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為政的策展人,真是一桌不好點評的菜
文、採訪丨張朝貝
圖片提供丨本刊資料室、策展人
對策展人的工作進行半年總結,其實並不容易,這不僅是因為每個策展人都有自己的風格特點,還在於對策展這個慢行業來說,即便以年為單位,也難免產生「策展無新事」的尷尬。如果僅從展覽現象來看,上半年小鎮策展持續發酵、網紅展遍地開花、藝術贊助人悄然變化、新一代策展人逐漸活躍亦不失為策展行業的「新鮮事」了。
在我們邀請的12位活躍在當代藝術一線的策展人中,既有1960年代策展人馮博一,又有90後新一代策展人繆子衿,當年不小心成為策展人的「老炮兒」與出國學習策展的海歸一代在當下策展實踐中,時而平行時而交匯;既有供職於美術館等藝術機構的機構策展人,又有不搞事情不罷休的獨立策展人……他們的策展實踐,幾乎譜出了上半年整個策展行業的基調。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馮博一、鄭聞、崔燦燦、魯明軍、馮兮、藍慶偉、繆子衿、李佳、魏祥奇、鮑棟、唐澤慧、方敏兒
? 2018,當老炮兒遇到新生代
2018年,小鎮當代藝術展覽的步履仍未停歇。在成功策划了首屆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之後,即將到來的第二屆烏鎮展成為馮博一目前工作的重心之一。對於策展人馮博一,在策划了近200個展覽之後,仍然活躍在策展「前線」。3月,在台北的關渡美術館策划了三位大陸藝術家的展覽「可見或不可見的形狀」,4月,又先後在廣東美術館、白盒子藝術館策划了李鬆鬆和楊勁松的個展。
2018年,由馮博一策劃的李鬆鬆個展「非修正」在廣東美術館展出
馮博一
策展人
然而,談起新一代策展人的策展實踐,馮博一半談笑半嚴肅地說道,「年輕策展人都挺厲害的,我覺得現在自己快被淘汰了,很焦慮。」
對於1960年代出生的馮博一來說,如今當代藝術界逐漸湧現的新一代策展人,與自己那一代「不小心」成為策展人的經歷不同,他們將策展作為學科進行專業化的學習,特別是在網路全球化的今天,新一代策展人的實踐儘管經驗尚缺但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繆子衿
策展人
在剛剛迎來十周年的香格納北京,從去年開始便邀請最活躍的90後策展人繆子衿在S空間策劃獨立項目,今年3月到7月,她策劃的項目「共享敘事」 分為四個章節持續展開。「前三個章節c besides A,a besides B,b besides C中,每回由一位藝術家的個人項目與另一位藝術家回應性的作品的形成對話關係,不預設傳統意義上的主題;終章c + a + b則是我們根據彼此給出的關鍵詞進行創作。」
在她看來,自己和三位藝術家施昀佑、林奧劼、管鈞試圖在展覽生成的過程中創造、呈現、再現關係,並打破策展人、藝術家、空間之間的權力邊界。「策展人構想的展覽框架只是讓討論與觀看發生,藝術家的在場令最初的策展決定變得靈活而複雜。」
2018年3月至7月,90後策展人繆子衿在香格納北京S空間策劃的「共享敘事」
新一代策展人的工作實踐正在成為不可忽視的現象。在方敏兒看來,「很多年輕的策展人,在非營利空間做了許多有意思的策展項目,大家的切入點各不相同,這讓策展現象更加豐富,比如他們介乎藝術家與策展人的身份,為策展帶來不一樣的新面貌。」策展人藍慶偉同樣表示,新一代策展人的實踐更傾向於「快感策展」,「他們沒有歷史包袱,更加註重展覽的視覺感官、感知體驗、身心交互,更強調『好玩』。」
李佳
策展人
以擅長「跨學科」展覽項目為特點的年輕策展人李佳,曾為泰康空間帶來一系列獨立策劃的實驗性展覽。她清醒地認識到,「這一代年輕的策展人,趕上的是資本主義全球文化工業從阿多諾的噩夢變成身邊最具體的現實,也趕上了藝術市場蓬勃噴涌的浪潮和從業者明星化的奇觀,但同樣地,對於交流、理解、聯合的熱情,對於共同工作的理想,打破個體邊界的實踐,同草根和社區打成一片的、對於去中心化的試驗,好像也都是這一代人所致力的事情。」
2018年3月,由李佳策劃的「漂流」在現代汽車文化中心二樓展廳正式開展。2017年,李佳憑藉該展獲得首屆Hyundai Blue Prize「創意能量」大獎
2018年3月,由李佳策展的「制性造別」泰康空間展覽現場
不過,這些「好玩」的展覽究竟能否生效,在南藝美術館副館長、策展人鄭聞看來,儘管90年後出生的策展人有一些正在冒頭,「但中國地域太大,形成全國影響力或者更大範圍影響力的策展人好像還不多。」
魯明軍坦言,「這些年輕策展人大多都是海外留學回來的,在西方接受過專業的教育,也看過很多東西。他們和同代藝術家的背景、經歷幾乎是一樣的,很多都是同學或校友,所以,這兩年的變化並不僅僅是這批學成歸來的年輕藝術家帶來的,也包括這批策展人和寫作者。他們的理論視野、現實敏感度及捕捉問題的方式都有別於以往。當然,他們最終能不能適應國內這種生態,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2018年5月,魯明軍策划了瀋陽chi K11藝術空間的開幕展「在集結」
? 相似的大多數,展覽和「裝修」有什麼分別?
如果將視線放置在上半年所有發生的展覽上,如果說策展的「特點」就是大多數展覽所呈現出的相似之處,那麼我們幾乎可以悲觀地發現上半年的策展就是「沒有特點」。作為南藝美術館副館長及策展人,鄭聞認為,這幾年無論機構策展人還是獨立策展人,並不至於發生某種革命性的變化,總體而言還是比較循規蹈矩。
鄭聞
南藝美術館副館長、策展人
儘管如此,藝術家湯國在上海香格納M50策劃的幾位年青藝術家的展覽「切今」卻讓鄭聞覺得很有意思。「一個藝術家從自己研究創作領域出發,策劃一個相關的展覽,這一類的嘗試非常值得鼓勵,比很多職業策展人的同語反覆好多了,也會導致策展方式的更加多元化。」
2018年6月,由藝術家湯國策劃的「切今」在香格納M50開幕
上半年鄭聞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刷屏/勞作:2018 AMNUA攝影展」大型群展,探討數據流量和網路背景下的影像生產機制問題
魏祥奇
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策展人
作為活躍的年輕策展人、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魏祥奇同樣談道:「能夠真正談出問題的展覽策劃並不多,更多的展覽都是沒有問題的展覽。有一些談問題的展覽又容易陷入空泛、膚淺和庸俗,主要還是因為作品本身的思想力度不夠,無法支撐起宏大的歷史和思想史命題。」
儘管這幾年強調藝術介入社會,強調在地性實踐,但在魏祥奇看來,它們「大多收效甚微,與當地人的生活沒有什麼關係。應該有一種更合理的方式,使藝術家的工作能夠更充分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之中。」
2018年3月起,魏祥奇策劃的「青衿計劃2018」第一期、第二期展覽在北京正觀美術館舉行
2018年6月,魏祥奇執行策劃的「中國美術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展 美美與共——中國美術館藏國際藝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崔燦燦
策展人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策展人的工作便顯得尤為重要。在《Hi藝術》的「年度策展人」盤點中,曾將崔燦燦形容為策展人中最年輕的「老炮兒」。
他的策展工作多以藝術家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但在展覽話題上,始終有一個隱形的聯繫:如何回應正在上演的現實?歷史的經驗和今日的關係是什麼?「現實發生了,我們都無可迴避。我主觀上從不願意談論這些沉重的話題,但這幾年我談了很多,因為我必須做到真實,真實地去反映正在發生的事情。展覽是晴雨表,這半年做的展覽,很難開心起來。憂多喜少,即便是展覽技術上的推進,話題上的生效,都不能壓制那種現實傳達給你的感受,多事之秋里哪有歡呼雀躍。」
2018年3月,崔燦燦在楊畫廊策劃的張玥個展「山鷹之歌」,獲得畫廊周北京最佳展覽獎
2018年7月,崔燦燦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策劃的趙趙個展「彌留」
? 獨立策展人與機構策展人
展覽話題如何生效?離不開其最終的實現方式。當越來越多的策展人依附於機構,其策展實踐便天然帶有面向自己和面向服務對象的雙重任務。馮博一談道:「現在真正的獨立策展人已經沒有多少個了,獨立應該意味著你可以獨立、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東西,我覺得現在大部分策展人你都不能叫獨立策展人,因為你需要和展覽機構的定位相結合。」
馮兮
策展人、單行道畫廊藝術總監
作為活躍的獨立策展人,馮兮在畫廊及非營利機構的策展實踐始終呈現出「實驗性」的面貌,在他看來,今天藝術界很少有人真正對展覽感興趣,而是對作品(即展覽的產品)感興趣,「就我個人而言,更加關心展覽,關心它們在呈現的語境里能不能帶來語言的轉換,而不是僅僅寫一篇策展文章。當然,每個策展人的習慣和意圖都不一樣,我想做這件事情,是因為我想做得不一樣,這是一件長路漫漫的事情。」
儘管馮兮的展覽項目往往個性十足,但他並不認為「獨立策展人」的身份可以將策展人的地位進行拔高,「『獨立』如果對應的是機構,你能說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常青畫廊策劃的展覽不好么?我覺得『實驗』也是相對的,策展人不光要面對自己,還要面對服務對象的需求,因為這是工作而不是玩票。」
2018年,馮兮在宋庄槐谷林藝術花園策劃的「低視像 | 徒勞的光明」
2018年,馮兮在單行道畫廊策劃的「李滿金:公園」,對他而言,策展人的工作有兩個主要面向,一是面對自己,一是面對服務對象的需求
2018年,獨立策展人鮑棟發起首屆「北京當代·藝術展」,將策展與博覽會相結合,某種程度上取消了學術與商業的對立。策展人方敏兒亦從自身的策展實踐,同樣提到策展人與博覽會日益密集的合作,甚至舉辦一場策展型博覽會的新趨勢。
由策展人鮑棟發起的「北京當代·藝術展」已在全國進行多次宣傳,並將於8月底亮相北京農業展覽館
而對於年輕一代的策展人而言,選擇獨立策展人同時意味著生存環境上的顧慮。不久前,Hyundai Blue Prize 2018公布了新一屆入圍決賽的5位年輕策展人,在進行4日的韓國考察之旅後,大獎也將在他們之中產生。儘管近些年國內已經有了類似PSA的青策計劃、現代汽車策展人扶持計劃,以及OCAT研究中心、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對展覽的扶持,但是魯明軍仍然深感國內策展生態和歐美國家的差距。
魯明軍
策展人
在魯明軍看來,「一是大部分美術館都不養專職策展人,獨立策展人大多服務於畫廊,看上去畫廊像美術館,美術館像畫廊,所以,這些扶持計劃對於年輕的獨立策展人來說無異於『救命稻草』;二是大多美術館也沒有研究團隊,所以我們很難看到研究和討論比較深入的展覽,策展人在裡面發揮的空間也有限;三是美術館、非營利機構、畫廊、藏家和藝術家、策展人、學者等各個環節之間尚未形成一個共同體。」
相比而言,「The Kitchen」2018年的贊助名單,不僅有基金會,還有很多畫廊、藝術家、策展人包括學者,「這說明機構的運營足夠讓他們信任,他們願意扶持、資助。在國內,我覺得離這步還很遠。當然,主要也是因為國內的圈子太小了。」
2018年5月,魯明軍策劃的徐震個展「異形」在香格納畫廊開幕。儘管展覽項目各不相同,但在他看來仍有一些觀念上的重疊,比如關於地緣,關於後全球化政治等
由李傑策劃的「陸上行舟」獲2017 Hyundai Blue Prize「創新未來」大獎
? 不斷拓展的藝術邊界
唐澤慧
策展人
在談到2018上半年策展動向時,策展人唐澤慧總結道,「當代藝術展覽的邊界在不斷地拓展,類型也在不斷豐富和分化。以前我們想到展覽可能就是在美術館、畫廊這樣的專業藝術空間,而現在城市公共空間、商業空間、田野和鄉村都越來越多地成為當代藝術展覽的發生地。藝術跟商業的跨界,跟地方文創旅遊的結合,都可以成為展覽發生的動因。」
藍慶偉
廣匯美術館副館長、策展人
今年5月份,策展人藍慶偉在安仁參與策划了「中國新影像」,在他看來,這無疑是策展行業已經發生的值得關注的變化。「首先是展覽贊助人的行業結構有了悄無聲息的改變,比如『中國新影像』就是『小鎮策展』——由遠離一線城市的特色小鎮經營者為我們提供資金和場地,是這幾年中國當代展覽的普遍現象。其次,在展覽策劃的內容上,我們越來越強調藝術與在地、藝術與公共的關係,不再一味追求新、大、國際化。」
2018年5月,由藍慶偉參與策劃的「中國新影像」在安仁開幕
方敏兒
策展人
同樣是在不久前,由唐澤慧、方敏兒擔任策展人的首屆深圳藝術雙年展在深圳羅湖美術館落幕,近三個月展期共吸引了82374位觀眾前來參觀,不僅創下展覽所在地羅湖美術館的紀錄,在深圳當代藝術展覽史上應該也算不錯的成績。在作為博覽會第三城興起之後,深圳這座年輕城市的藝術能量,越來越引起藝術界的關注。
然而,在美術館、博物館這樣的傳統藝術空間里,有一種展覽正在成為新的趨勢,在唐澤慧看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所謂IP特展、網紅展,這些展覽的運作模式和組織方式跟傳統『高冷』的當代藝術展很不一樣,我想這些都是策展所要面對的新的現實。」
由唐澤慧、方敏兒擔任策展人的首屆深圳雙年展創下羅湖美術館的參觀人數紀錄
喜歡Hi藝術,猛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賬號」關注我們
※曾獲威雙金獅終生成就獎,唯一在世貧窮藝術先驅的鏡面詩學
※十三問,為什麼要做一本《中國藝術介入年鑒》?
TAG:Hi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