒法算出各分部業務的毛利率,即(收入-成本)/收入,那我們用運營利潤率(operating margin)來代替,後者更接近凈利潤率。分母不變,分子再減去三大費用(研發、營銷、行政)等。

AWS最近6個季度的平均運營利潤率是25.2%,這個數字對應的北美電商業務是多少呢?只有3.2%。這就是為什麼只佔總營收一成的雲計算業務,能貢獻公司五成以上的運營利潤。

雲計算屬於上面提到的「賣自己產品的」這一類,所以它有定價權;AWS靠技術積累和先發優勢做到了NO.1,所以進一步享有品牌溢價權。類似這種高毛利率的直接付費模式還有遊戲行業。

本來,硬體領域整體上不屬於高毛利率行業,但蘋果能把手機做到極致,情況就變了。蘋果的市值現在破了萬億美元,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在產業鏈中的定價權,這是與小米的本質差別。

亞馬遜另一個隱藏技是在線廣告,同理雲計算,它也是高毛利業務,屬於間接付費模式。從谷歌、阿里巴巴、Facebook,到今日頭條、抖音,都是主要靠這個賺錢的,也都可以被歸為躺著賺錢的公司。

以阿里為例,上市後連續13個季度的整體毛利率是62%,最高時能達到70%。跟線下零售業相比,平台電商自己不賣貨,所以它的經營成本低,毛利率就高。

換個角度也能印證這點。

阿里今年一季度的整體毛利率是47%,去年四季度是58%,均低於它的平均水平。這正是阿里大舉布局線下的階段,高投入拉低了毛利率。財報對此解讀為,源於對新零售、菜鳥、Lazada的投入,以及為擴大用戶基數、改善用戶體驗所做的支出。

與阿里相比,亞馬遜選擇的模式就顯得不那麼「聰明」了,自己採購賣貨,就是搬運工的角色,靠商品差價賺的錢還不夠扣三大費用和繳稅的。

所以亞馬遜一直在提升第三方賣家的比例(京東也是這樣做的),現在第三方賣家的商品規模已經超過自營部分,這不僅增加了傭金收入,也為收廣告費鋪好了路。

知乎上一位作者「思多米」很精闢地總結了亞馬遜的生存之道:任何公司,想獲取利潤主要靠「賣產品」或「投資」兩種方式(見上圖),亞馬遜在第一條路(賣產品)的利潤很微薄,甚至虧損,但沒關係,它主要靠第二條路(投資)賺錢,比如10年前投資布局的雲計算,眼下投入的科技研發也許會在未來釋放為新的贏利點。

而它在第一條路上不斷賣產品的結果是,把第二條路的起點(紅色圓圈)做殷實,要知道亞馬遜對供應商的賬期還是挺長的,就是說供應商的應收賬款到賬慢,因為亞馬遜平台足夠大,有話語權,它就可以拿這些去錢生錢。

把這套搬到線下零售還玩得轉嗎?

還是以Costco為例,上一篇詳細分析了它的毛利率與存貨周轉率的關係,Costco最近5年的毛利率只有11%,低於沃爾瑪等絕大多數線下零售商。它單純賣東西是賠錢的,但Costco非常聰明的地方在於利用了毛利率這根「槓桿」。

對下游的消費者,它依靠把有逼格的商品賣的比同行便宜來擴大銷量,收取會員費(幾乎全部的贏利點);再利用這個銷售規模,並憑藉比同行高得多的存貨周轉速度,向上游供應商壓價,給進一步壓低毛利率留下空間,以此循環。是不是和亞馬遜在線上玩兒的這套有點像?

我想說的是,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零售業:

要麼「賣自己的貨」,盡量把商品做到極致,提升毛利率。做不到蘋果手機、茅台這樣,也要先做到宜家、網易嚴選,拿到產業鏈上的定價權和品牌溢價;

如果賣別人的貨,就要找到一個間接付費模式,進入高毛利率的行業,不靠商品差價賺錢,只為積累流水,比如阿里巴巴的廣告模式、Costco的會員費模式;

如果只能賣別人的貨,又找不到「羊毛出在豬身上」的賺錢方式,就要在忍受低毛利率的同時,想辦法提升存貨周轉率,加快資產、存貨、應收賬款的周轉速度。也就是效率最大化,提高毛利率與存貨周轉率的乘積。

總之,盡量不要單純去做低毛利率的事,靠薄利多銷建立的規模效應看似是條挺寬的護城河,但新技術一來,很容易最先受到衝擊。

【鈦媒體作者介紹:一千二百字(word1200),最簡潔的文字聊聊商業邏輯與公司財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鈦媒體Pro創投日報:7月3日收錄投融資項目28起
小米在印度依然給力,不過友商跑得更快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