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遊戲、看報、聊天和創作:談論2295美元的ML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遊戲、看報、聊天和創作:談論2295美元的ML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原標題:遊戲、看報、聊天和創作:談論2295美元的ML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喧囂了幾年的Magic leap終於(正式名稱叫Magic Leap One Creator Edition)。售價2295美元。此前宣布過由,目前在亞特蘭大,波士頓,芝加哥,洛杉磯和舊金山、西雅圖六個城市的運營商網點都可試用或購買。雖說是「開發者版本」,但上網任何人都可以預定(美國境內送達,上述六個城市以外地址稍後開通)。


關於Magic Leap One產品的基本介紹,昨天已經說過。具體技術參數以及有關視野、音效、續航等硬體信息麻煩自行谷歌,不啰嗦了。這款神器最吸引人的除了8年融資24億美元之外,到底能看到什麼內容?能幹點什麼才是重點。


昨天的文章在介紹初始版本demo時說了,有可能出現的內容包括:Weta Workshop的遊戲、工業光魔的「星戰」沉浸式體驗、以及NBA賽事和漫畫故事等。從現場參加產品發布演示會的媒體反饋來看,除了工業光魔的「星戰」之外,其他都被猜中:

遊戲



產品發布中最引人注目的demo應該就是Magic Leap多年來一直與紐西蘭特效工作室Weta Workshop合作的「Dr.Grordbort』s Invaders」的射擊遊戲。也是此前Magic Leap發布過的宣傳視頻中比較驚人的一個:逼真的機器人戰士出現在辦公室里,隱藏在傢具後面或者跳上桌面,玩家拿起槍支開始射擊。


現場媒體測試後的反饋是:控制器可以變成激光槍。但仍然一個簡單的射擊遊戲,而且至少三年前Hololens就有類似的demo(Project X-Ray )。


據《滾石》,這個遊戲Magic Leap和Weta Workshop有一個55人的團隊已經開發了5年。一般遊戲工作室還沒有這麼多人吧。可依此估算一下為Magic Leap開發頂級內容的成本。


但是這個遊戲目前依然無法隨硬體產品發布,什麼時候可以有?以後再說。


《紐約時報》、NBA和AR購物



打開這幾個應用程序,可以看到新聞中談及的事情直接投射到房間里變成3D虛擬物體,比如一輛車在地板上焚燒。或者在虛擬電視上看NBA比賽以及高光回放的3D版扣籃。美國傢具電商平台Wayfair的應用可以讓你先把虛擬傢具擺在自己房間合適的位置試試看。顯然上述所有應用,都令人再次想起Hololens、配合手機/iPad看的混合現實效果的電視賽事、以及宜家的AR購物——它們早幾年就有了。


不同的是,上述所有應用可以同時打開,你可以分別把它們放在同一個房間的不同區域。如果一直不關閉的話,可能最後所有的虛擬物體會亂七八糟堆積在房間里。

聊天



扎克伯格一定最關注這個。Magic Leap One也跟Oculus Venues、Altspace VR一樣,能提供虛擬聊天。可以在2-6個用戶之間進行,彼此看到各自的虛擬替身懸浮在現實空間中。比這些VR應用好的是,除了跟虛擬替身聊天還能顧及到真實空間發生的事情。


Magic Leap One的聊天應用沒有展示理論上可以協同工作的空間或demo,或者更多可選擇的聊天場景(比如Altspace VR可選擇從空間站到篝火邊)。但是用戶可以看到虛擬替身在自己身邊移動,聽到它的聲音。


音樂



Sigur Ros是冰島一支實驗樂隊,與Magic Leap合作開發了自己名為Tonandi的應用,是一部AR音樂的實驗性作品。也是產品演示demo之一。隨著音樂的節奏和所要表達的內在精神,使用Magic Leap One可以眼睜睜「看著音符具象化生長和變化」。看上去是沉浸式藝術家們一直在追求的境界。然而這也讓熟悉VR的用戶想起某些音樂通過VR表達出的、抽象、立體和實時擴展的「觸覺」式的體驗。


3D創作工具



在VR內容創作中,、Oculus 的和等適用於虛擬環境的創作工具,因為不同於2D創作工具,為使用這些工具的藝術家突破傳統敘事創作、提供了諸多啟發和實驗性作品。因而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同樣,Magic Leap的目標也是要吸引藝術家參與創作。因此必須提供創作工具。

從這個名為Create的工具演示demo看,Magic Leap One的控制器就像HTC Vive的手柄或者Oculus的Touch,目前可以直接使用一些現成的3D物料實現創作。cnet的記者在現場測試中,嘗試使用包括一隻霸王龍、一些盔甲騎士、一隻海龜和水母的素材,創作出一件彼此可以互動的作品,最後在房間里呈現出來的場景是:騎士騎在海龜上,霸王龍摔倒在地板上,然後自己爬起來開始散步。


反饋是,雖然不像Tilt Brush那麼精緻,但是非常有趣,更像是在玩玩具而不是進行嚴肅的藝術創作。


空間測量和投射



還是得拿VR類比,能自由行走的大空間VR體驗,需要類似Lighthouse設備的激光定位和跟蹤。在設置上一般不是個人用戶能搞定的。相比之下,Magic Leap掃描空間中現實物體並將其投射到限定範圍的虛擬空間、識別其中虛擬物體並與之互動的過程,就顯得非常簡單易操了。


據cnet記者,使用Magic leap的創建工具Abductor,在系統提示下,分別走到房間中各個指定位置,以完成系統對空間的測量。然後Magic Leap One會記住地圖,將數據存儲在雲里,創始人Abovitz解釋,系統隨後會不斷對地圖進行隨時修正。朋友或訪客可以在訪問時共享地圖,實時調整硬體。


現場測試時,當記者在自己的虛擬空間里投擲一個皮球時,它逼真地擊中了牆壁和地板,然後反彈,從這個空間中現實的物體或人們身上滾了過去。


這至少比每次都得測量一遍的掃地機器人好多了,當然也比每次使用HTC Vive要設置麻煩到死的Lighthouse好太多了。


綜上所述,Magic Leap的當前內容和能幹什麼:


  • Magic Leap World:Magic Leap的app store
  • Dr. Grordbort"s Invaders Preview:不知道啥時候能發布的Weta Workshop遊戲。
  • Helio:Magic Leap One的網路瀏覽器,支持3D內容的《紐約時報》和AR傢具購物。
  • NBA Preview App:看NBA比賽以及精彩回放「3D現場版」的預覽應用。
  • Social Suite:聊天工具,可以設計個人虛擬形象。
  • Create:Magic Leap Studio用於繪畫/創作藝術的工具。
  • Tonandi:冰島樂隊Sigur Ros的AR音樂應用
  • Abductor:創建虛擬空間的工具,幫助用戶掃描和「格式化」自己所處的現實空間。

「這就像……」其實是一種習慣思維



對於這款在尚未出現之前,就早已喧囂和爭議多年的產品首秀,毫無疑問Magic Leap 是非常慎重甚至可以說是如臨大敵的。邀請的幾家媒體幾乎涵蓋了當前科技領域最主流的影響力媒體。分別來自《連線》、《華爾街日報》、MIT Technology Review、CNET、CNBC、thevergey以及遊戲網站gamasutra的評論,總體來說都頗為失望(已經有很多國內網站翻譯回來了可自行查看)。


在這些或直接或婉轉以及尖刻的專業評論中,我們最深刻的感覺是「Hololens也做過這樣的」、「VR中也可以體驗這個」、「跟什麼相比……」和「這就像……」。


Magic Leap One不讓人驚喜的原因之一就是:用它能幹的事情我們早在兩三年前就用別的設備試過了。


創始人Rony Abovitz說:


我們能學到的事情是,始終用內容去推動硬體(What I"ve learned is that content drives hardware, always.)



然而在所有關於Magic Leap的應用中,至今還看不到一個讓人驚呼的、顛覆人類對所有內容認知的表達。遊戲、看新聞、看比賽、購物和音樂。所有這些媒介及其表達都是傳統的。看不到任何不同於此的全新概念。必須指出的是,iPhone橫空出世的時候,絕大多數人甚至對智能手機全無概念,連想像都無法想像。更別說現在app store上無數的app應用了。而Magic Leap One並沒有給到我們對一個既有內容表達的挑戰。依然還是在表達遊戲、新聞、賽事和音樂、購物。如果記者們看到的是一些前所未有突破想像力的事情——且不管這些事情還算不算我們概念中的內容——那麼誰又會關心這款產品的視野和續航呢?


然而這並不是Magic Leap One才有的問題。應該說是目前所有VR/AR或者混合現實內容的問題。不同的設備和技術都有各自的突破,但是我們習慣用這些突破性的技術、因循守舊地去製作我們既有概念下的內容:我們依然要拍電影,只不過想在虛擬的場景中實現互動敘事;我們依然要看新聞,哪怕僅僅是印刷在《紐約時報》上的一張照片變成了逼真的3D虛擬事物;而購物和看比賽除了能把預期和回顧做得更有趣一些,最後我們終究還是要去宜家摸摸實木和去現場找球星簽名……怎麼就不能把這些傳統的表達就留給已經把這些做到極致的傳統內容呢?

如果依然按照這個思路做下去,未來有一天我們肯定會看到像ML的視頻里那樣的大鯨魚——即使最先實現這個效果的未必是Magic Leap。但那時候我們同樣不會覺得驚喜,因為我們依然是坐在那裡看著一切,就像這一切從紙面到網頁、從手機到VR眼鏡。雖然觀看方式不同,故事卻都一樣。


不再拘泥於這一切體驗,先找到人類前所未有的內容,才能想到如何去表達它們,這或者才是「內容驅動硬體」的本質,才能真正帶給人們驚喜。


從1500美元升級到2295美元的炒作雖然令人失落,但總有資本以外的意義。



Magic Leap有一部講述自己故事的漫畫


近年來,能跟Magic Leap One吸引到的眼球相比,大概就是Google Glass了。而這兩個產品能引發的市場反應正好相反,與Magic Leap One引發的大概率失落感相比,谷歌眼鏡引發的更多是憤怒和抵制。從2012到現在,區區5、6年,在這個到處是Facebook和手機鏡頭的世界上,誰還有那麼多精力留意到你PO上網的小視頻直播里是不是侵犯了其他人的隱私。這個角度看,當初令人憤怒和抵制的谷歌眼鏡不僅是超前的,而且令大眾擔心未來的。


Magic leap One卻無法引發更多的響應。甚至《華爾街日報》建議大家都先別買。Magic leap的令人失落,並不僅僅是產品和測試demo層面的。從2012到2018,從1500美元的Google Glass到2295美元的Magic Leap One,從抵制到失落。除了我們對技術進化的追求變得更加瘋狂和不加節制之外,這裡面也有24億美元支撐下炒作。



當年美國科技名博Robert Scoble戴著Google Glass的淋浴照,在網上病毒傳播,瞬間成了Google Glass最令人噁心的用戶形象代言。


相比當年穀歌眼鏡失手於一個中年油膩網紅的猥瑣炫耀,巨頭、大咖、知名工作室齊齊為Magic leap投資/站台、以及那些影視級別的CG宣傳視頻對大眾的影響,讓真相來得尤其令人掃興。

然而細想之下,8年創業24億美元有很多咩?扎克伯格花了20億美元買的Oculus,整個Facebook全力以赴打造生態,折騰了幾年也不過目前這個蕭條的樣子。


創始人Rony Abovitz有句話說的頗令人感嘆:

我們必須得向所有人證明我們存在的理由(We know we have to prove to everybody why we have a reason for being.)

趕緊拿出一款產品,才對得起巨額投資和那些CG視頻。


在這個瘋狂追逐技術變現的時代,我們有多少在透支未來概念的事情,現在就想拿出來上市掙錢?


技術不會錯,能看到技術未來的天才們也不是在夸夸其談,能忽悠我們的只有現實的利益和我們自己。


2295美元可以買兩部iPhone X,而Magic Leap One中的亮點和有趣之處,就像它能給予我們對前所未有內容表達的啟發一樣,是僅僅談論2295美元售價和硬體缺陷所無法涉及的。當然也是多少部iPhone X都做不到的。

[IN2原創資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2 的精彩文章:

遊戲新模式 HBO讓你用智能音箱玩《西部世界》
指揮家:從VR看房到線下娛樂 車多了路依然難走

TAG:IN2 |